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民生問題撞上槍口 防疫保供要相信市場

2022-04-11 16:07:11來源:北京商報  

在這輪史無前例的防疫管控中,民生問題撞上槍口。不少人被買菜難住了,隨之而來的是社交媒體上瘋傳的“買菜戰術手冊”,一天定N個鬧鐘網上搶菜,混著段子,讓人五味雜陳。

辦法總比困難多。“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增加騎手運力,解決配送瓶頸;密切聯動商家,恢復開業接單;繼續投入‘應急特需’服務,努力解決特殊人群的最緊急需求。”在4月10日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餓了么資深副總裁肖水賢如此說道。

企業參與進來,餓了么自然不是唯一對民生保供做出回應的企業。面對市民反映的愈發迫切的“買菜難”“配藥難”等問題,政策搭建“白名單”,快遞小哥重新上崗,配送中心、電商大倉解封,逐步解放的市場力量,讓保供問題的堵點有了暢通的趨勢。

放行市場,阿里、京東、美團、拼多多等互聯網企業,麥德龍、永輝等商超,以及順豐、中通等快遞企業火速上馬,開啟援滬保供模式,解了不少老百姓的燃眉之急。

一定程度上,市民所謂的“買菜難”通常不一定都難在供應上。目前全國多地保供物資馳援上海,往往難在家門口的“最后一公里”。

與其說是菜,倒不如說是“人”。連日來,防疫措施的升級讓末端配送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物資從供應商到居民手中的過程,變成了漫漫長路。

作為超級一線城市,上海此輪疫情的規模大,情況復雜。上海防疫考驗城市綜合治理能力,資源調配能力,政府與市場的協作能力。而防疫這個問題,又最耽誤不得,無論是核酸檢測還是隔離措施,都是在跟病毒作戰,與時間賽跑。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之下,單靠現有的人力——政府也好,社區也罷,難免力不從心甚至捉襟見肘。有限的資源和人力,在面對巨量的防控工作和保供問題上,需要分憂解難,需要強大助力。因此要提高效率,就不應吝嗇于發揮市場的作用,要讓企業參與進來,讓市場的力量緩解人力的痛點。

在防疫這個問題上,從來不能只單純地依靠一種模式,如何在有效防疫和民生保供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就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司其職,各盡其力。

政府的手結合市場的手,就相當于雙方各盡所長,前者確保防疫體系的有效銜接、供應體系的正常運轉,后者努力確保“最后一公里”的使命必達。換句話說,保供問題,要相信市場。(楊月涵)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