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除了長江白鱘,很多動物都已經見不到了”

2023-08-17 20:12:38來源:ZAKER財經  

"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電影《三體》里的這句經典臺詞,在這個夏天再次被人反復提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盡管已經來到了 8 月、過了立秋,但大自然帶給人們秋天里的第一份禮物,卻不是逐漸變得涼爽的氣溫——比以往更熱的高溫還在北半球四處徘徊,超強臺風和暴雨帶來的百年一遇洪澇災害讓人們焦頭爛額。

暴雨過后的城市。(圖 / 圖蟲創意)

大自然開始以另一種面貌向我們展示威脅,而這樣的威脅時刻存在。

去年 7 月,在長江游弋了一億五千萬年的 " 中國淡水魚之王 " 白鱘被宣布正式滅絕。事件登上熱搜,人們頓感驚愕惋惜之余,也不禁感慨自己竟然是以這種方式認識白鱘。

熱搜背后,是一個必須正視的事實:全球物種滅絕速度開啟了快進鍵,近幾年與物種滅絕有關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多;而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已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

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當人類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也是無情的。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話來講," 人類肆無忌憚干涉自然,將留下永久的痕跡;我們面臨的是世界末日般的物種滅絕 "。

海上的商業漁民在進行捕撈。(圖 /圖蟲創意)

在保護地球家園的漫長之路上," 復元 " 這個詞越發重要,更被寫入了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里——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以高等動物自居的人類繼續在地球上生存的唯一選擇。

這幾年,人們被云南的野象群遷徙深深吸引,對大熊貓的熱愛溢于言表。但對普通人來說,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一件高大上的工作,更不用說參與到復元生物多樣性之中了。

但在科技助力之下,普通人加入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列,似乎變得容易了不少。

短視頻可助力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我們正身處一個用短視頻記錄生活乃至歷史的時代,人們打開短視頻 App 就能看到這個世界發生的方方面面。它不僅讓人們找到同頻共振的機會,也能讓普通人在短視頻中表現自己、與其他人產生互動,更讓一些鮮為人知的議題漸漸被人熟知。

如今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與生態保護相關題材有關的視頻內容廣受歡迎,也吸引了越來越多人開設賬號,用短視頻的方式記錄身邊的一花一木、傳遞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理念——這在過去是很難想象的事情。

但很少有人想到,短視頻也在以獨特的方式讓科學研究迸發出新的實踐與靈感。

人們通過短視頻的方式記錄身邊的一草一木。(圖 / 圖蟲創意)

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動物入侵生態學科研團隊,長期從事外來入侵脊椎動物的生態防控研究。防控外來物種入侵風險的一個普遍難點是,由于很多外來動物,特別是一些市民飼養的寵物被人們釋放到野外后,很難進行實時監測,所以研究團隊一直探索,希望突破常規生態學野外調查難以獲取的一些途徑去跟蹤外來物種神秘的入侵過程。

兩年前,團隊成員在刷抖音時發現了與動物釋放有關的視頻,讓整個科研團隊靈光一閃:" 是不是可以利用抖音里的相關資料,來捕獲人們釋放外來動物的信息呢?"

人們走進大自然考察動物。(圖 / 圖蟲創意)

了解到科研團隊的需求后,抖音提供了一批數據助力課題探究,科研團隊通過在線資源篩查的一系列嚴格標準從中提取出了一批典型外來物種的高質量視頻。這些外來物種都是人們熟知的動物,在我國已經特別常見,很多被列入全球及我國最具危害的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例如,一些具有一定經濟或觀賞價值的動物——比如俗稱 " 牛蛙 " 的美洲牛蛙、俗稱 " 巴西龜 " 的紅耳彩龜、俗稱 " 福鱷 " 的鱷雀鱔,最開始都是以所謂 " 異域寵物 " 的身份進入我國,在很多大城市的花鳥魚蟲市場都能看見,交易量也特別高。

