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糧食產業“升級戰”打響 優糧優價與提質增收是趨勢

2021-12-21 15:47:10來源:中國商報網  

2021年是我國的第18個豐收年。產量方面,2021年全國糧食再度增產,總產量連續七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質量方面,2021年是打造“十四五”優質糧食工程升級版的開局之年,預計到2025年建成產購儲加銷協同發展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糧食產業“升級戰”打響,豐產增收、優質優價、節糧減損將成為糧食領域長期關注的焦點。

豐收來之不易

202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再上新臺階。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比2020年增加267億斤,同比增長2%,這是我國連續第七年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從年頭到年尾,糧食產量一直是熱點話題。今年1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就已表示務必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月,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3月,全國兩會期間,我國首次將糧食產量目標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

今年我國不負眾望,迎來第18個豐收年,豐收增產來之不易。今年7月,年產糧食超過6800萬噸的糧食主產區河南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使得秋糧生產備受關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相對于去年1365億斤的糧食總產量,今年河南糧食總產量減產56億斤。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今年農作物受災面積大約1億畝,近10年平均每年農作物受災達3.6億畝。

全國范圍內,糧食總產量大體為增產比減產多。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農業生產的過程也是與自然災害抗爭的過程。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也表示,雖然河南、山西、陜西因嚴重的洪澇和干旱造成秋糧減產,但我國其他主產區多數是增產的,尤其是東北地區增產比較多。全國有增有減,增產的比減產的多。

豐產增收是糧食產業鏈的基礎。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拉平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糧食的穩定豐收就是給百姓吃的定心丸,也是廣大農民收入的保障。

優糧優價與提質增收是趨勢

在糧食產業鏈上,如果產量是基礎,那么質量就是提速升級的“油門”。今年是“十四五”優質糧食工程升級版的開局之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規劃建設司司長錢毅介紹,到2025年產購儲加銷協同發展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基本建成,優質糧食增加量年均增長10%以上。

糧食豐收后,能不能賣上好價錢?優質糧食價格增加,農民的“錢袋子”自然也鼓了起來。自2017年“優質糧食工程”實施以來,“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為內涵的“五優聯動”貫穿了糧食產業鏈發展的全過程。錢毅表示,近年來,糧食市場化收購比例超過90%,優質糧食收購價格持續走高。例如,吉林省多年沒有啟動最低收購價,水稻優良品種覆蓋率超過80%,連續四年水稻市場化收購平均價高于最低收購價0.1元/斤-0.15元/斤,每年帶動農民增收10億元以上;江蘇省水稻優良品種覆蓋率超過90%,其中優質食味稻種植面積超過1/3,年均增長10%以上,優質食味稻價格高出普通稻谷0.1元/斤-0.2元/斤,農民通過訂單收購的糧食不愁賣,畝均增收200元。

種糧農戶向糧食質量要收益。阜南縣苗集鎮前進村的種糧大戶邵慶狼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今年小麥的產量每畝大概漲了100斤-200斤。賣出去的價格比起市場上的普通小麥,一斤要高一毛多錢,這一毛多錢就是我們農民純粹的收益。2020年,我的收入是53萬元,利潤達到了28萬元。”

雖然糧食附加值低,但是在圍繞優質糧食打造的糧食產業鏈中,糧食的“錢袋子”也留在了當地。錢毅表示,近年來,全國各地深入推進糧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探索以產業鏈優勢端帶動產業向上下游兩端延伸的模式,并涌現出了一批鮮活的案例。如由中化農業、中裕公司等龍頭企業帶動,以優質糧源基地和糧食產業園區為載體,實現糧食產業集聚融合發展的“阜南樣板”;創新用好糧食倉儲支點作用,帶動實現產購儲加銷“五優聯動”的“湖州模式”;充分發揮加工環節的引擎作用,實現糧食全產業鏈經營模式的“濱州經驗”;著力放大品牌標準引領作用,強化龍頭企業帶動的中糧集團的做法經驗;突出產購儲加銷帶動“優糧優銷”的北大荒集團積極實踐等。“十四五”時期,將繼續鼓勵支持各地探索糧食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糧食產業鏈迎來升級機遇

“十四五”時期,糧食產業鏈的發展迎來升級的機遇。糧食穩產仍是關鍵。近日,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提高單產、提升品質,鞏固提升糧食產能。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表示,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糧食安全總體有保障。專家測算,至少未來30年內,糧食需求仍會處于一個增長的趨勢,抓糧食生產的勁頭只能緊不能松。

在糧食產業鏈中,節糧減損始終貫穿糧食增收提質的過程,既是要求,也是方向。在今年下發的《糧食節約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糧減損舉措更加硬化實化細化,推動節糧減損取得更加明顯成效。中央農辦負責人表示,全鏈條多環節開展節糧減損行動相當于增加了“無形良田”,為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開辟了重要途徑。

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的建設也將為未來糧食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建成5400多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覆蓋全國1000多個產糧大縣;為農戶提供科學儲糧倉近56萬套,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需求匹配、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的專業化、社會化糧食產后服務體系。

2021年11月,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印發了糧食綠色倉儲、品種品質品牌、質量追溯、機械裝備、應急保障能力、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等“六大提升行動”方案。方案提出,在糧食綠色倉儲提升方面,實現綠色儲糧和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提高科學儲糧水平和品質保障能力;在糧食質量追溯提升方面,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功能,逐步實現“好糧油”產品全鏈條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在糧食機械裝備提升方面,大力推動糧油加工先進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推廣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糧機裝備;在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提升方面,統籌融合優質糧食工程和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在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方面,強化糧食產后各環節損失控制。(記者 馬嘉)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