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中醫藥服務貿易潛力巨大 多舉措推動中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

2021-10-18 15:47:13來源:中國商報網  

近日,在2021全球服務貿易大會“國際旅游與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新趨勢研討會”上發布的“傳統醫藥國際化”全球企業研究成果顯示,我國企業傳統醫藥業務跨國化指數低,中國品牌海外熱度低。但與此同時,中醫藥服務貿易潛力巨大,近年來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大力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多舉措推動中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提升全球競爭力。

傳統醫藥緣何國際化指數低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研究中心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研究團隊對全球177家企業19470條數據進行分析,從跨國化指數、海外布局、全球品牌三個方面進行二級量化分析,完成“傳統醫藥國際化”全球企業研究。

研究成果顯示,“能力平、保護少、前車鑒、競爭烈”是我國傳統醫藥國際化的特點。據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欣陽介紹,在研究的177家企業中,部分企業總資產高,但海外資產配置偏低,這種情況以中國企業為主。如重慶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中國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中國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總資產額高,具有一定出口實力,但較少拓展海外市場,或未公開相關境外資產信息。除海外資產配置外,中國品牌海外熱度低。在調研的177家藥企中,“品牌海外熱度”排名前30名里包括6家中國內地企業,占比約為20%。

“中國企業醫藥藥物跨國化指數不高是正常的現象。”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近年來我國醫藥行業發展迅速,但總體水平不高的現實并沒有徹底扭轉。全國每年生產的藥品上萬種,絕大部分都是仿制藥,且有相當部分的品種并沒有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高品質的醫藥產業生態圈也沒有建立起來。在這種背景下,醫藥企業走出去存在困難。

“主要原因是原來靠國內市場,很多國內企業就已經賺得盆滿缽滿,沒有那么強的向外發展的欲望,加上對海外也不熟悉,缺乏必要的國際化人才,同時中藥在海外還沒有很好的臨床對比體系來顯示其療效,導致國際化進展很慢。”神州細胞海內外商務合作負責人來延鯤對中國商報記者說道。

政策推進中醫藥加大開放力度

除中國企業傳統醫藥業務跨國化指數低外,研究還顯示,國內開放力度正在逐漸加碼,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已取消中醫藥條款,中藥產業鏈長,部分中藥材種植和初加工已經向外轉移。

“中醫藥走出去不僅是文化的問題,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合一的問題。中醫藥走出去要有多元概念,要建立起多學科、多領域的合作。如醫院、學校、企業之間的聯動,政治、經濟、教育專業之間的互動交流等。特別是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情況下,由于中醫藥的良好表現,很多西方國家主動提出了中西醫結合、中醫藥科學研究的建議,對此我們應該予以注意并作以積極回應。”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張旭教授表示,研究結果的發布既是對相關企業取得成績的總結,也為未來相關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思考。

作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參與國際競爭的特色傳統醫藥產業,近年來,我國中醫藥服務走出去也迎來政策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等17家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加快建設發展。今年5月,商務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18條具體政策措施,支持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大力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推動中醫藥服務走向世界。

傳統醫藥企業國際化市場潛力大

中藥企業的國際化程度與其自身命運息息相關。除政策鼓勵外,國內傳統醫藥企業也開始逐漸重視國際化市場的發展。

“這些年來,已有部分制藥企業比如成都康弘等在西方國家建立了一些研究機構,成立了一些研發中心,但與西方國家藥企比如阿斯利康、輝瑞等企業相比,規模和力度都要小得多。不過,這些企業的國際化部署已有顯著成效。假以時日,中國醫藥企業國際化將會呈現可喜的變化。”孟立聯說道。

“傳統醫藥國際化”全球企業研究成果同時給出了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建議,即建議相關企業完善布局、優化產品、樹立品牌。一是制定海外發展戰略和規劃,加強對海外市場研究,有條件的企業可設立國際部,逐步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銷售、服務和倉儲機構,形成海外事業群;二是重視海外產品設計研發,已有產品需根據不同海外市場需求,優化或重新設計產品包裝;三是重視專利保護和產品注冊,產品身份不應拘泥于藥品,食品、膳食補充劑、保健品等合理合法銷售均可;四是拓展海外市場,通過合作或自建銷售網絡的方式,推動產品的海外營銷,通過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提升海外消費者對企業品牌信任度,提高企業國際知名度。

“部分已經進入國際市場的中藥,如京都念慈庵、馬應龍痔瘡膏等,因為其療效卓著,都在海外成為網紅產品,所以國際化市場的潛力實際上是相當大的。”來延鯤說道。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丁永玲表示,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的新趨勢核心在于中醫藥將成為服務人類健康的必然選擇之一。中醫藥需要在更多維度,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標準規則體系、傳播輿論體系中掌握話語權。特別是在后疫情時期,中醫藥服務貿易的行穩致遠,需要以深沉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沖破困局,展示出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優勢。

“新冠肺炎疫情及其應對凸顯了中醫藥的優勢,國際上對中醫藥的認可越來越多,使得中醫藥走出去的條件越來越成熟。在這種情況下,尤其要注重品質建設、標準化建設。在加強中醫藥宣傳的同時,注意中藥材質量、中醫藥療效。面對不同于中國人體質的其他民族人口,也還有一個中醫藥的再適應性研究問題。所以,研究、宣傳、診療、推廣一個都不能少。”孟立聯說道。(記者 李孟)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