不少 " 異域寵物 " 憨態可掬,普通人往往出于好奇就購買飼養,并沒有花時間去了解寵物的來歷以及它們特殊的外來物種身份。這些 " 異域寵物 " 往往 " 不親人 "" 味大 "" 難養 ",常被飼主丟棄、釋放到野外。

看上去,這是一種 " 不殺生 " 的手段,但這些被隨意放生的 " 異域寵物 " 卻在靜悄悄地給釋放區帶來生態災難,假如不加防范,不僅會危害生物多樣性,也會嚴重影響人類生活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野外田間出現一批 " 巴西龜 "。(圖 / 圖蟲創意)

比如被稱為 " 福鱷 " 的鱷雀鱔,其實是一種大型、兇猛的食肉型魚,一旦被遺棄在開放水域中,隨著其生長速度的變化,周邊魚類可能會被吃得一干二凈。去年 8 月,河南一景區連抽了一個多月的湖水,終于將兩條鱷雀鱔 " 捉拿歸案 ",事件引起輿論熱議之余,人們才對這種網紅寵物的真實身份恍然大悟。

劉宣研究員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入侵生態學研究組組長。他向新周刊記者介紹,外來物種入侵的一大特點是和人類活動密切相關。

" 一方面,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動物放生有一定關系;但另一方面,大部分市民可能對外來入侵物種還缺少基礎的概念和常識,往往無意中放生了一些外來物種,從而觸發了生物入侵等生態環境問題。"

人們操作機器清除水中大量繁殖的水葫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圖 / 圖蟲創意)

而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有望幫助研究人員尋找外來物種釋放事件的蛛絲馬跡,更精確地研判被釋放物種的時空分布。" 畢竟對我們科研工作者來說,這些(釋放)行為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都非常隨機,用常規的野外生態學手段進行監測非常困難,也費時、費力。"

根據這些視頻,科研團隊對典型外來物種的時空分布進行了詳細的科學分析,并隨之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野外考察,以驗證視頻信息的可靠性和野外種群建立情況,目前相關研究工作仍在進行之中。

野外考察工作。(圖 / 圖蟲創意)

劉宣告訴新周刊,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正隨著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而 " 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為科研人員,他們會把短視頻提供的資料與科研考察數據結合起來,把研究論文寫到祖國大地上,助力國家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同時也會在科學發現基礎上,用短視頻形式給全民普及外來入侵物種知識,增強全社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嚴謹縝密的科學研究,就這樣和大數據、短視頻等 " 新生物種 " 建立了聯系,不僅為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靈感和思路素材,而且還能將研究成果轉換成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識,助力國家生態安全建設——這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 短視頻在科學研究方面和科學傳播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且獨一無二的作用,我們會用科學的方式嚴謹地發揮出它的價值。" 劉宣說。

" 在短視頻里,我第一次看見了雪豹 "

2021 年冬天,一個雪豹母子家庭成了社交平臺上的紅人。在青海三江源,一只雪豹媽媽從峭壁裸巖間款款經過,三只寶寶緊隨其后,整個過程被架設在這里的視頻攝像頭完整地拍攝下來,讓不少人直呼 " 難以想象 "。

攝像頭拍到的雪豹一家。

世界上有 60% 的雪豹分布在中國,但因為其行蹤隱秘的獨居習性,人們鮮有機會一睹它們 " 雪山之王 " 的真容。想要長期了解雪豹的生活習性乃至種群分布,更是極其困難的事情。

青海省玉樹州哈秀鄉云塔村地處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天河沿保護分區,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雪豹的重要棲息地。2011 年,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工作團隊來到這里,和云塔村的牧民們一起開展雪豹研究和保護的工作。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和牧民監測員召開社區監測會,識別紅外相機拍到的雪豹。

最開始,當地牧民們還是靠手機和普通相機來記錄觀察到的雪豹,數據獲取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且拍攝效果非常一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研究團隊來到這里后,在雪豹經常經過的位置架設了自動拍攝的紅外相機,培訓當地牧民開展野外布設、電腦使用以及數據管理,一場長達 10 年的雪豹監測就此展開。

