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搶礦”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 上游礦企業績大增

2022-07-14 08:36:50來源:江蘇經濟報   

受益于下游需求持續旺盛,上游礦企可謂賺得盆滿缽滿。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7月11日,已披露半年報預告的8家采礦類(新證監會行業類)上市公司均實現業績大幅預增,其中增幅最大的為西藏礦業,預計2022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840.86%至1146.64%。

對于業績增長的原因,多家企業均表示是受益公司產品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市場需求旺盛,產銷規模擴大所致。在市場高景氣度之下,各類企業紛紛加入“搶礦”大戰,使得礦產資源爭奪戰進入白熱化階段。

多家礦企預計業績大增

上游原料價格“漲漲漲”或是2022年部分產業鏈情況的真實寫照,尤其是當下炙手可熱的鋰礦產業。今年以來鋰價持續高位運行,碳酸鋰價格持續穩步上行。上海鋼聯最新數據顯示,7月11日,電池級碳酸鋰漲1000元/噸至47.25萬元/噸,較2021年年初上漲890%。

受益于鋰礦價格持續上漲,上游鋰礦企業也在量價齊升的市場中迎來業績“大豐收”。據已披露半年業績預告的上市鋰礦企業來看,上半年多家鋰礦企業業績向好,凈利潤增幅驚人。7月11日晚間,藏格礦業發布公告稱,上半年預計實現凈利潤23.5億元至24.5億元,同比增長427.55%至450.00%。報告期內,公司二級子公司藏格鋰業碳酸鋰產品銷售價格持續上漲,導致營業收入及利潤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上半年公司產銷兩旺、量價齊升,經營業績保持快速增長。”西藏礦業發布半年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上半年公司實現凈利潤4億元至5.3億元,同比增長840.86%至1146.64%。因鋰資源市場需求不斷攀升、鋰鹽產品價格持續上漲,西藏礦業上半年業績實現大幅預增。

鋰電龍頭盛新鋰能也在上半年賺得盆滿缽滿,據其發布的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6億元至29億元,同比增793.90%至897.04%。對于業績大增的原因,上述鋰礦企業均表示,主要是因上半年新能源產業發展較快,下游客戶對鋰鹽需求強勁,鋰鹽價格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所致。

中重稀土龍頭企業廣晟有色因受益于稀土產業景氣度攀升,產銷規模擴大,公司經濟效益得到提升,預計2022年上半年凈利潤為1.6億元至2.1億元,同比增長91.27%到151.04%。7月11日晚間,北方稀土也發布公告,預計上半年業績將增加9.2億元到11.2億元,同比增加45%到55%。報告期內,市場對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穩步增長,帶動鐠釹類稀土產品市場價格較上年同期升高,成交活躍。

上海鋼聯稀貴金屬事業部稀土分析師吳龍坤指出,隨著近幾年新能源行業迅速發展,稀土永磁產量不斷增加,對稀土金屬需求也不斷增加,受到稀土原材料氧化物端供應處于偏緊狀態影響,稀土金屬企業持續向好發展。

資源爭奪進入白熱化階段

7月11日晚間,贛鋒鋰業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同意全資子公司贛鋒國際或其全資子公司收購Lithea公司不超過100%股份,本次收購總對價不超過9.62億美元。Lithea公司旗下的主要資產PPG項目是位于阿根廷薩爾塔省的鋰鹽湖項目,包括Pozuelos和PastosGrandes兩塊鋰鹽湖資產。

就在前不久,紫金礦業、藏格礦業等公司也宣布將收購鋰礦資產。“碳酸鋰價格過去兩年漲價幅度近10倍,引來全球各路資本涌向鋰礦。”鑫欏鋰電分析師程玲表示,鋰礦屬于周期性行業,過去幾年資本投入少,導致當前供應緊張。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鋰礦分析師羅曉莉表示,現有的鋰原料供應以進口為主。上市公司搶到鋰礦會在產業鏈中占據優勢。

實際上,“搶礦”所面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程玲認為,鋰礦逃不出周期性,當前的高利潤是下一周期過剩的導火索。當前拿礦,屬于高位、高估值,下一周期到來之前能否全身而退就各憑本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下游新能源產業的需求拉動,不僅僅是鋰礦被上市公司追捧,持續高價之下的各類資源企業景氣度依舊不減。7月10日晚間,廣晟有色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新豐廣晟稀土開發有限公司取得國內最大單體南方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山左坑稀土礦采礦權,公司新增11.1362萬噸南方離子型稀土儲量資源,是目前在采稀土礦山合計資源儲量的8倍。受此消息影響,7月11日開盤,廣晟有色一字漲停,截至收盤報收57.29元/股,股價較年初上漲16%。

對此,吳龍坤還表示,這幾年稀土永磁市場需求不斷增加,造成原材料端氧化物供需處于緊張狀態,對稀土礦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上市公司積極出手搶占礦山,一方面是增加原材料稀土礦的儲備,另一方面則是打通稀土上下游產業鏈,增強企業競爭力。

大浪淘沙之后“剩”者為王

專家指出,重資產、資金密集是涉礦企業的經營共性,對產品價格極度敏感。因此,踏準節奏、備足資金非常重要。一家礦產類上市公司的高管講述了大型礦產類企業的經營思路:“公司首先會對產業周期進行一個預判,在產業低谷來臨之前,會適當減少投入,并進行資金回籠,待主要產品降價潮襲來之時,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

反觀那些摸不準周期的小規模礦產類企業,面對價格低谷,出貨周期拉長的時候,資金往往難以周轉。雪中送炭,還是趁火打劫?上述公司高管向記者表示:“業內之間有種無形的博弈,這時候出讓公司股權、礦產資源、采礦權等,有時候也并非企業本意,甚至有的企業家賣得很不甘,但低谷來臨,活下去才是王道。但對于資金相對充裕的大型企業來講,此時進行收購,不僅買得便宜,談判的天平還會偏向己方,甚至會進行一攬子打包交易,一些標的資產的存貨、采礦權等資源還會打折轉讓。”

據上述公司高管介紹,礦產類企業每經歷一輪周期,都是大浪淘沙,尤其是近年來環保核查愈發嚴苛、礦石品位下降,給企業的開采、冶煉成本都帶來不小的影響,這輪礦業周期的賽跑比以往更殘酷。未來就是“剩”者為王、大者為王。(李春蓮 賀王娟)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