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京津冀協同發展八周年:“軌道上的京津冀”成型 異地就醫互聯互通

2022-02-24 08:08:23來源:北京商報  

八年前的2月26日,北京座談會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了7點要求,從此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式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如今,各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成績?2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從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效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北京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持續加強與天津、河北兩省市的協同聯動,推動雄安新區和城市副中心“兩翼”聯動發展,重點領域任務取得新突破,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取得積極成效。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也推進了京津冀產業互補互促,未來冬奧遺產利用將進一步融入地區整體發展,持續釋放帶動效應。

區域交通新格局

“軌道上的京津冀”成型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副中心站樞紐工程正在加速建設。西起北運河東岸,東至東六環外路縣古城遺址區……在大約59公頃的地上、地下空間,將建成車站、城際鐵路、軌道交通與城市功能有機融合,站城一體、產城融合的北京新門戶。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樞紐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登科介紹,樞紐工程計劃在2024年底完工。其交通功能位于地下,通過6號線、平谷線可實現快速聯系中心城,地上部分則進行綜合開發,主要布置商務辦公,可提供4萬多個就業崗位。“我們也在探索,如何推動高效的交通、便捷的出行。工程沒有對外部傳統道路交通增加更多的負擔,而是通過綠色出行、上下快速銜接,減少對周邊路網帶來的壓力。”張登科說。

“工程建成之后,將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現代化的交通支撐。”張登科介紹,項目內設置京唐城際和城際鐵路聯絡線,建成后可實現15分鐘到達首都機場、35分鐘到達大興國際機場及河北唐山市,1小時內到達濱海新區及雄安新區。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設,區域交通新格局正逐漸形成。京津城際延長線、京張高鐵、京雄城際鐵路、京哈高鐵京承段等建成通車,城市副中心站樞紐、豐臺、朝陽火車站及配套交通樞紐加緊建設,加快打造成京津冀區域一體化交通新格局,相鄰城市間基本實現鐵路1.5小時通達,京雄津保“1小時交通圈”已經形成。

城市之間的通勤正變得越來越便捷。北京市交通委協同發展處處長趙陽介紹,目前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已與全國288個城市實現了互聯互通,推進向雄安新區延伸覆蓋。軌道交通與天津、上海等5個城市也實現了“二維碼”一碼通行。

據了解,2022年還將推進京唐城際、城際鐵路聯絡線一期建設,加快推進城市軌道平谷線建設。推進朝陽站、副中心站配套交通樞紐及地鐵3號線建設,豐臺火車站建成通車。

異地就醫互聯互通

5000家左右定點機構實時結算

近年來,北京核心區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逐步向城市南部、西部、回天地區等重點地區轉移疏解,有力輻射帶動了周邊區域。

比如,2021年,北京完成了積水潭新街口院區新北樓拆除,朝陽醫院東院、友誼醫院順義院區、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項目、友誼醫院通州院區二期項目均已實現主體結構封頂;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擴建項目、口腔醫院遷建工程等項目加快主體結構施工。據統計,2021年1-12月,核心區三級醫院外地患者較2019年同期減少了約186萬人次。

其中,北京同仁醫院主體已從原來的崇文門院區南移到了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亦莊院區,崇文門院區疏解床位800張、職工1300余名。與此同時,異地就醫實時結算也愈發完善。

北京同仁醫院醫療保險辦公室主任張彤彥表示,該院于2017年就已啟動住院患者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結算量逐年增長,2021年達25799人次,占全部醫?;颊叩?0%。從患者來源看,河北省患者最多,占32.72%。住院例均費用為15363.54元,平均報銷比例為54.45%。

“除了住院患者外,2021年還啟動了門診患者異地就醫實時結算工作。目前不僅支持持社??ńY算,也支持持醫保電子憑證結算。”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黃志剛介紹,“異地醫保實時結算人群已成為我院持卡結算患者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仁醫院只是其中一例,據介紹,京津冀已有4800余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5100余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

北京市醫療保險事務管理中心主任鄭杰介紹,2017年7月,北京實現了承接跨省住院直接結算100%全覆蓋。截至今年1月底,690余家開展住院業務的定點醫療機構,累計為津冀參保人員來京住院直接結算82.46萬人次,涉及費用273.03億元;北京參保人員在津冀住院直接結算累計5.98萬人次,涉及費用10.6億元。

冬奧效應持續釋放

冰雪產業互補互促

北京冬奧會剛剛圓滿結束,而近七年的籌辦歷程,也推進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方方面面。

京張高鐵和京禮高速相繼通車運營就是冬奧帶來的直接成果之一,其大大縮短了北京冬奧會三個賽區的通行時間,北京清河站至張家口賽區太子城站僅需50分鐘,京禮高速使北京六環路至張家口由原來的3小時縮短了一半時間。

產業發展方面的合作也得到促進和推動。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遺產管理處處長劉興華介紹,以冬奧籌辦為契機,京張兩地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積極推動區域間在冰雪產業尤其是在冰雪裝備制造、新能源、高科技產業等冬奧+領域的合作,著力打造互補互促的產業體系。例如,通過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和跨區域綠電交易機制,奧運會歷史上首次實現了所有場館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供電。

冬奧結束后,冬奧場館如何利用?劉興華表示,“將舉辦重大賽事同服務全民健身結合起來,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是持續釋放冬奧帶動效應、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冬奧場館賽后將全面向公眾開放,舉辦豐富的群眾性體育活動,服務全民健身。

劉興華介紹,冬奧場館將舉辦高水平體育賽事,繼續申辦、舉辦高水平國際賽事和各項國內賽事,帶動大眾賽事和地方發展。同時,實現場館四季運營,所有冰上場館四季向公眾開放,舉辦大型賽事和文化休閑活動。延慶和張家口山地雪上場館,受氣候限制,冬季將開展雪上項目大眾體驗和舉辦賽事;非雪季,利用賽區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優勢,發展區域特色旅游休閑、山地度假、戶外運動等產業,實現冬奧場館四季運營。

未來還將實現場館與地區的聯動發展,積極推動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的冬奧冰雪場館資源聯動發展,與京張沿線大眾冰雪設施、體育設施、自然文化旅游資源相融合,借助京張高鐵、京禮高速等快速交通線路,使場館賽后利用融入地區整體發展。(楊月涵 呂銀玲)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