工作人員在云塔村的山脊線上布設紅外相機。

10 年之后,云塔村的牧民們終于搞清楚了村子里雪豹的數量—— 4362 張雪豹照片中,共識別出了包括 5 只定居個體在內的 35 只雪豹個體。利用空間標記重捕模型,研究團隊估測出平均每年有 12-16 只成年雪豹在云塔村生活。

攝像頭拍到的雪豹。

這項研究后來也被寫進了研究論文,填補了中國雪豹種群動態研究的空白,得到了各方的關注。但研究并沒有到此結束——在抖音的支持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進一步提升了監測設備,將紅外相機升級成為 24 小時的視頻監測設備,并將視頻監測接入了短視頻平臺,不少喜歡動物的年輕人涌進慢直播間,只為等待雪豹出現在鏡頭前的那一瞬間。

短視頻里的雪豹。

在短視頻里,很多人第一次見到雪豹的真面目,而云塔村的牧民們也因此受益。在包括抖音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幫助下,云塔村還開展了全村的防熊試點工作,50 戶牧民家庭安裝了防熊電圍欄,有效減少了棕熊對于房屋的破壞。除此之外,村里的垃圾房也被修葺一新,牧民們不再擔心自家的牦牛因為亂吃垃圾而生病。

工作人員和村民一起檢查維修防熊電圍欄。

而隨著雪豹監測研究和宣傳工作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到云塔村,一個以雪豹觀察為主要目標的自然體驗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社區將從雪豹保護中受益。

人人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參與者

短視頻的出現,讓身處城市之中的人們意識到,原來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不一定要到荒無人煙的戶外,所有人都能夠隨時隨地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力量。

2021 年,抖音便開發了 " 物種識別模型 ",用戶使用抖音 " 掃一掃 " 功能,對動植物進行拍攝時,可以看到物種的相關信息。與此同時,用戶可以通過發布記錄動植物的照片及視頻,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每參與一次還可以獲取 " 陽光 ",將陽光捐給生態保護相關公益項目。

截至 2023 年 3 月初,抖音共支持識別 10914 種動植物,用戶參與物種記錄達 1654 萬人次,有效記錄物種 434 萬種。這些被用戶記錄到的動植物信息,成為更多科研機構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線索。

用手機記錄植物物種。(圖 / 圖蟲創意)

而在今年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期間,字節跳動公益平臺發起了地球物種守護員活動,邀請了包括 @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以及植物分類學研究工作者 @自然里 · 楊宗宗、《博物》雜志 @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 等多名 KOL 在內的 750 位創作者加入到對于環保議題的科普倡導中。

截至目前,字節跳動公益平臺上有 60 多個與生態保護相關的公益項目,超過 85 萬名愛心人士捐贈助力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累計愛心善款超過 1400 萬元。

一個可見的現象是,當越來越多科普類短視頻登上熱門,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態度、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理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公民科學項目在城市里興起,人們關注城市里的生物多樣性,投身到守護流浪動物、統計鳥撞等項目里,并力所能及地向更多人科普,共同加入其中。

用手機記錄動物物種。(圖 / 圖蟲創意)

" 數字賦能,全民共享 " 的理念成為主流,人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躋身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這也許就是公民科學的魅力所在——它能讓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參與其中,匯聚起每一個人的力量,給整個社會帶來與眾不同的改變。

因為守護這顆藍色星球,離不開無數個體匯集成的磅礴力量。

《在地球眼里,人類和塑料沒什么區別》 《新周刊》第 559 期

《如何打贏外來入侵物種阻擊戰?》 科技日報 2023-1-18

《云塔十年:蟲草、搬遷和保護》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2021-2-4

《十年后,這個村子的牧民終于數清楚了雪豹的數量》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2022-10-31

作者:良豪

校對:賴曉妮

排版:鹿子芮

封面:圖蟲創意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