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小米汽車硬件利潤率不超 1%?此路可通,但注定艱難

2023-06-17 09:13:02來源:ZAKER財經  

文 | 電車通

新能源汽車又有驚喜要發生了,尚在沖刺階段的小米汽車曝出了驚人猛料。

有媒體最近與小米供應鏈上的內部人員進行了溝通,后者表示他們已經體驗過了小米汽車,車型定位類似特斯拉 Model S,價格似乎能跟 Model 3 對標。只看售價,這兩款特斯拉車型的差距將近 80 萬元,難道小米汽車身上不存在經濟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爆料稱雷總已經 " 連夜說服 " 董事會,小米汽車的硬件整體利潤率將不會超過 1%,盈利則靠軟件服務以及生態體系。

得," 連夜說服 " 永垂不朽。想當年雷總靠著多少個 " 連夜說服 ",把手機定價打下來,讓大家都用上價格實在的高配產品,深得用戶喜愛。至此,每當聽到雷總 " 說服高管 " 時,小通(ID:dianchetong233)就感覺到 " 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 "。

1% 硬件整體利潤率的車,是好還是壞?

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歷史,率先提出 1% 硬件利潤率、盈利靠軟件 + 服務的并非小米,而是早已被畫上句號的廣汽蔚來。

(圖片來自廣汽蔚來)

2020 年,汽車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那時的廣汽蔚來打出了一張許多人都沒想到的 " 牌 ",即整車硬件利潤率不超過 1%,給出 HYCAN 007 的相關 BOM 物料成本的同時,并堅稱超出 1% 的部分會退還給用戶。至于廣汽蔚來的錢在哪賺,那就是軟件 + 服務。

如果以上關于小米汽車的說法為真,那么它的影子在某一刻與當年的廣汽蔚來重疊了。

1% 的硬件利潤率是什么概念?一輛硬件成本價為 10 萬元的車,車企僅能從中賺到 1000 元,這點利潤均攤到車企的日常開銷,只恐怕連 " 塞牙縫 " 也不夠。如果通過 " 薄利多銷 " 來填補營收這個坑,在不考慮其它收入的情況下,需要通過更多的銷量來實現。

當然,這里說的是硬件綜合利潤率,考慮到系統、服務、營銷、研發等成本,汽車的毛利率計算是一個更復雜的數學工程。

汽車行業普遍的整車利潤率在 5-30% 之間,不同車企會根據自身情況、市場環境以及物料成本進行調控。新能源車企中最能賺錢的就屬特斯拉了,整車利潤率接近 30%,甚至能媲美 BBA 等豪華品牌。

在汽車行業,毛利率 15% 被視作是 " 生死線 "。

比亞迪是另一個極端,2023 年第一季度的凈利率僅有可憐的 3.64%,低于去年的 4.18%,甚至比傳統燃油車企豐田的 7.15% 還要低,說是不賺錢的車企不為過。

硬件綜合利潤率不到 1% 的 " 范本 " 并非不存在,一名博主經過粗略計算,比亞迪 2023 款秦 Plus DM-i 的成本價為 9.9 萬元,這對于 9.98 萬元的起售價,利潤率甚至不到 1%,賣出一輛比亞迪只賺幾百。

(圖片來自懂車帝)

當然了,作為一家擁有上下游產業的造車巨頭,有很多種因素影響著比亞迪的利潤空間,但 " 薄利多銷 " 的前提,是比亞迪規?;慨a等控制成本,有多個爆款支撐營收。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曾分享過一組數據,2023 年 1 到 4 月,汽車行業利潤率 3.9%,相對于整個工業企業利潤率 4.9% 的平均水平,汽車制造仍然是一塊 " 難賺錢 " 的料,況且還有多家造車新勢力仍處于 " 賣一輛虧一輛 " 的狀態,賣出去很重要,但賺得多更重要。

小通并不反感小米汽車堅守不超過 1% 硬件利潤率的做法,能用 Model 3 的價錢買到 Model S,怎么看對于消費者都是一筆極具性價比的買賣。敢于將手機硬件低利潤那一套做法搬到汽車上的勇氣,值得欽佩。

造車燒錢也是一個很殘酷的現實,作為 " 初出茅廬 " 的小米,敢打出廣汽蔚來一樣的牌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網友對于 " 硬件利潤率不超過 1%" 也表示了質疑,認為這樣的利潤空間無法實現正向發展。

(圖片來自微博)

也有網友為小米新車認真分析了一波。

面對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怎敢有車企為了 " 交朋友 " 而賣車?

