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正文

推進垃圾分類,10項誤區和無效做法你避開了嗎?

2021-07-16 15:30:16來源:科技日報  

垃圾分類在我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一路走來,踩過哪些“坑”,總結出什么教訓,國外有什么好做法值得借鑒?“無悔前行,垃圾分類的經驗與教訓”交流會日前在線上舉行。交流會在萬科公益基金會支持下,由深圳市零廢棄環保公益事業發展中心主辦,天津市西青區零萌公益發展中心、福建省環保志愿者協會、青島你我創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協辦,匯集多個國家及地區的10位零廢棄專家。分享國外有益經驗,把脈國內近年來垃圾分類實踐,為我國推進垃圾分類獻計獻策。

把脈國內實踐:10項誤區和無效做法,你避開了嗎?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這樣的情況?“神器”——家里的廚余垃圾粉碎機,反倒添堵,容易導致下水道堵塞,隔一陣就得請人疏通管道……在過去的垃圾分類探索實踐中,一些不合理或似是而非的做法,致使垃圾分類成效受影響。

2016年末以來,垃圾分類工作進入新階段,在不少地方取得很好的效果,越來越多城鄉也正在部署加入垃圾分類的行列。“越是在充滿希望的時候,越有必要識別出踩過的那些‘坑’,讓先行者有所悟,讓后來者不再重蹈覆轍。”深圳市零廢棄環保公益事業發展中心主任毛達說。

垃圾分類的“坑”有哪些?

深圳零廢棄與中國政法大學講師陸健博士團隊合作,通過桌面研究、專家訪談和工作坊等形式,總結出多年以來我國垃圾分類實踐中的一份“后悔清單”。清單中梳理出常見的認知誤區和無效做法,具體包括四大教訓和十項表征,涉及垃圾分類上下游銜接和各環節存在的問題,揭示出技術運用與社會及環境治理的應有關系,也展現出不同相關方參與的潛力和必要性。

具體說來,表現有:在工作中以人工分揀替代居民分類投放;認定“分類投放需要更智能化”;認為僅靠貼標語、辦活動、送垃圾分類桶,就能帶來公眾行為的改變;認為“分類投放設施越方便居民越好”;廚余垃圾處理走捷徑,如推廣家用廚余粉碎機等;對低價值可回收物等難回收物,僅靠政府補貼等方式“兜底”,而生產者責任卻缺位;政府系統中非住建環衛部門參與有限等。

研究人員將這10種表征歸納為四大教訓:不相信公眾能改變,對公眾行為改變和習慣養成缺乏信心;把改變看得太簡單,對公眾行為改變和習慣養成關鍵因素識別不清;急于求成,對垃圾分類的必經之路看不清或不愿直面;頂層設計不完善、多元共治不充分、各方責任義務不明確。

怎樣避開這些坑?

對于垃圾分類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研究人員和與會嘉賓也提出了應對建議。研究人員認為,既要對公眾行為改變和習慣養成有信心,也要避免工作方式的單一,多作創新。如強化居民主體責任,開展志愿者、保潔員培訓,鼓勵志愿者和學生上門宣傳等;完善硬件設施,如垃圾廂房的建設和衛生管理,洗手池、燈光等的配備。

研究人員建議,在政府層面,完善全國性的法規、制度,建立高位階、跨部門的垃圾分類總體指導和協調部門或機制,在基層強化“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局;完善垃圾分類考核標準、體系,有效引導和管理第三方服務,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等。貴州高遠環保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蘭亞軍則建議,更科學地檢驗垃圾分類的實效。“實效并不是1堆分成4堆,而是要真正減量。”關注進入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量、人均垃圾產生量是否下降。

分享國外經驗:六大方法值得借鑒

會上,嘉賓分享了歐盟、美國舊金山、韓國首爾、意大利帕爾馬等地開展生活垃圾管理的經驗。前國際固體廢棄物管理協會技術合作部門主管唐皎說,2017年,歐盟平均垃圾循環利用率為46%。但受文化、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管理能力等影響,歐盟國家間差距較大,德國(67%)和斯洛文尼亞(59%)領跑,東歐國家則表現遜色。歐盟生活廢棄物管理法律法規遵循3項目標4項原則:三項目標包括避免和減少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保護資源,以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項原則即預防、“污染者付費”、就近處置、廢棄物層級。其中,廢棄物層級從高到低的優先處理順序,依次是源頭減量、重復使用、循環利用、再生利用和處置。如比利時三大區的廢棄物管理政策,都不再局限于對已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處理,而是將源頭減量、循環經濟等先進理念貫穿于政策和法律中,從根本上推動垃圾的減量化、循環再利用及可持續發展。

美國舊金山市,近20年來通過源頭控制部分垃圾的產生、舊物循環再使用、分類再生和堆肥項目,實現80%的垃圾分流率目標。該比例在全美是最高的。“零廢棄村落”行動發起人陳立雯說,舊金山市能取得如此成績,源于三大方面的努力,即實施了強有力的垃圾減量法規;和有共同價值觀的垃圾管理企業合作,一起不斷創新垃圾減量項目;通過建立垃圾分類刺激機制和開展大量教育活動,創造了回收和堆肥文化。

在韓國,“從量制”廚余垃圾收費體系,以經濟激勵手段有效減少了食物浪費。居民的廚余垃圾以稱重計費方式回收,產生、傾倒的廚余垃圾越多,要交的錢就越多。韓國中央環境政策委員會、綠色增長委員會委員金光任表示:“廚余垃圾管理是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無獨有偶,同樣采用垃圾回收“從量制”的意大利帕爾馬市,分類回收率從2012年底的48%,提高到2017年的80%。

陸健說,國際上的垃圾分類經驗可概括為6點,分別是循環優先、去匿名化、前后銜接、經濟激勵、社會參與和嚴格執法。

其中,去匿名化是指垃圾投放過程能被管理者或鄰里看見,如果完全看不到,就屬匿名狀態。一些地區采用定時定點投放垃圾的方式,實現“透明投放”,讓鄰居間感受到互相監督的壓力,促使居民在垃圾分類時更加注意,有效提高了垃圾回收率。社會參與,發揮學校、社會組織等社會多元主體的作用等。萬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一梅說,用“無悔方式”追求無廢境界,希望本次交流會分享的經驗和教訓等,能對國內無廢城市戰略框架的實施起到建設性作用。(李禾)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