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融 > 正文

北交所進入“百企時代” 高質量擴容加速推進

2022-06-28 09:15:00來源:城市金融報  

日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達到百家。

6月24日,優機股份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開市運行僅7個多月的北交所正式迎來第100家上市公司。100家上市公司代表的不單純是數量,更是北交所這一新市場的良好開端,標志著北交所躍入新量級、又達新里程。整體看,100家上市公司經營保持穩健,創新屬性明顯,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超兩成,彰顯出較為強勁的發展韌性。

那么,“百企時代”具體呈現什么特征?說明了什么?專家對北交所下半年市場發展走向如何看?

“百企時代”呈現七大特征

隨著北交所進入“百企時代”,高質量擴容加速推進,呈現出七個特征。

一是整體契合北交所市場定位。北交所目前100家上市公司中,中小企業占比76%,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占比超八成,覆蓋工業材料、信息技術、醫藥健康、“雙碳”、消費等多元細分創新領域,體現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多元化創新形態。

二是經營質量整體保持穩健。100家上市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總收入704.66億元,同比增長31.04%;實現歸母凈利潤76.25億元,同比增長22.81%,近半數的公司凈利潤在5000萬元以上。

三是創新驅動作用顯著增強。100家上市公司2021年度研發支出合計33.39億元,研發強度平均6.87%,是規模以上企業平均水平的4.78倍。100家上市公司中,22家屬于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公司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四是規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2021年公司治理專項行動顯示,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日趨完善,“三會”運作基本規范,股權結構明顯優化,有效的內外部制約機制逐步建立。

五是投資者關系管理意識逐步增強。上市公司更加重視投資者關系管理,北交所設立以來,54家公司接待各類投資者調研110余次。

六是回報投資者和踐行社會責任意識持續增強。現金分紅方面,超七成公司發布現金分紅方案,擬分紅金額達20.6億元,同比增長7.3%,36家公司現金分紅率超過40%。

七是標桿性企業初步形成聚集效應。其中全球鋰電池負極材料龍頭貝特瑞實現凈利潤14.4億元,同比增長191.4%;碳纖維原絲國內龍頭吉林碳谷實現凈利潤3.1億元,同比增長126.1%。

北交所市場制度得到檢驗

74天籌備日夜兼程,北交所實現“從無到有”。開市運行200余天,上市公司數量穩步增長到100家。公司數量增長的同時,北交所不忘追求制度設計的“精度”,守穩“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目標,穩扎穩打推進制度建設。

北交所自設立之初即同步試點注冊制,設置了四套并行的上市標準,從盈利能力、成長性、市場認可度、研發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供不同類型、不同特征的企業適用。退市規則、轉板制度的落地,則進一步完善了北交所基礎制度的“拼圖”。

北交所上市公司由新三板創新層公司產生,未能在北交所成功上市的企業,仍可在新三板進行融資、交易、并購重組、股權激勵。北交所與全國股轉系統聯動發展,為中小企業提供了“邊掛牌、邊融資、邊發展、邊上市”的“貼身”又“貼心”的服務。

在開源證券創新投行總部總經理孫劍屾看來,100家上市公司代表的不單純是數量,更是北交所這一新市場的良好開端。通過這100家公司的實踐,北交所市場運行的各種制度機制得以檢驗,創新型中小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動力被進一步激發出來。

5月中旬,同享科技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獲中國證監會注冊,這是北交所開市后的首單再融資項目。與此同時,蓋世食品、諾思蘭德、微創光電、流金歲月等多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已啟動再融資計劃。

行業專家表示,越來越多北交所上市公司將再融資提上發展日程,既反映了北交所上市公司對再融資的普遍需求,也說明北交所再融資制度具有較高的市場契合度。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北交所上市公司通過再融資進一步獲得資本市場的助力和支持。

專家:下半年市場規模有望快速增長

劉靖表示,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破百是值得慶賀的事,交易所做大做強需要有足夠多的上市公司來支撐。進入5月份以后,隨著公司年報材料逐漸補足,北交所審核節奏顯著加快,預計下半年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將快速增長。

數據也顯示,北交所的“預備軍”正在日漸壯大。2022年上半年,總計515家公司新進入新三板創新層。截至5月底,有416家掛牌公司披露了籌備上市的計劃。這些公司的營收中位數為2.68億元,凈利潤中位數為3446.47萬元,近兩年的凈利潤平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4.91%,增速較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高出2.14個百分點。

北交所有關負責人曾在公開場合指出,北交所“上規模”不是簡單的數量增加,實現高質量的企業持續供給,是北交所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3月,全國股轉公司對新三板創新層進入條件、頻次等規則進行調整,新三板在保證公司質量、強化規范要求的前提下,擴大了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服務覆蓋面,創新層與北交所的聯動效應進一步提高。

截至6月22日,北交所在輔導企業共有310余家,在審企業共68家。在輔導企業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占比超過四成,呈現發展快、盈利能力強、研發強度大特點。

根據2021年年度報告,符合北交所上市財務條件的新三板掛牌公司有1300余家,剔除在審企業、終止審核、未按期披露定期報告等情形,北交所后備企業數量有1100余家,其中超七成目前處于創新層。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北交所具有充足的“后備力量”,具備常態化發行上市的基礎。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隨著北交所上市公司規模擴大,國內資本市場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覆蓋度也將持續提升,北交所在創新型中小企業和國內資本市場之間架起了橋梁,將進一步助力中小實體企業發展,更深層次地提升國內經濟內生動力。

上市公司“滿百”,只是北交所建設發展的一個注腳。北交所尚且剛剛起步,各方期盼、重任在肩,可以預期,這個年輕的市場還將進一步優化制度、提升運行效能,迎來厚積薄發的發展階段。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