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端牢“中國飯碗” 守護糧食安全

2022-04-13 08:07:33來源:江蘇經濟報  

“70后”老記者A君,出生于西南山區,小時候山里糧食奇缺,關于饑餓,他印象特別深刻。青黃不接的月份,全家人時常一天只吃兩頓飯;逮到指頭大的小魚都能熬成一鍋湯,算是打牙祭;山里能食用的野菜都被挖光了……回憶童年,那時,他最渴望的就是填飽肚子。后來,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喚醒了沉睡的生產力,上初中時他終于體會到了吃飽飯的感覺。

剛入職不久的“95后”年輕記者小B,在物產豐富的蘇南長大。除了米面蔬菜、肉奶蛋魚,“洋快餐”“洋餅干”和各種琳瑯滿目的食品從未間斷過,總覺得饑餓離自己太遙遠。直到他在疫情期間被困小區,每天只能靠配發的食物生活。深夜寫稿饑餓襲來,卻無法上街、無法點外賣,百般煎熬后自己動手煮了一鍋粥,誘人的米香讓他一下子懂得了祖輩、父輩對于糧食的感情,兩代人對于饑餓和糧食的記憶在此刻交融。

報社生產“精神產品”,但我們深知,糧食才是這一切的基礎和燃料。放眼世界,其實饑餓離我們從未遙遠,糧食安全一直是世界性的話題,大半部人類歷史,都是在和饑餓作斗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著力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政府儲備與企業儲備互為補充,庫存充裕,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振聾發聵。樹高千尺源根深,唯有端穩端牢“中國飯碗”,才能穩住百價之基、穩住百姓的幸福感。筑牢糧食安全防線,才能確保國家安全,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確保糧食安全不只是實現中國夢的時代要求,更是關乎國家現代化的關鍵一步。

在人多地少,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世紀疫情、極端天氣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下,我國糧食供求中長期仍是緊平衡態勢,守護糧食安全需要國人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在此過程中,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作為科技大省、人才大省、工業大省、人口大省,江蘇必然也應當承擔更多的責任,肩負起更重的擔子,以全省上下的戰略高度守護糧食安全底線,以科技、人才的優勢為全省乃至全國糧食增產、穩產賦能,以強大的外貿和產業鏈支持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增強供應鏈韌性。

江蘇取得的成績無愧“魚米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全省著力推動糧食大省向產業強省轉變,加快構建高效益糧食經濟產業體系。去年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江蘇繼續保持全國前列。本期“鄉村振興”專版,我們聚焦“糧食安全”,傾聽春耕的聲音,關注守護“舌尖上安全”的江蘇擔當。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