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公立醫院入場 互聯網醫院加速建設

2021-12-29 15:21:19來源:中國商報網  

今年互聯網醫療行業動作不斷。前不久,未來醫生并入醫聯集團,多家互聯網醫療企業申請在港交所上市。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監管細則即將落地,從2020年進入“第二個春天”的互聯網醫療行業將跨入強監管的新時期。

行業融資提速 盈利困境待解

進入12月,互聯網醫療行業依舊大事不斷。互聯網醫療平臺未來醫生(原企鵝杏仁)被并入醫聯集團,兩者最新一輪融資后的估值分別達40億美元和10億美元,這也是數年來互聯網醫療領域最大的合并案之一。與此同時,多家互聯網醫療企業遞交上市申請,比如,12月27日,樂約健康宣布完成B+輪數千萬元融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出大量線上就診需求,互聯網醫院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迎來井噴式發展。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全國互聯網醫院數量突破1600家,而2019年10月僅269家,增幅近600%,僅今年上半年新增的互聯網醫院就有500家。

除互聯網醫療企業數量增加外,今年互聯網醫療行業融資也在提速。1月15日,醫療大數據技術企業醫渡科技上市,首日漲幅達145%;7月,醫生社區平臺醫脈通科技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上市;11月5日,醫學影像AI企業鷹瞳科技登陸港交所。此外,互聯網醫療企業微醫、叮當健康、智云健康、圓心科技、思派健康也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書。

然而,融資提速也難掩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盈利困境。從財報來看,多家知名互聯網醫療平臺似乎仍未擺脫盈利的難題。阿里健康發布的2022財年中期業績公告顯示,在截至2021年9月30日為止的六個月內,阿里健康的收入為93.6億元,凈虧損2.83億元;今年上半年,京東健康營收已達到136.4億元,凈虧損4.54億元;平安好醫生營收39.2億元,凈虧損8.8億元。

公立醫院入場 互聯網醫院加速建設

在新成立的互聯網醫院中,不乏有公立實體醫院建設的互聯網醫院。公立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已不再是新鮮事,在此前幾年,全國已有多家知名公立醫院建設了互聯網醫院,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公立醫院建設的互聯網醫院也逐漸發揮著更大作用,互聯網醫院成為實體醫院的補充和延伸,互聯網門診醫療服務起到了補充公立醫院線下門診的作用。這些實體醫院通過互聯網醫院進行遠程診斷,甚至為慢性病患者提供接續服務,極大地降低了院內就醫交叉感染的風險。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之下,實體醫院隨時有可能因為突發疫情而停診,公立醫院加速擁抱互聯網,多家醫院加速建設互聯網醫院,將原有的線下就診與線上醫療形成閉環,傳統的優質醫療資源開始轉移到線上。

以上海為例,今年11月,上海因防疫排查需要,同濟醫院、中山醫院等多家醫院曾發布了短時間內暫停線下門診、急診醫療服務的公告,但這些醫院的互聯網門診醫療服務仍能夠正常運行,在線下醫療服務短時間的中斷過程中,互聯網醫療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

“線上線下的同質醫療服務是一個長期目標。”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說道。實際上,實體公立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對醫院、患者來說是雙贏的局面。對患者而言,線上就診更加便捷,且能夠減少相關風險;對于醫院而言,通過互聯網進行預約手術、慢病管理、術后隨訪,可以減少病人到實體醫院就診,避免交叉感染,同時還能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

打通醫保支付體系 行業進入強監管階段

隨著互聯網醫療行業逐漸回歸醫療本質,今年互聯網醫療利好政策頻發,部分地區放開網售處方藥,多地落實互聯網醫療醫保支付結算工作。

12月23日,北京市醫療保障局印發《北京市醫療機構醫療保障定點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互聯網醫院可依托其實體醫療機構申請簽訂補充協議,也可以納入醫保定點范圍。“這不是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政策首次在地方落地。”楊華磊告訴中國商報記者。2020年,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的具體內容。進入2021年,互聯網醫療打通了醫保支付體系,多地逐步落實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政策。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復診服務,被納入醫保基金的支付范圍,診療費和藥費的醫保負擔部分可以實現在線直接結算。參保人如同在實體醫保定點醫院就醫一樣,可以刷醫保卡進行結算,患者只負擔自付部分。

此外,在灰色地帶徘徊多年的網售處方藥在海南放開,給醫藥電商和互聯網醫療平臺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服務“六穩”“六保”進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關工作的意見》,明確在確保電子處方來源真實可靠的前提下,允許網絡銷售除國家實行特殊管理的藥品以外的處方藥。在此之前,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文明確支持海南開展互聯網處方藥銷售。

除了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外,行業監管細則也即將出臺。10月27日,國家衛健委就《關于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對互聯網診療的醫療機構、人員、業務、質量安全、責任等明確了監管細則,提出禁止“以藥養醫”、禁止AI替代醫師接診等要求。“這標志著我國互聯網醫院的發展從行政許可期、技術規范期,進入到了質量管理和患者安全的服務規范期。”金色億家互聯網醫院執行院長曲曉良說道。(記者 李孟)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