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正文

中國整體空氣質量實現七連升 “達標”成主旋律

2021-11-02 08:30:45來源: 科技日報   

“2021中國藍天觀察論壇”近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在論壇上指出,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同根同源,減污降碳可協同增效,自2013年以來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讓公眾收獲了更多藍天,也帶來了可觀的減碳效果。

在論壇上,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發布了報告《大氣中國2021: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中國整體空氣質量實現七連升,“達標”成主旋律。報告還指出,中國已發布的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將會對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帶來利好,建議在“十四五”期間協同空氣與氣候目標與路徑,啟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持續深化能源、交通、產業結構調整,助力實現清潔空氣與“雙碳”目標。

“達標”成中國城市空氣主旋律

報告顯示,自2013年以來,中國空氣質量已連續七年顯著改善。2020年全國六項污染物年評價濃度整體實現全面達標,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數量也增至202個。其中,2020年全國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邁入中國國家標準達標線,近年來有抬頭趨勢的臭氧在2020年,也實現了年評價濃度首次同比下降。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總監付璐說,中國空氣質量持續向好,得益于重視結構調整、末端治理和科學支撐的組合拳。報告顯示,2020年,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降至56.8%,煤電裝機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同時,煤電超低排放總裝機容量達88%。

“中國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更多的藍天,意味著對公眾健康多一份保護。”付璐說,“大氣十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也推動了中國能源、產業、交通結構優化,對“十三五”碳減排目標超額完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人努力”對城市“顏值”影響尤為重要

本次報告同時發布了“2021年藍天百強城市榜”。亞洲清潔空氣中心已連續三年發布該榜單。與傳統的空氣質量城市排名不同,“藍天百強城市榜”評估的是城市三年滑動平均空氣質量改善情況和政策措施,分別得到“成效分”和“努力分”,加總得到“綜合評分”,旨在鼓勵城市加大措施力度不斷改善空氣質量。

在納入評分的168個重點城市中,合肥市摘得綜合評分排名桂冠。綜合評分20強城市中,廣東省占7席,浙江省占6席。與上一年榜單相比,安徽省城市進步明顯。

榜單顯示,努力分排名靠前城市均為一線或新一線城市,除了北上廣深,還有成都、武漢、青島、天津、鄭州等,可見經濟發達城市的空氣治理力度更大。成效分排名中,臨汾和晉城因空氣質量改善較大,擺脫了此前的墊底境況。“從排名靠前的城市得分情況看,‘人努力’對城市‘顏值’影響尤為重要。排名靠前的城市,大多建立了領先的科學決策基礎和評估方法,同時,這些城市在能源、工業、機動車等方面采取了積極的減排措施。”付璐說。

實現清潔空氣與碳中和,目標和路徑需協同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這是中國繼2020年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之后的又一重磅宣言。

在國新辦《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說,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正在加快形成。接下來,將推動開展碳達峰行動,推進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落實。

報告提出,“十四五”是指導中長期協同規劃的關鍵時期。目前我國已提出“3060雙碳目標”,如何將碳中和的目標和路徑與清潔空氣協同起來,需要統籌考慮。付璐建議,“十四五”期間,應盡快建立多部門、多行業對空氣與氣候協同治理的共識、形成中長期各規劃之間的協同,結構調整應采取總量控制與措施靈活并重的策略。有條件的城市,應通過包括成本-效益分析等多種政策分析手段,識別能夠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措施組合,優化減排路徑。

報告也顯示,當前中國煤炭消費總量依然處于高位平臺期,去產能工作進展迅速,但鋼鐵、水泥等行業產量仍在增長,過去三年交通運輸結構調整進展低于預期。我國結構調整任重道遠,需多部門統籌協作。

賀克斌強調,實現清潔空氣和碳中和,核心就是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轉型。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教授說,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存在源頭控制與健康效益“雙協同”,“雙碳目標”背景下,我國應加強代表中國人群特征的本地化科學研究,為推進中國空氣質量標準的修訂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健康效益應當成為協同政策路徑選擇的重要考量,需加強以健康效益驅動氣候變化與空氣污染協同治理目標和路徑優化方面的能力。(李禾)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