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IT資訊 > 正文

世界新動態:甘肅走訪觀察:互聯網為茫茫沙漠添綠

2022-08-22 21:31:49來源:丁道師微信號  

資深互聯網觀察家,長期致力于中國互聯網產業和企業研究。

1

劉慈欣有部小說《圓圓的肥皂泡》,講述了兩代人在中國西部沙漠地區造林抗旱、移水抗旱的故事。


【資料圖】

因為是科幻小說,劉慈欣讓這兩代人都用上了“黑科技”技術來治理沙漠。

第一代人,也就是主人公圓圓的媽媽這一代人,發明了一種空投冰彈技術。具體執行方法如下:開上飛機,飛機從好高的地方把這些冰炸彈扔下去,它們落到地上時會扎進沙土中。春天來了冰彈就會在沙土里悄悄地化開,化出的水會讓種子發芽出苗。把好多好多這樣的冰炸彈投下來,沙漠就會變綠,它能使西北干旱地區飛播造林的成活率提高一倍。

很可惜,這個方案失敗了。后來自天而降的冰彈播下的種子確實都成活了,長成了小樹苗,但最后的勝利者仍是無邊的干旱,飛播林在干旱少雨的第二年都死光了,沙漠化仍在繼續著它不可阻擋的步伐。

第二代人,也就是主人公圓圓,一個喜歡吹肥皂泡的女孩。圓圓從小喜歡吹肥皂泡,從幼兒園到中學吹得越來越大,還獲得了吉尼斯紀錄。后來利用飛液技術,吹了一個能籠罩住城市的超級泡泡,泡泡破滅的一瞬間,下了一場小型雨。再后來圓圓的技術和方案被國家采納,開啟了“泡泡長城”工程。

這項工程在中國南海和孟加拉灣,建成了許多巨大的天網。這些天網是由表面布滿小孔的細管構成,每個網眼有幾百米甚至上千米的直徑,每張天網有幾千個網眼,天網在海岸線和海洋上空連綿兩千多公里,構成天網的細管中充滿了飛液,并在每個網眼上形成一層液膜。潮濕而強勁的海風在天網上吹出了無數巨型汽泡,它們的直徑都有幾公里,這些汽泡相繼脫離天網,一群群升上更高的天空,升向平流層,隨風而去,同時,更多的汽泡從天網上源源不斷地被吹出來。大群大群的巨型汽泡浩浩蕩蕩地漂向大陸深處,包裹著海洋的濕氣,漂過了喜馬拉雅山,飄過了大西南,飄到大西北上空,在西北的天空飄下了綿綿細雨。

2

成百萬上千萬個巨型肥皂泡給中國西北部地區帶來降水,這當然只是科幻小說里的描述。不過,我們的現實中真的有這樣一群人,從一到十,從十到百到千萬,十數年如一日奉獻青春,在中國西部的沙漠中,發揮“互聯網”這項黑科技的價值,種下一棵棵希望之樹。

防風固沙,把沙漠變成綠洲。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要比劉慈欣暢想的“冰彈”“飛液”等技術更為實用。

馬俊河,甘肅民勤人。從2007年開始,馬俊河通過互聯網組織志愿者在民勤壓沙植樹、種植梭梭。

“民勤是一塊寶貴的綠洲,處在兩塊大沙漠之間,那些年沙漠不斷擠壓綠洲的生存空間。如果我們不去行動,不去做點什么,兩塊沙漠淹沒綠洲就會連成一體,中國就會出現一塊超大面積的沙漠。”談及為什么投身這項事業,馬俊河對我說了這句話。

馬俊河還是甘肅青梭公益發展中心執行主任,以互聯網為紐帶,帶動社會各界參與壓沙植樹、種植梭梭。截至2021年12月,面向社會募集資金1058萬元,在民勤縣建設了6個志愿者生態林,種植梭梭等各類林木50000余畝,成活率超過85%。同時,馬俊河與152戶群眾簽訂包銷協議,授權網店19家,至目前,累計農產品(000061)銷售額達5117.5萬元,帶動就業700多人,為農民增收1921萬元,電商幫扶農戶373家,信息化惠農幫扶農戶2600家。

