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全球看熱訊:別只盯著沈暉的12億年薪了

2022-09-28 08:31:47來源:汽車公社  

年初,筆者曾用《威馬,依舊沉默》為題,將威馬汽車2021年的發展情況做了次簡單梳理。

誰知,今年威馬汽車依舊延續了“沉默”的主旋律,消失在新勢力車企爭奪流量和銷量的賽場外。自從6月申請赴港IPO后,除了偶爾發布一些獲得海外認可的獎項外,就鮮有威馬汽車產品更新和營銷出圈的重磅新聞。

而就在昨天,沉默的威馬突然“暴雷”。一則關于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沈暉年薪12億的新聞引發行業熱議,甚至登上了行業熱搜。


【資料圖】

針對這一消息,威馬CEO沈暉發文稱,“有些事情,腳趾頭想想就知道真假,不值得花時間解釋。”疑似作出回應。

12億天價年薪的“虛與實”

正如前文所述,在上海完成全域靜態管理結束首日,總部位于上海的威馬汽車也出現在港交所新一批IPO申請的名單上。作為曾經“新勢力四小龍”的威馬汽車,顯然需要借助赴港申請IPO以解決資金問題的困擾,進而謀求企業更長遠的發展。

而此次引發熱議的沈暉12億年薪,正是出現在對外披露的招股書上。招股書顯示,2019至2021年之間,威馬汽車的虧損數額持續增加,其中2021年虧損達82億元。

顯而易見的是,當企業營收逐漸走低甚至出現巨額虧損的情況下,該企業一號人物的薪酬自然會受到多方關注。

數據顯示,沈暉2021年薪資為12.6億元,要知道這是在威馬汽車同年僅有47億元收入的情況下發生的,也就是說,沈暉一人的薪資就占據了威馬年收入的25%以上。而同年威馬汽車向主要管理層支付的薪資總額為17.5億元,沈暉的薪資占據了主要管理層薪資的72%。

如此大的數額反差與矛盾沖擊,直接將沈暉推向了話題中心。

雖然筆者詢問威馬汽車相關人員未得到書面回復,但其實關于沈暉12億年薪的虛與實,還有更深層更理性的解讀。

我們都知道,對于即將上市或者申請上市的公司,在上市交易前的一段時期內或上市后的幾周內對外不發布任何信息,保持靜默,即所謂的靜默期。靜默不是規定,但卻是慣例,想必這也是威馬汽車對此事件保持沉默的原因之一。

但實際上,12.6億元的薪資很可能不是沈暉實際到手的薪酬數額。

從薪資構成來看,目前沈暉的薪資由普通薪金與受限制股份兩部分組成。其中實際薪酬僅有200萬左右,剩下薪資部分以受限制股份形式發放,折合人民幣約為12.59億。這部分錢在企業上市后才能拿到,而在上市前向高管派發股份也是不少公司在準備上市前的一貫做法。

其中,高管薪酬中的股權激勵,是按照評估得到的股權激勵公允價值計算確認的金額,為非現金性質,并不會產生實際的現金支付,且會設置嚴格的履行條件和標準,并非一定能夠實現兌付,單純地將沈暉的年薪理解為12億是一種誤讀。

相似的薪資結構或者股權激勵手段還發生在早前京東和小米上市時。當時兩家董事會分別獎勵了劉強東4%的公司股權(約合41億元);獎勵了雷軍99億人民幣的股權激勵。

可想拿到這種激勵薪資并不容易,它需要在上市目標完成之后,并且還要完成一定的附加目標才能夠拿到的獎勵。若上市失敗或者未完成附加目標,沈暉的實際年薪為201.1萬元。

而200萬級的年薪水平,也是眼下各家造車新勢力企業創始人薪酬的平均水平。像理想汽車與小鵬汽車的一號人物李想與何小鵬2021年年薪分別為150.4萬元、135.2萬元。

威馬更棘手的問題

至于沈暉12億的年薪為什么會出現在招股書里,是基于港股上市的財務會計邏輯上的考量。

根據香港資本市場的邏輯,這是一筆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收入,會將其預先記錄到2021年的賬上,但并沒有實際支出,未來也不一定會支出。而將其記錄在財報之中,是為了給資本市場有更好的預期幫助,對于威馬汽車上市后的發展有更大的作用。

將股權激勵部分的薪資寫入股權,更能吸引資本市場的關注,對于想要赴港上市的威馬汽車來說合情合理,但威馬汽車目前最大的問題根本不是上市后的資本預期。

首先,威馬汽車能否成功上市要打有個問號。

早在去年年初,威馬汽車便已完成科創板的上市輔導。但后續有報道稱威馬汽車被質疑科技含量不足,研發投入在營收中的占比并不高,再加上連續的巨額虧損,以及上市材料在審核中出現不少問題,使得其科創板受阻。

如今威馬汽車轉變思路,放棄了對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等有更高要求的科創板,轉頭扎向港交所。而考慮到其最近三年凈虧損總計136.28億元,無疑增加了上市審批的難度。

但話說回來,威馬汽車最棘手的問題或許不是IPO能解決的。

企業申請IPO的目的之一便是想擺脫資金問題的困擾,尤其是新勢力車企,很容易掣肘于脆弱的資金鏈斷裂。可威馬汽車不同于其他新勢力車企,在創始人沈暉的加持下,威馬汽車不僅起點高,更是累計完成了金額達350億元的11輪融資(截止去年10月5日)。

即便如此,威馬汽車依舊在競爭中逐漸掉隊。

數據顯示,自2018年9月推出首款車型以來,威馬汽車累計出售新車10余萬輛,勉強與“蔚小理”去年的銷量持平。今年1-8月,威馬汽車累計交付新車29140輛,遠遠落后于“蔚小理”。

銷量表現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產品研發與落地節奏的落后。

招股書顯示,算上將于四季度推出市場的威馬M7,威馬預計擁有EX5、EX6、W6、E.5及M7等車型,但其主銷車型卻是大量投放出行市場的E.5,而不是被寄予厚望也更直觀參與新能源主流車型競爭的W6,這是一件極其尷尬的事。

同時,威馬汽車打造的溫州和黃岡兩大制造基地的產能預計為25萬輛/年,但根據去年交付4.4萬輛電動汽車來說,銷量還不及實際產能25萬輛的20%。對比今年很多頭部新能源車企由于產能不足延遲交付,威馬汽車今年的情況不容樂觀。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市場表現逐漸式微的同時,威馬汽車自從2018年首次出現電池自燃問題開始,已經先后累計被曝出10余起車輛自燃事件,對品牌的危害極大。

除了銷量掣肘、產品競爭力不足、自燃風波影響之外,銷售體系滯后、管理動蕩,品牌標簽薄弱、缺乏決策領袖等都是威馬汽車所面臨的問題,這些也比沈暉的年薪更值得關注。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