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互聯網 > 正文

互聯網發展“成績單”被曬出 人工智能等互聯網科技顯擔當

2021-07-16 15:24:41來源:中國商報網  

25年前,隨著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我國進入到了互聯網時代。如今,我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互聯網大國,互聯網新應用、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人工智能、5G網絡等新興科技更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7月13日開幕的2021(第二十屆)中國互聯網大會上,我國互聯網發展的一系列“成績單”被曬出,與此同時,人們也就下一個十年互聯網升級的新方向展開了探討。

互聯網發展“成績單”被曬出

經過20多年的風風雨雨,我國互聯網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每個領域,成為國家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

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在會上表示,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光纖網絡、4G和5G獨立組網網絡。目前在5G方面,我國已建成基站91.6萬個,占全球5G基站總數的70%,5G連接數已經超過了3.65億,占全球5G連接總數的80%。5G在工業、交通、教育、醫療、文旅等行業的典型應用項目已經超過了1萬個,保持著全球領先水平。

同時,我國網民規模近10億,網絡普及率超過了70%。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設施改造全面推進,用戶流量穩定增長,產業實力快速提升,11家互聯網企業進入全球市值前30強,國產智能手機性能實現了趕超。與此同時,5G各類應用、5G技術終端設備的商用進程也在加快。今年上半年國內手機出貨量突破1.74億部,同比增長13.7%,其中5G手機1.28億部,同比增長100.9%。今年6月5G手機占全部出貨手機的比例達到了77.1%,預計下半年這一比例還將進一步增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互聯網協會咨詢委員會主任鄔賀銓表示,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呈現出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政府采取了審慎包容的態度,為互聯網企業提供了很多試錯機會;第二,我國的網絡基礎先試先行,基礎設施的超前建設為互聯網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第三,發揮我國國情的優勢和勞動力紅利的優勢,互聯網行業實現了彎道超車。我國的勞動力紅利讓電商、物流業快速發展。“比如此前我國信用卡發展是滯后的,我們干脆就通過網絡支付來解決這一問題,也就是說,實際上不需要等信用卡,這樣就把支付發展起來了。”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表示,我國互聯網的發展與人口紅利、經濟高速發展、基礎設施的發展、監管環境的變化等因素密不可分。“在過去的20年中,我國互聯網企業有非常好的企業家精神和強大的創新能力。這里面也包括對我國經濟和生活場景的深入理解和挖掘。”余曉暉表示。

人工智能等互聯網科技顯擔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體溫檢測、疾病防控、疫苗研發等方面助力防疫,新興互聯網技術已成為應對疫情的有力武器之一。

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何桂立表示,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疫情席卷全球,而互聯網行業在抗擊疫情、疫情常態化防控和全面復工復產的過程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會上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云計算市場保持高速發展,整體市場規模達到了1781億元,增速超過33%,其中公有云市場規模繼續擴大,但增速放緩。2020年超過了990億元,同比增長43.7%,預計到2030年將超過2000億元。私有云的市場規模也同樣在持續擴大,增速平穩,2020年達到了791.2億元,同比增長22.6%。作為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云計算產業關鍵技術不斷突破,產業生態日益繁榮,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承載各類信息化設施和推動網絡強國戰略的重要驅動力。

在人工智能領域,2020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保持平穩增長,產業規模達到了3031億元,同比增長15%,增速略高于全球的平均增速。我國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深度學習軟件架構領域、中文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進展顯著。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疫情監測分析、醫療救護、復工復產等環節,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效支撐。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進程不斷加速,深入賦能實體經濟,在醫療、自動駕駛、工業智能等領域應用進展顯著。

近年來,物聯網已成為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互聯網增長速度加快。利用蜂窩技術的物聯網應用占比擴大,各行業巨頭在技術、平臺及應用服務層面加快部署,積極構建生態合作圈,通過加強信息協同、資源共享,打造多種多樣的物聯網生態體系。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各類物聯網場景快速應用,我國物聯網在發展過程中,應充分關注并解決相應的核心需求和安全問題,應進一步加強與工業互聯網標準解析體系的融合應用,以及互聯網與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型技術融合仍面臨許多挑戰。

下個十年互聯網升級往何處去

當前,我國互聯網發展在網絡基礎設施全覆蓋、網絡核心技術創新、互聯網產業動能釋放等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隨著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行業的新機會又在哪里?

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清華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主席黃奇帆表示,20多年來,我國互聯網發展得非常繁榮,但的確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一些互聯網企業拼命燒錢擴大規模,打敗對手取得壟斷地位,沒有資源優化配置的增值效應;二是一些互聯網企業利用人性的弱點來設計產品,打擦邊球,擴大流量,吸引眼球;三是一些互聯網企業利用網絡平臺壟斷地位,采取不對等的措施,采集用戶信息,甚至侵犯隱私;四是一些互聯網企業存在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殺熟”的現象。

他表示,在今后十年產業互聯網的時代,再采用消費互聯網這種不講道理的盈利模式是行不通的。“在國家法治進一步健全的情況下,種種利用互聯網殺熟、利用人性弱點設計各種產品、利用平臺壟斷權力過度采集數據、以及用燒錢的模式形成零和效應的做法,都將是行不通的。”黃奇帆強調。

鄔賀銓也認為,當前我國互聯網發展存在三大不足,一是核心技術仍然落后;二是我國的互聯網企業大多數都沒有“走出去”;三是互聯網企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撐還不夠。“未來互聯網產業的價值要更多地體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尚冰表示,圍繞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互聯網行業應把握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進一步履行行業責任,發揮行業作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此,他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夯實基礎,布局未來優勢。要大力推動5G、千兆網絡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超前部署6G等新型網絡技術研發和產業布局;加快對下一代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內容分發網絡等方面的建設部署和應用推廣,促進應用基礎設施快速發展。

二是開拓創新,提升發展質量。要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快高端芯片、網絡切片、基礎軟件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圍繞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加快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成果轉化成為市場應用,推進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加快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著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三是以人為本,消除數字鴻溝。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通過普遍服務、鄉村振興、信息無障礙建設等專項行動,減少技術、設備、觀念上的數字鴻溝,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是加強治理,保障網絡安全。要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和業務合規發展,形成政府、企業、行業組織協同配合的網絡治理格局。強化網絡平臺治理和網絡與信息安全治理,不斷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術措施,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全面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數據、個人信息等安全保障能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構筑安全可信的網絡環境。(記者 祖爽)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