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探尋黑土地農民的“豐收密碼” 黑土地為何能成中國糧食安全“壓艙石”

2021-12-17 15:37:25來源:中國商報  

黑龍江省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9,相當于中國人每吃九碗飯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黑土地既是糧食豐產的代名詞,也成為東北人民糧食情結里的一種驕傲。黑龍江省不僅在糧食產量上位居各省榜首,其寒地黑土綠水藍天的天然生態資源優勢更鑄就了糧食先天的優秀品質。然而近幾年,“稻農因好米賣不出好價而心焦不已”的問題受到廣泛關注。中國商報記者走進糧食產量連年奪冠的黑土地,探尋黑土地農民的“豐收密碼”,以及東北大米是如何走出享譽國際的市場之路的。

黑土地種出來的糧食為何好吃

黑龍江省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十年保持全國第一,其中玉米、水稻、大豆三大糧食作物的產量均居全國之首,今年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是我國名副其實的“糧食北大倉”。“東北大米”的名聲響徹大江南北,其中以五常大米最為知名,2020年五常大米地理標志品牌獲得歐盟互認。

東北大米好吃在哪里?據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原所長王玉杰介紹,東北地區種植的糧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寒地晝夜溫差大,農作物果實的干物質積累豐富;黑土孕育了土壤中豐富的天然有機質,使植物生長所需營養得到充分供應;綠水藍天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使植物生長免受環境污染危害。黑土地區域農業資源的綜合優勢使東北以大米為代表的各種農產品擁有獨一無二的優良品質。

最為知名的五常大米也是這片黑土地孕育出來的。王玉杰表示,黑龍江省五常大米的優質性在于稻花香2號品種的優質性和五常特殊地理構造的獨特性。五常水稻的核心種植區是面向西南的一個C型盆地地貌,從西南飄來季風氣候的暖流形成一個漩渦回流,致使活動積溫要比其他的地方高2℃~3℃,這就更有利于在每年4月-9月達到優質水稻生長所需要的最佳積溫。受這一獨特地理和氣候因素影響,水稻成熟期晝夜溫差加大,果實干物質積累也就比其他地區果實的干物質積累更為豐富。

另外,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基因資源研究室主任肖明綱告訴中國商報記者,黑龍江省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之前,大家只知道五常大米是優質米,泰來大米、方正大米、三江農場大米的知名度雖然不如五常大米高,但近幾年隨著黑龍江省對大米標準的提高,全省產出的大米均為二級米以上,所以這些區域大米的知名度也逐漸提高。

為了讓優質大米豐產又增收,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農業行業協會在泰來縣通過“食用農產品”水稻基地試點優質糧食標準。泰來縣福霖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云福告訴記者:“我們前期選定了兩個優質水稻品種,試點種植面積超過兩萬畝。現在擺在農民面前的就是賣糧難的問題,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糧食就能實現增產增收。”

好吃的糧食為何在銷售上“犯了難”

望著地里的水稻,黑龍江省五常市小山子鎮雙興村新立屯的農民孫銀成既歡喜又憂愁,喜的是水稻產量再創新高,憂的是市場上有太多質量較差的大米冒充五常大米,當年真正新鮮的五常大米卻賣不出好的價格。

“我們18戶專心種植稻花香品種水稻的農民相互串聯湊到了一起,注冊了五常市萬日福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自產自銷五常大米。” 孫銀成告訴中國商報記者,近幾年他的大米生意做得有些吃力,市面上假冒的五常大米越來越多,因為前者價格太便宜,導致真的五常大米反而賣不出去。

五常市萬日福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銷售的張佳梅告訴記者:“市面上銷售的五常大米產品大約只有5%-10%是真品。五常市種植水稻的面積就這么大,總產量只有百萬噸左右,但是全國的銷量達到上千萬噸,價格體系也非常混亂,這令種真正五常大米的農民感到非常憂心。”

東北大米是國人心中的一張名片,但是種植東北大米的農民當前仍在盈虧成本線上掙扎。王玉杰對記者表示,目前市場上對食用大米的標準較低,有些不符合優質米標準的產品冒充優質米,會擠占一部分市場空間。以五常大米為例,一畝地的出米率較低,兩斤稻谷產出一斤大米,優質稻谷的價格每年在2.4元/斤到3元/斤之間波動,若銷售價格低于8元/斤,幾乎不太可能是真品。

“放心糧”應該有自己的標準

面對大米“銷售難”的問題,張佳梅也有些無奈。張佳梅說:“希望相關部門能出臺一套更為嚴格、門檻高一些的市場標準,讓真正品質好的大米和其他大米能夠區分開來。”

