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IT資訊 > 正文

天天微動態丨這屆創業者:為什么砸100個億也成不了?

2022-07-31 21:46:13來源:鉛筆道微信號  

在一個不賺錢的業務面前,資本無法戰勝商業本質,再多的資本也無法堵住虧損漏洞。

本周,最讓人受驚嚇的消息,莫過于“某生鮮巨頭宣布解散”。

震驚之余,我想起去年9月與某位投資人的一次敘舊。他說:2015年之前投的項目,都賺錢;2015年之后投的項目,全賠了。2015年之前,一個公司融資10億算是上岸;現在一個公司融資10億,啥也不是。


(相關資料圖)

這起消息給大家一個啟示:何止“融資10億”啥也不是,今天的創業圈,“融資100億”也啥也不是,“砸(錢)上了市”也屁都不是。

今年,類似案例層出不窮。

比如一些未上市的獨角獸公司:柔宇科技,融了小100億,欠薪;蜜芽,融了小幾十億,APP關停;開課吧,融了小幾十億,欠薪欠債。

再比如一些已上市的獨角獸公司。其實,“某生鮮巨頭”這類公司還有很多,只是水下的消息大家聽不到,比如某聯合辦公巨頭(已上市),融了大幾十億,已瀕臨倒閉。

最近兩年,經常出現這種怪事:一個賽道全軍覆沒。當這種“偶然事件”變成“普遍事件”時,我認為所有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應該反思:為什么我們把最好的資源、最多的資金都砸給了一家我們認為最好的公司,結果依然是這樣。難道真的“這一屆創業者、投資人”不行?

要說“這一屆創業者”都不行,有點夸張,但不無道理。我是2015年創業的,我姑且把2015年后的創業者歸納為“這一屆”。

過去6年,我和團隊報道了15000位創業者,我能比較有把握地說出一句話:這一屆創業者有“原生家庭漏洞”。

我們創業之初,“父母”就告訴我們2點。第一,“大”很重要,所以要不惜一切做流量、做用戶、做規模等,賠錢也要做大;第二,“快”很重要,所以要不惜一切做“增速”,賠錢也要做。

這會造成一個核心問題:這一屆創業者沒有“賺大錢”經驗。這里的“賺大錢”不是指“創業者沒賺過錢”,而是說“沒有獨立操盤公司賺大錢”的經驗——我不敢說100%,但是憑經驗統計,60%以上絕對沒有問題。

我也是這屆創業者的一員,我不想承認但不得不承認:在商業認知上,這屆創業者有著難以彌補的缺陷。大家追求“快速+做大”的初衷沒有錯,但是忘記了一個前提,那就是“在可賺錢的基礎上快速做大”。

過去6年,有一句話我都聽得耳朵起繭了:只要我XXXX,公司就能盈利。這個“XXX”指很多具體內容:比如暫停技術投入、暫停補貼......甚至很多創業會說:只要我想,公司就能盈利。我現在敲出這句話,依然無法掩蓋內心的不耐煩。

我把創業的進階分為六個階段:有產品,有用戶,有收入,有利潤,有規模,上市。這其中,每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的實現難度都相差十萬八千里。以鉛筆道為例,前兩個目標的實現我們僅用了1年;“有收入”的目標實現,我們用了3年;“有利潤”的目標實現,我們用了6年。

當然,這種“認知缺陷”逐年在彌補。2015年,大家認為“有流量”的公司就是好公司;2017年時,資本迎來小寒冬,一批這樣的公司死無全尸,大家就開始矯枉過正:“有收入”的公司就是好公司,于是從天使輪就要求你營收體量,否則就是“太早期”。

到2022年,這個缺陷依然存在:增速大于一切,規模大于一切。比如“本周解散的生鮮巨頭”,業務部門的指標還是“毛利+增速”,季度收入30億,虧損能到9億。

“做收入”和“做利潤”真的是兩個相差十萬八千里的概念,但大家急功近利,不愿意放慢速度,不愿意在做大規模前先做一個證明題:你的業務本身能賺錢。因為證明這道題,至少要多花1-2年時間,甚至更久。

大家還有一個幻想:就算不賺錢那又怎樣,抬到資本市場去(上市),用資本市場的錢去彌補業務虧掉的錢。老板不care,投資人也不那么care,上市后能讓大家套現就行。

但在今天,這種“幻想”算是徹底破滅了:你上市了又能怎樣?該破產還得破產。在一個不賺錢的業務面前,資本無法戰勝商業本質,再多的資本也無法堵住虧損漏洞。

當然,“這一屆投資人”也不無問題。

我們的投資經驗是從國外學來的,2012年之前,先鋒力量主要依靠幾家“中字號”資本及幾家美元基金。2012年之后,人民幣基金興起。2015年后的這一屆投資人,大部分也是從咿呀學語開始:此前并沒有投出過基業長青的上市公司。

少數投資人抱有幻想,更愿意把投資當成“聯盟”來做:我投天使,你投A,他投B,張三投C,李四投D,王麻子做券商。咱們一輪一輪抬上去,最后完美套現。我們這屆創業者的商業認知缺陷,與投資人的“耳濡目染”脫不開干系。

好在這一切不是核心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因為行業不成熟繳納的學費——這是必經階段,我們要學會接納自身的不完美。過去6-7年,行業仍然跑出了很多基業長青的公司,我們只需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加以總結。

創業是一件“風險與收益”嚴重不成正比的事,但對行業來說,利遠遠大于弊。我們需要對“失敗”寬容,樹立一個正確認知:創一次利國利民的業,即便失敗也是“光榮失敗”。

今天我不賭一塊錢了:巨頭都這么難,還是把錢留著錢過冬為好。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鉛筆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