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 > 正文

汽車消費“遇冷” 車企自救能否共渡難關

2022-06-21 09:09:52來源:城市金融報  

由于疫情反復,缺芯危機的持續影響等,中國汽車產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FS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12日,受芯片短缺影響,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約為223.04萬輛,中國地區累計減產10.73萬輛。在“缺芯”的拉扯作用下,車市格局乃至整個產業鏈都開始悄然重構,而車企作為這場變革的主角,則開啟了一場從被動到主動的自我救贖。

那么,為何汽車消費“遇冷”?車企開展自救行動能否緩解“生存”困境?如何共渡難關?一“芯”難求

原本成本只有幾元錢的汽車芯片,在去年9月、10月份價格已漲到近千元一枚,而到現在則需要四五千元一枚。即便如此,很多主機廠還是很難拿到貨。在部分區域,低壓差穩壓器芯片因為緊缺,訂貨要一年甚至一年以上時間才能交貨。

其次,目前車企面臨的已不止是芯片短缺問題,還有成本上漲的壓力。某合資車企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常情況下,一般車企都會選擇與大供應商建立合作,很少輕易更換零件供應商,所以一旦芯片出現供應問題,除了等待或者支付高昂的溢價費用外,沒有更好的選擇。

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直言不諱地表示,按照漲價后的價格計算,智能電動汽車的芯片成本已經超過了電池包。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對此也是大肆吐槽,有一些人以上千元的價格提供成本僅個位數的芯片,進價成本才3.5元到7元的芯片,芯片中間商報價已達2500元至3000元,價格加了幾百倍。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近期物流和能源等成本都在上升,芯片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但最主要的問題是供需出現了真空地帶,此前芯片廠因車規級芯片利潤低、技術要求高,不少都在縮減產能,目前擴產的熱情也不高,而在智能化浪潮下車企的需求卻是呈幾何式增長。

汽車產業受到了重創的同時,汽車經銷商也壓力山大,雖然目前疫情稍有好轉,但整體市場情緒依舊沒能恢復,消費者普遍處于觀望狀態。

開展自救共渡難關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與疫情剛爆發時銷量下滑所遇到的情況不同。疫情剛爆發的時候雖然影響較大,但在下半年就有了一定反彈,當時市場情緒也得到了恢復。而今年已經是疫情爆發的第三個年頭了,雖然有所控制,但市場情緒卻不斷出現下滑,這導致很多消費者不敢去購買汽車這類大宗商品。

為了提振汽車消費,保證4S店的“生存”,5月31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于減征部分乘用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對購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內且單車價格(不含增值稅)不超過30萬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此前,多個地方政府也推出了刺激汽車消費的相關政策。

根據中汽協的調查,汽車芯片國內整體自主率不足5%。2022年“兩會”期間,多位來自汽車廠的人大、政協代表指出,發展車規級芯片已經迫在眉睫。工信部也在鼓勵車廠、芯片廠商的協同創新,提升國內芯片的供給能力。在政策支持再疊加缺芯的大背景下,國內車企開始考慮多供應商策略,扶持國產廠商,尋求國產替代。

今年以來,“自己成為源頭供應商”成為部分車企的目標,目的就是通過與芯片廠商的合作實現“曲線救國”。如一汽為芯擎科技提供了數億元戰略投資,將在車規級、高算力芯片領域展開合作;吉利與芯聚能成立了合資公司,計劃在2025年推出5nm芯片,以為智能駕駛提供算力支持……有業內人士預計,車企選擇與芯片廠商直接合作共同研發設計、制造和封裝芯片將成為一種趨勢。

不可否認,經銷商當下面臨巨大壓力,但就當前來看,整個汽車行業都存在不小的困難,在此情況下,誰都不會置身事外。有了宏觀政策的加持,在接下來的時期,車企與經銷商將會聯合起來,共同拉動汽車消費早日恢復到正常水平。專家:下半年或迎轉機

經歷了2021年困難重重的一年,2022年初,各大汽車企業都鉚足了勁,定下了新一年的銷量目標,希望在2022年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首先看看自主車企2022年出定下的銷量目標:2022年,一汽集團的銷量目標為410萬輛,比2021年的350萬輛多了60萬輛;2021年,東風汽車全年銷量327.53萬輛,2022年目標定為400萬輛,比2021年高出了70多萬輛;2021年,廣汽集團整體銷量為214.44萬輛,2022年目標243萬輛;比亞迪2021的銷量為73萬輛,2022年的目標定為120萬輛。

電動汽車三電系統和汽車電子工程師朱玉龍表示,2021年可以將問題推給芯片企業,2022年要回歸主機廠本身探討危機的根源,加速行業在供應鏈和技術上的應變和迭代。把汽車智能化的命脈握在自己手里,是一個非常明智的做法。顯然,這將會引發一場巨大的市場環境變化。

政策刺激疊加需求釋放,預計下半年銷量及盈利均將明顯改善。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在介紹目前汽車工業運行情況表示,截止到目前,除小部分企業受疫情影響沒有復工外,全國的汽車企業復工復產情況良好,企業的生產人員流動、物流運輸、供應商供貨情況均大幅好轉,產能逐步爬坡。

據機構預計,在下半年政策刺激及二季度受疫情影響部分被抑制需求釋放疊加下,預計行業銷量增速向上,行業盈利能力也將季度環比明顯改善。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