首頁 > 新聞 > IT資訊 > 正文

中臺建設:不只是IT工具,更是組織布局

2022-03-21 13:50:10來源:大京網  

與數字化轉型一起火起來的是“中臺建設”。如今,在大多數實踐者眼中,中臺就是數字化轉型標配,以至于,一個幫助企業建設中臺的創業賽道異軍突起。同樣,喊出中臺建設口號的企業不少,但真正建起來中臺的,更是屈指可數。

中臺定義

中臺,作為平臺型組織的一部分,是在前臺作戰單元和后臺資源部門之間的組織模塊。這些模塊多半是傳統組織中所謂的成本中心,它們負責把后臺的資源整合成前臺打仗所需的“中間件”,方便隨需調用。

中臺分為三類:

一個是業務中臺,他們多半是傳統的成本中心,把后臺的資源整合成前臺打仗需要的“中間件”,方便被隨需調用。典型的業務中臺如字節跳動的直播中臺、騰訊的技術中臺等。“業務中臺”也被稱為“有形的中臺”,因為他們是有實體部門存在的。

二是數據中臺,這應該被稱之為“業務中臺的數據化”,其讓資源和能力在極度共享后形成數據匯集,并基于算法進行智能決策,以支持業務中臺和組織中臺的運作。

三是組織中臺,這是由財務、人力、戰略等部門向前臺派出的業務伙伴(Business Partner, BP)組成的團隊。他們會進入前臺的小團隊,用專業視角與他們共同作戰,同時也代表后臺高效配置資源和政策。“組織中臺”也被稱為“無形的中臺”,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實體部門,像水一樣,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每個業務單元。

業務中臺建設的本質

業務中臺實際上是后臺的延伸,從而實現資源或能力的極度共享,這是最傳統的效率來源。考慮后臺主要是做“平臺規則設計”和“資源池建設”兩項任務,業務中臺提供的彈藥也應該是這兩個方面。

一個被絕大多數人忽略的事實是,中臺提供的彈藥同時包括了“落地規則”和“輸送資源”兩個方面,根本就分不開,也沒有必要分開

進一步看,一個能夠真正“落地好規則”和“經營好資源”的業務中臺,應該擁有三項能力(如圖1):

連接能力——連接內外部合作者的能力,能夠監管住合作者,讓合作者交付有質量的服務,相當于蓋木屋時取到合適木材。

整合能力——基于自身對于某一領域的理解,將各種服務進行整合的能力,相當于把木材搭建成一個木屋的基本框架。

交付能力——基于自身的基礎能力,按照前臺要求進行定制化交付的能力,相當于按照(前臺)客戶的要求對木屋進行一定的個性化。

圖1:業務中臺的三項能力要求

數據中臺建設的本質

如果沒有業務中臺的建立,強行建立數據中臺是很難打通各類業務的。而業務如果不能打通,那么數字化可能就是隔靴搔癢:一是收集到的數據就不可能有太大價值;二是數據的結果也很難產生足夠的業務影響。

數據中臺的意義在于:一方面,它連接了需求側的各種應用場景,各種用戶需求被翻譯為數字,便于企業最大程度進行消化;另一方面,它連接了供給側的各大職能,研發、采購、生產、客戶關系等職能一體化協同,高效回應用戶需求。這種“連接力”的根本原因是,數字是最沒有爭議的溝通頻道,與傳統溝通方式相比,威力不是一個量級。

數據中臺必然建立在IT架構上,但在這個方向上,尚且存在分歧。

構建系統要從全局出發,組織上不能分而治之,一定要有一個統管全局的數據中臺部門。在此基礎上,為了避免數據中臺陷入“事后看數據”的誤區,還應使其與業務中臺緊密連接,形成一個協作閉環(如圖2):

首先,業務中臺生產數據并傳遞給數據中臺;

其次,數據中臺處理數據,產生結論后(如各職能的最優決策建議),分享給業務中臺;

再次,業務中臺使用結論后,又產生了新的、數量更大、顆粒度更細的數據,給予了數據中臺更多的“原料”。

最后,數據中臺通過處理更多更優質的數據,產生了更高質量的結論,讓業務中臺更靠近用戶的真實需求,并能產生更多更優質的數據。

圖2:業務中臺與數據中臺的協作閉環

這個閉環是無限循環的(infinite loop),每循環一圈,企業就能產生更大的競爭優勢——供需的連接更加緊密。而這種競爭優勢的集中體現,就是“數據資產”。

中臺建設的組織原理

無論是業務中臺還是數據中臺,說到底都是組織建設問題IT系統是組織結構的一種呈現形式

業務中臺一定是要沉淀出可以“被共享的能力”,要實現能力的沉淀,業務中臺部門應該有三層結構(如圖3):

基石層——聯動后臺的界面,確保了對后臺資源和規則的感知。這個部分負責把后臺提供的資源和規則初步轉化為知識(即“框架化”和“模型化”)。同時,他們也要負責向后臺反饋,這可能引發整個職能條線(后臺→中臺→前臺)建設思路的變化。

夾心層——知識的應用層,確保了知識的彈性。這個部分在基石層提供知識后,通過應用場景的采集和分類,形成方向性的解決方案。同時,他們也要負責基于反饋來修正方向性的解決方案。

BP——向前臺派出的BP(Business Partner),確保了對于市場溫度的感知。這些BP進入前臺團隊,與他們協同作戰,在感知市場溫度的前提下,確保解決方案能夠定制化交付。同時,他們也要負責將市場的反饋向企業內部進行傳遞。

圖3:業務中臺的三層結構

業務中臺應該專注于沉淀能力進行共享,因此應該與前臺部門進行邏輯分離。

數據中臺的結構顯然應該和業務中臺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也應該是三層結構(如圖4):

基石層——基于企業全局構建IT系統(或者稱DT系統),形成數字化的底層框架。同時,他們也要負責匯總反饋數據,修正底層框架。

夾心層——基于底層框架,形成次級框架和主要的模型,對接每類應用場景,以產品形式支撐每個方向的解決方案。同時,他們也要負責基于反饋來清洗數據,修正模型和框架。

BP——向業務中臺派出的BP,這些BP進入業務中臺團隊,確保數據中臺提供的產品實現服務化,即讓商業智能完美落地。同時,他們也要負責基于業務邏輯抓取數據。

圖4:數據中臺的三層結構

直觀上看,夾心層和BP層的建設應該是最難也是最亟需的。實踐中,不少企業都對我們提出了此類要求。但他們幾乎都忽略了,自己的基石層太過羸弱,根本無法支持夾心層和BP層。

我們的項目經驗揭示了兩個中臺建設規律:

其一,先有業務中臺建設,再有數據中臺建設。解決了業務中臺,數據中臺的建設事半功倍。

其二,建設基石層、夾心層、BP層投入的項目時間應該是532。解決了基石層,夾心層和BP層的問題迎刃而解

無論從哪個角度說,企業的中臺建設可能都需要外部咨詢機構的賦能。但這種賦能絕非不是兜售“萬能解藥”那么簡單。

企業發展的階段不同,面對的市場不同,有的企業在“建中臺”,有的企業在“拆(舊的)中臺”,但他們一定會“建(新的)中臺”。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的邏輯是恒定的,不會消失。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