“當時QQ農場種菜、偷菜游戲盛行一時,我在想,我們在虛擬世界種植的植物,能否讓廣大網友通過這種社交媒體參與進來,進而對應地種植在現實世界。”談及梭梭和互聯網的緣分,老馬告訴我QQ農場給他帶來了靈感。

2017年8月8號,人民網(603000)報道《治沙與甜瓜》,馬俊河用通過互聯網用產業化的方式帶動地方農牧產品的銷售,增加農民收入,減輕土地荒漠化的壓力。

3

馬俊河或者馬俊河所在的組織,力量是有限的,但他們起到的示范和表率作用是無限的。

在無數個“馬俊河”“青梭公益發展中心”的影響下,各行各業的企業、組織、個人,當然也包括騰訊、阿里在內的一大批互聯網企業來到甘肅、內蒙、新疆,投身壓沙植樹、防風固沙事業。

騰訊公益聯合合作伙伴推出了“一億棵梭梭”“讓十萬畝沙漠變綠洲”“積沙成塔紅楓加油”“沙漠愚公保黃河”“我為西藏阿里種棵樹”等活動。

阿里的螞蟻森林則引入"綠色能量"機制,"綠色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用手機申請在生態亟需修復的地區種下一棵真樹,或者在生物多樣性亟需保護的地區“認領”保護權益。很多網民,知道梭梭這個樹種,就是來自于螞蟻森林。

互聯網的出現,讓公眾參與公益的門檻大大降低。現在,遠在上海、北京、深圳的都市一族,動動鼠標、點點手機屏幕,就可以遠程參與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為祖國的生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今年是馬俊河組織全國各地志愿者在民勤種梭梭、壓沙造林的第16年,這16年中馬俊河多次強調了互聯網的價值,通過互聯網渠道,匯聚了全國各地的志愿者來民勤種梭梭,參與生態保護。

互聯網平臺,滿足了網民的參與感,不管你來不來西部,都可以真實的參與植樹造林、防風固沙,這就是互聯網平臺在這個事情上提供的最偉大價值。

4

我們現在打開甘肅民勤、內蒙古阿拉善的手機地圖,調整到衛星地圖模式,很明顯地會看到,這十幾年來綠洲越來越多,荒漠化土地越來越少。

2012年,民勤的荒漠化面積已占土地面積的94.5%。而現在,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甘肅省民勤縣已在全縣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了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全縣森林覆蓋率也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目前的18.28%,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互聯網為茫茫沙漠添綠,互聯網渠道發揮的價值越來越大。至少在我周圍,有很多年輕人種下的第一棵樹就是通過互聯網渠道,把樹苗“種植”了大西北的角角落落,民勤縣的梭梭只是一個縮影。

不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互聯網能做的工作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參與感的提升。馬俊河告訴我,現在網民通過互聯網渠道種植一棵梭梭,會有一個專屬的編號,對應網民種植的這棵樹。然而網民不知道的是,這個編號只是虛擬世界中的編號,無法對應現實世界的專屬樹木,因為操作起來很麻煩,要費很大的人力物力。

我說,如果網友在虛擬世界中種植的樹木,真能對應到現實世界中的樹木的話(也就是現實世界的每一棵梭梭也有一個唯一的編號,這個編號和互聯網平臺的專屬編號統一),將會大大提升他們參與公益種植的積極性,這對防沙固林工作大有助益。

這項工作過去很難實現,將來是否可以呢?這讓我想起了今年6月在四川德陽的走訪之旅。德陽當地的一些農場,正在入駐騰訊安心平臺,利用平臺的區塊鏈技術,為農產品上鏈、溯源。農業種植中的育苗、施肥、收獲、巡檢等每個環節,都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記錄、上鏈,網友只要掃描二維碼就可以一目了然查詢這些情況,猶如掌上觀紋。