如何解決張佳梅的難題?“2020年全國稻谷及小麥糧食總產量6871億斤,人均490斤,可以說在不浪費的前提下國內不缺糧食,但極缺有標準、有嚴格質量監管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可供人放心吃的糧食,這應該就是農業高效益的突破點。”齊齊哈爾市農業行業協會會長張海鵬告訴中國商報記者,隨著農業市場化、產業化和精細化的發展,農產品因使用方向不同已經自然分化出“居民食用型、蓄養飼料型和工業原料型”三大主要市場消費類型,在我國不斷加強食品安全管理的背景下,國家食藥監總局早在2016年下發的《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中就定義了供人食用的“食用農產品”,農業農村部在2019年下發了食用農產品生產管理指導意見。

“在我國當前農產品質量市場監管標準及方式下,農業企業精準實施國家食用農產品市場戰略,在品種優選的前提下,達到令消費者信服的從土地到餐桌的閉環質量安全檢測、供給和消費者權益維護的一整套管理體系,將會有效提升農產品的市場附加值。國外大米進入中國市場,每斤價格都在百元左右,他們憑借的是什么?是質量和信用。國內市場的當務之急是打造一個極具公信力的食用農產品供給平臺,為所有致力于優質食用農產品生產的企業提供一個專屬通道,給消費者一個放心‘糧店’,這既是踐行總書記‘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指示精神,更是一個優質食用農產品市場價值提升的巨大商機。我們有東北等全國多個優質糧食的生產基地,有占世界奢侈品消費一半的人群,還有全民渴望吃上放心優質糧食的急切愿望,當前只是缺少一個權威平臺的引領。現在是兩難,再好的糧食也會因缺少信用支撐而普遍出現賣糧難的問題,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再強,也會買不到優質放心糧而遇到買糧難的問題。食用農產品(糧食)標準制定、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產品流通模式設計和消費者權益保障,應是農產品品牌化打造和附加值提升的第一項工作,既關乎生產者的利益和發展,也關乎消費者的訴求和權益。”張海鵬說。

如何在田間地頭落實“食用農產品”標準?趙云福對記者表示,首先要依據食用農產品標準的檢測,農民才能種植檢測后的水稻品種,在種植過程中全部采用無公害的生物肥,在食用農產品標準指導的基礎上嚴格把關,再通過統一的平臺進行銷售。從源頭生產、銷售到餐桌形成一體化模式。

哈爾濱美天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姚瑞程表示,公司在五常市簽約大米生產基地實施了全流程閉環質量管理體系,監管中涵蓋農藥肥料、土壤指標、種植規范、田間管理、產品加工包裝儲運和訂單回收的環節,產品直供深圳等多個城市市場,因質量穩定、產品優質而深得消費者認可。可見,食用農產品在市場需要上與其他農產品形成有效區分和首選信用,通過實施品牌化質量管理穩定品質和實現生產基地直供與專屬渠道模式,即:在食用農產品通往消費者餐桌的路上,將種植生產、加工倉儲、市場流通和消費權益四個環節實現無縫順接一體化管理,以消費權益對前三個環節形成反制,第三方獨立責任服務平臺全面承擔消費者權益的充分保護,在當前市場監管背景下才會最大限度保證餐桌上的食品安全。

張海鵬說:“當前國內地市級致力于食用農產品標準制定與實施的城市主要有浙江省麗水市(注冊商標‘麗水山耕’)、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注冊商標‘天賦河套’)和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注冊商標‘天道仁糧’),我們希望能通過食用農產品標準的制定與實施,重塑食品安全的市場公信力,喚起市場對糧食產品品質的共鳴。” 黑龍江省農經協會副會長戴志國也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享受健康、價格適度的農產品是消費者最大的需求,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標準維護市場秩序,真正把一些優質的農產品推向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踐行中央深化食品安全管理的精神。”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需要為以五常大米為代表的優質大米提供系統支持,涵蓋從土地到餐桌的全流程,正本清源。近幾年來哈爾濱大米節評出的最佳大米都是國內品種和產品,都超過國外參展知名品牌,尤其一些在國內市場每斤售價在百元以上的國外知名大米,其生產基地就在中國。今天,需要制定系統的大米等食用農產品質量管理標準和監管模式,在各個環節達到令消費者信服的質量要求和服務標準,解決大米賣糧難和附加值提升難的問題。

在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齊齊哈爾市糧食局正在組織實施齊齊哈爾大米品牌的打造,五項系統質量管理標準正在制定中。地方政府的發力推進,必將推動優質大米食用農產品全面質量管理升級和市場信用體系的提升和完善,也希望更多的地方政府積極參與,形成聯合推動市場主導,到那時優質大米才能在普通超市與消費者相遇,“真李逵”自然趕走“假李鬼”。(記者 馬嘉)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