軟件服務是小米汽車的長久之計?

主打 " 硬件利潤率不超 1%" 的廣汽蔚來,推出了全球首個汽車生態服務會員體系,包括 Smart、Ultra、Value 三個會員標準,當時定價分別為 1499 元、8999 元以及 12999 元,Ultra 和 Value 是年費制,只有 Smart 是終身制。

更高級的會員權益,則是由低一級的會員權益 + 更多權益,由此組成三個不同等級的收費標準。

訂閱制會員這對于車企而言也是一筆長期收益,據說廣汽蔚來推出會員服務之后的幾天里,已有 30% 的車主購買了套餐。

同樣是 " 訂閱鬼才 " 的特斯拉,旗下的 FSD 訂閱價格也不便宜,也注定了其選裝率不會很高。2019 年第二季度,FSD 的選裝率一度高達 46%,之后不斷下滑,到 2021 年第二季度僅剩 11%。

國內市場更慘淡,FSD 選裝率不到 2%,其根本原因就是 FSD 在國內可用功能有限,完全無法吸引用戶買單。

但特斯拉的整車本身就很賺錢,FSD 選裝率低對馬斯克影響并不大。

有些車企對于訂閱制服務的理解屬實過于奇葩,明明汽車本身支持座椅加熱、通風,卻通過軟件層面鎖上,需要車主額外訂閱才可以使用。不過小通相信小米汽車的軟件訂閱體驗,有對用戶友好的解決方案,不會為了賺軟件的錢而走到這一步。還有小通想特別提醒一嘴:車企千萬不要搞 " 不訂閱就要在車里看廣告 " 的商業模式,這個是用戶深惡痛絕的,而且車載廣告嚴重影響行車安全。

除了小通推測的軟件服務外,生態體系也是重要的一環。小米或許不靠汽車賺錢,但其它領域仍在通過硬件維持盈利。我們不能忘了小米 " 雜貨鋪 " 的身份,完整的米家生態圈使其成為人們生活中無法離開的企業。

(圖片來自小米商城)

小米每年在智能終端、家電等產品中獲益不少,尤其是高端智能手機。從小米發布的 2023 一季度業績公告來看,小米一季度總營收高達 595 億元,環比大漲 121%,且庫存水平繼續下降,一切都在穩中向好。然而,事實上造車是一個很難用錢填滿的 " 窟窿 ",如果只靠其他業務給汽車業務輸血,小通不認為這是一條長久之路。

在小通看來,汽車的出貨規模遠不如智能手機,汽車本身就是一樁圍繞硬件與品牌的生意,小通相信小米汽車已有對應的盈利模型計算,才敢于提出 " 硬件綜合利潤率不超過 1%" 的要求。

寫在最后

誠然,放棄了硬件盈利的小米汽車,最終售價體現應該會更有吸引力,但同時又會將盈利的壓力轉移到小米的其他業務上。

也有業內人士對此辟謠,小米汽車的整車硬件利潤率不應該只有 1% 以內,是真是假只能以小米汽車上市后為準。

軟件收費確實能夠帶來極高的毛利,眾多車企都在探索用戶可接受的訂閱制收費項目。然而軟件訂閱往往是一把 " 雙刃劍 ",用戶對按月 / 年付費這件事比較謹慎,訂閱體驗不佳,消費者不愿意買單,車企的壓力必然會進一步被放大。

新能源車是被軟件所定義的產品,而小米最擅長的地方恰好又是軟件。每當用戶有需求,新能源車就可以通過 OTA 升級獲得更多的功能,小通認為小米汽車將會放大小米在軟件、智能化方面的優勢,主攻軟件層以及生態產品體系。

無論如何,在小通看來,汽車硬件盈利是車企健康發展的體現,完全不靠硬件賺錢是不可能的,就看小米如何在定價上做好規劃。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我又希望看到小米汽車能夠帶來初代小米手機 1999 元的震撼,畢竟智能手機的普及、山寨手機的消滅,小米都居功至偉。

這是雷總最后一次創業了,衷心希望小米汽車,一切順利。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