農產品的種植可以通過“上鏈”的方式進行數字化管理、溯源,那么梭梭的種植為什么不可以呢?具體來說,可以如下操作:騰訊輸出區塊鏈技術,牽頭成立數字化管理平臺,研發管理軟件。每一位種植梭梭的農民手里拿著手機,種完一棵就拍照,然后通過平臺軟件上傳、編號(自動編號)、入庫。

這項工作可以形成常態化的機制,類似快遞公司的運營一樣。遠在北京上海的網友只要在網絡這端種樹(下單),系統就會自動響應,經過系統自動調撥,身在民勤的成千上萬名農民就像快遞小哥一樣,通過手機接到“訂單”,在軟件的指派下分布達到既定區域,及時履單去種植。所有的環節極為透明,在線可查、可溯源。

騰訊公益前不久邀請我成為“公益真探”,我把這個建議已經發給了騰訊方面,希望他們能參考。

5

我周圍有一些有錢、有閑但是不做公益的人,我問他們為什么不做公益。大部分人給我的回答都是“不放心”“怕黑箱操作”“捐的錢能不能落到實處”。

這些回答其實都指向了一個維度——公益項目的透明化建設!

的確,透明度提升是所有公益項目的難題,最近有很多公益項目之所以被質疑就是透明度不夠,用戶參與后認為“上當受騙”了。比如這兩天備受熱議的“水滴籌事件”,有媒體爆料4億人捐款的水滴籌進了他人口袋,中介抽成高達70%。無數網友通過微博、朋友圈痛斥水滴籌,盡管水滴籌出面辟謠,但依舊無法平息眾怒。

還有某家平臺被網友擔心“假種樹”,也是因為透明度不夠,事情明明做了,還要落下一個“利用網友的愛心為自己謀利”的名聲。

透明度問題該何解?作為第三方公益平臺,騰訊公益今年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請派“真探”奔赴實地考察,彌合項目方和捐贈人之間的信息縫隙。

據了解,今年99公益日前,騰訊公益聯合恩派公益共同開展透明公益行動計劃,由騰訊公益捐贈500W資金,支持騰訊公益平臺上100家公益機構進行透明力及公信力提升,一方面指導公益機構召開“公益股東人大會”,主動通過騰訊會議線上公開項目財報及成效信息;另一方面就是面向公眾招募委派“公益真探”,分別前往公益項目地進行深度體驗、長期觀察及真實記錄,以捐贈人的多元化視角,對項目進行多維評估及探訪反饋。

實地走訪,這是一個笨辦法,但卻是當下最有效的辦法。熟悉我的人都知道,過去多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全國各地走訪,探尋互聯網到底給中國帶來什么改變? 我為什么不用網絡搜索、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情況,也是因為實體走訪這個笨辦法之于我而言更適合。

前文提到我也受邀成為“公益真探”,接下來我將繼續履行真探的職責,把我實地看到的公益項目真實執行情況分享出來,并且提出改進建議,請大家相信我。

PS:本文作者丁道師,現已在蜻蜓FM開通《丁道師雜談》頻道,歡迎大家點擊原文鏈接,收聽音頻版的內容。

丁道師

2005年首次提出“自由媒體人”概念,隨后簡稱為自媒體,影響至今。

2011年,丁道師加盟速途網絡,先后擔任速途專欄主編,速途執行總編輯兼速途研究院院長等職。

2014年丁道師作為自媒體代表,牽頭起草《中國自媒體的自律規范》,并在網信辦座談會上分享,引發廣泛關注。

現在是企鵝號、一點資訊、百度百家、今日頭條、艾瑞專欄、雪球財經等主流科技媒體和新聞客戶端的專欄作家。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丁道師。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