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歐洲壟斷、日韓低頭,難度堪比航母的大郵輪被咱們造出來了。-資訊

2023-06-10 06:17:40來源:ZAKER科技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最近國內的捷報,那是一個接著一個。

先是國產大飛機 C919 商業首飛成功,訂單 " 從北京排到了巴黎 " ,直接在國內整了個萬億產業鏈出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隨后,神舟十六號上天,現在近視眼也能當宇航員了,咱們普通人的太空夢又近了一步。

而就在最近,國產的大型郵輪 " 愛達 · 魔都號 " 也正式下水,咱們終于把航母、 LNG 船之外,造船工業上的第三顆明珠給摘了下來。

有網友更是激動地表示,這是要把工業明珠給薅禿的節奏啊。不過慶祝之余,有不少網友也開始疑惑了,要知道 1909 年,歐洲就開始造泰坦尼克號了,那時候大清還沒亡呢。

所以,大郵輪這東西真的那么難嗎?怎么就吹成重大突破了呢?

差評君也去查了查資料,現代意義上的大郵輪是指載重在 10 萬噸以上的郵輪,而泰坦尼克號充其量只是個 5 萬噸的弟弟。

而當咱們開始折騰十幾萬噸的豪華大郵輪的時候,才發現:大郵輪這東西全是難點。

比如,造大郵輪的三個門檻級技術,分別是 " 安全返港、重量控制和減振降噪 " 。

簡單來說,就是要求造船公司不僅得讓這個 " 海上城堡 " 安全開回來;還得有足夠的承載量,能裝下各種豪華的音樂廳、游泳池、歌劇院等建筑;最后你還得住起來像個五星級酒店。

所以,為了讓這船上的數千個人住得舒心,配得上人均幾千塊的門票,這豪華郵輪的制造難度不亞于建造一個海上城市。

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重量控制了。

作為一個商業船只,你不僅得大啊,你還得能裝。

就拿這次的愛達 · 魔都號來說吧,總載重 13.5 萬噸,其中船身自重大概是 6.5 萬噸,能載 7 萬噸。

看起來已經很努力了吧,但是向中船集團訂購了這艘魔都號的船東,對重量的要求還是非常嚴格。

比如,船東在合同里就明確表示了船的自重,誤差最多只能有百分之一。

當然這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你這一誤差個幾十上百噸看起來沒啥影響,但是換算成乘客可就是不少人了呀,這船東老爺不得和你急眼。

甚至誤差到一定程度,船東可能直接不要了。

所以,咱國產大郵輪大量使用了 4~8 毫米薄形鋼板,而這么薄的鋼板,不僅要求長達幾十米,還不讓變形。

為此,造船廠甚至為鋼板專門造了一個智能生產車間,采用激光作業。

至于減震和安全方面,更是需要反復計算,演練。

比如說,總得分析在火災、進水等情況下,該如何疏散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光是建模就花了近一年的時間。

而即使完全掌握了這些技術要點,要又快又好地造出大郵輪,也是一個未知數。

大郵輪這種東西,主打的就是一個豪華。而大型和豪華兩個形容詞碰撞在一起,其實更考驗的是制造的精度。

就拿咱國產的 " 魔都 " 號來看,零部件數量共 2500 多萬個,是大飛機 C919 的 5 倍,復興號高速列車的 13 倍。。。

僅劇場觀眾席臺階下的電纜布置量就有二三十公里,比一艘 30 萬噸油輪的全船電纜總量還要長。

其中各種線路的總長度更是直接達到了 4200 千米左右,相當于從上海直通拉薩了。

再加上排污、供水等等需求,這次郵輪的設計參與者也說:郵輪的制造精度,幾乎得以毫米為單位了。

而這還沒完,大郵輪上一半以上的裝修工作,還需要個性化的手法。

比如為了進行一些大型的豪華裝修,船只的支撐結構和屋子內部裝修,必須同步開始動工。不然,等房間建完了,一些大型的設備和物料進不入去的話,那這樂子可就大了。

而且,不少裝修材料都是易燃品,船體結構也免不了焊接。易燃物遇上明火作業,約等于解鎖 " 在加油站吃燒烤 " 的作死體驗。

這個事情有多難,看看隔壁的造船兩巨頭,咱就知道了。

日本的三菱重工一共接到過 4 艘大郵輪的訂單。

結果,火災、用錯材料、設計不過關,一個沒落下。

但最最難過的是,就算你的大郵輪成功造出來了,還可能因為設計不好看,太土不夠高大上而被退貨。

畢竟很多人坐大郵輪,買的就是一個紙醉金迷,圖的就是一個所謂的享受。

就像日本唯一一艘 " 成功 " 的大郵輪,就因為 " 設計不高端 " 為由,被退了貨重造,據說 8 億美元的訂單,最后就花了 23 億的成本才完成。。。

包括韓國的大郵輪之路,其實也相當不順。

以至于,目前整個大郵輪市場,基本被意大利芬坎蒂尼、德國邁爾、芬蘭邁爾圖爾庫和法國大西洋四家船廠給包圓了。

所以這一回,咱們的大郵輪之路,也自然選擇了更圓潤的路線——合資建廠,先引進消化再創新。

而合伙的目標對象,就是目前歐洲郵輪界的頂流——意大利的芬坎蒂尼,郵輪界市占率 50% 以上的絕對大哥大。

和當年,引進高鐵、核電等技術就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隨后,在中船集團 6 年的慢工細活之下,才終于有了,今天咱們國產的大郵輪的圓滿下水。

這么一來,中國連續攻克輪船工業的難題,技術、經驗兩開花。接下來,躺賺全球,豈不是指日可待了?

不過,差評君這回還真得給大家澆上一盆冷水了。

事實上,完整地走過一遍流程之后,咱才發現在大郵輪領域,我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一來,這一回的國產郵輪建造是沒問題了,也初步掌握了些核心技術,但是核心的設計還都是由歐洲完成的。。。

尤其是在外觀設計方面,奢華和功能怎么結合?國內還真沒有現成的模版可以照搬。

而另一個飽受吐槽的點,其實也非常關鍵。

國產大郵輪零部件國產率 10% 的背后,其實是歐洲堪稱恐怖的供應鏈控制。

目前,全球最大的這幾家郵輪制造商,它們的供應商差不多 8 成都在自己國內,甚至市場份額最高的意大利芬坎蒂尼只有 1% 的產品,是從歐洲以外采購的。

而這些零部件雖然我們也能造。比如其中一種防火隔音材料——蛭石板,咱們國家甚至還是全球最大的蛭石板產地。

可對給郵輪供貨要符合什么標準,申請什么證書,大家都是一頭霧水的。

結果,后來就因為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合格,愛達 · 魔都號所用蛭石板需要全部進口。

國內粗加工的材料一個出口轉內銷,結果價格就直接翻了五倍了。

不過總的來說,背靠中國日益廣闊的旅游市場,和相對優勢的工業成本,未來從郵輪行業分一杯羹,我還是比較樂觀的。

目前,因為通貨膨脹、和能源問題等原因,歐美對于高端制造業的掌控正在肉眼可見地削弱。

這對正在謀求產業鏈升級的咱們來說,也是瘋狂積累技術經驗的好時機。

最后呢,如果這艘大郵輪正式商用,且價格不貴的話,說實話,差評君我還真想上去坐坐,過一把大郵輪的癮的。

到時候,就能在海上給你們推文了。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