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江蘇如何扛起使命與擔當?

2022-08-10 08:50:00來源:江蘇經濟報  

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十四五”規劃綱要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進行了部署,統籌推進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等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打造科技自立自強的主體力量。作為我國首個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江蘇省兩院院士人數、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國家高新區數量、入圍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等多個區域創新指標居全國第一。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國際科技力量戰略重塑的新機遇與挑戰,江蘇該如何扛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江蘇使命與擔當?記者就此采訪了南京財經大學教授、現代服務業智庫首席專家張為付與南京財經大學教授、現代服務業智庫研究員胡雅蓓。

從0到1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

創新平臺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科技研發的重要載體和有效保障,在推動江蘇科技創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上述兩位專家介紹,截至2022年6月,江蘇培育建設的29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項目已取得一系列新突破。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和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三大江蘇省實驗室建設全面加速,其中紫金山實驗室已納入國家實驗室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實驗裝置兩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全面啟動建設,其中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實現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江蘇零的突破,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設施填補了我國大功率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的空白。

依托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江蘇在信息技術、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能源環境、新材料等領域科學布局,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各類產業技術類平臺,有序推進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是江蘇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核心平臺與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該院以產業應用技術研究開發為重點,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截至2022年6月,為省內市場認可度高、轉化應用能力強的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企業聯合創新中心200余家,已累計向市場轉移轉化技術成果6200多項,衍生孵化科技型企業1200多家。

科技資源共享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撐點。為此,江蘇全力打造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平臺等資源共享類平臺,以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為抓手,協同各方力量合力推動“一網打盡”“一鍵導航”“一站融通”“一享到底”的科技創新資源統籌集成與開放共享。2021年,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平臺集聚近5000臺套儀器設備服務核酸檢測,累計服務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超4萬家次。

風險疊加

創新平臺建設面臨新挑戰

取得一系列新成果的同時,也應看到,江蘇實現創新平臺再升級也面臨新挑戰。張為付表示,這樣的挑戰主要體現在數字化、集成化、生態化三個方面。“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江蘇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戰略機遇,然而,目前江蘇創新平臺開放存在缺少統一元數據標準、數據兼容性不足、平臺接口標準不統一、互聯互通難度大的現象。同時,江蘇數字平臺核心技術尚薄弱,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不平衡不充分,與一線地區尚存一定差距。”

另一方面,從科技創新的供需關系來看,市場需求的復雜性以及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使得信息、生命、物質三大學科板塊間的前沿技術交叉融合成為全球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只聚焦于某個領域的科技創新無法獨立滿足多技術群、多點突破的創新需求。《2020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高校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為3.8%。張為付表示,盡管江蘇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但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鏈條依然不暢,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相脫節,技術轉化服務體系條塊分割,科技成果轉化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創新平臺只有通過縱向或橫向的資源、能力、功能的整合,才能形成整體競爭優勢。”他說。

此外,江蘇企業對平臺生態系統的主導和整合能力存在的明顯不足,使其難以利用平臺化、生態化的創新體系,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優勢。“創新不再是單向度的‘投入—產出’閉環,而是連接行業領導者、開發者、應用者、管理者、消費者等多主體,貫通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等多鏈條的創新生態系統。”對此,兩位專家建議江蘇企業可對標華為、比亞迪等全球性創新龍頭企業,不斷強化平臺創新生態系統能力。

強化擔當

以創新平臺支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提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江蘇該如何強化擔當?兩位專家分別給出了建議。“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為此,江蘇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持續加大自身科教資源對基礎研究的智力支持力度,形成原始創新的‘洼地效應’。”張為付建議,應圍繞重大科學前沿或重大產業前瞻問題超前部署,推動三大江蘇省實驗室對標國家實驗室提檔升級,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聚焦“從0到1”的創新策源能力,努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爭取為解決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提出中國方案。同時,要高質量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數據生產力的功能,依托南京、蘇州、無錫三市在先進信息技術方面的發展優勢,加快構建先進網絡基礎設施和數據智能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大數據中心、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基礎設施平臺,打通數字江蘇的信息“大動脈”。

“扛起科技創新的重任,也要求江蘇扛起制造大省責任擔當,注重產業導向,推進創新平臺系統集成。”胡雅蓓表示,作為2021年全國制造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最高的省份,江蘇應把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制造業研發高地作為突破點,依托地區優勢產業,聚焦產業鏈薄弱環節,在高端芯片、工業母機、精密儀器、高端醫療裝備、核心軟件等領域瞄準國家需求推動集成創新,以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鏈掌控力。此外,還應強調科技創新資源“一盤棋”,進一步整合科研基礎設施、科研儀器、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科技信息、科技人才等科創資源,加快創新要素的虛擬化集聚和平臺化運營,推動共享制造平臺規模化發展,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服務能力,統籌實現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創新平臺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綜合工程,需要充分聚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破除制度藩籬,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江蘇力量’。”(周凱航)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