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IT資訊 > 正文

做公益的公司不少,但把公益做成企業文化的真不多

2022-03-04 22:24:43來源:倪叔的思考暗時間微信號  

公司這種組織架構來自現代企業管理概念,傳統的商業機構多是商店、商號,多為私人家族所有。公益也是如此,傳統上叫慈善,做慈善的叫大善人,也是進入現代商業體系之后,才有了公益的概念。

所以這個“公”字,就是公司和公益的共同點。

很多人一提公司做公益,就本能地認為是作秀。這也是很多公司選擇默默做公益的原因。其實公益不是一句口號,一方面要真金白銀投入,另一方面它要一直投入。

那為什么公司還要做公益?

何為公?面向公眾,服務公眾。公司如此,公益也如此。這是二者底層邏輯上的共通之處,都是以公共利益作為終極目標。就像《基業長青》里面的那個觀點:高瞻遠矚型的企業在報時與造鐘之間選擇造鐘,通過創造系統性的價值去影響公眾,商業利潤只是這種價值的附屬品。

中國也有類似的表述,大家都很熟悉: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你以為企業傻,企業一點都不傻。做公益當然是有回報的,不是狹隘理解的商業回報,公益里面的這個“益”字,是某種更有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東西。

1

橙點公益榜改名的信號

3月3日晚

第六屆阿里巴巴公益榜頒獎現場

十四位阿里人獲得2022年阿里巴巴公益之星獎

橙點公益榜的初心是響應阿里“公益3小時”活動,于2017年開啟了公司內部的公益賽馬活動,讓更多阿里人了解公益與業務之間的關聯,讓業務在某一環中更有溫度地運轉。

由此可見,阿里的公益與公司的業務之間有著密切關聯,它的目的是讓企業、員工與社會公眾利益之間持續深入地建立有溫度的連接。

進入2022年,這份公益榜迎來了第六個年頭。在今年的內部公益晚會上,橙點公益榜正式改名了,以后就叫阿里巴巴公益榜。

今年的公益晚會現場舞美由河南衛視團隊承接,晚會現場,在白云仙鶴的背景鋪陳下,一幅濃墨重彩的公益榜單緩緩展開,獲獎者的故事在屏幕中被娓娓道來。而獅頭、花燈、古籍、毛筆等中國風元素在VCR中紛紛登場,傳統文化味道濃郁。

之所以突出傳統文化,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阿里巴巴基因中的文化,就是中國人骨子里的善念、互助、人美心更美。

除此之外,這次改名,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值得關注的信號。

第一個信號是,阿里不再忌憚“公益就是作秀”的指摘與誤解。相比起來,讓公益進一步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這是更重要的事。

過去多年,橙點公益榜已經做了不少事情,這是有基因的東西在里面的,在阿里成立的第一天起,他們就在做公益。

2017年開始,阿里巴巴員工公益最高獎項——阿里巴巴公益獎正式設立,目的是鼓勵阿里人以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和技術的力量,持續推動解決社會問題,至今已走過5屆。

在過去5年里,誕生了眾多優質項目,為紀念和表彰這些用心做公益的阿里人,阿里巴巴在杭州西溪園區三號樓一層,特別打造了一面永久存在的公益名人墻,歷年的公益之星和優秀項目都有屬于自己的銘牌,哪怕已畢業離開阿里的同學,曾經的付出都值得被大家永久銘記。

當年獲獎的優秀項目和公益之星,更會以大幅照片的方式懸掛一年。

發展至今,阿里巴巴在商業上已經足夠有影響力,讓內部公益榜冠上公眾更熟知的公司名,這次改名如果能讓他們的公益行動也更有影響力,那這個改名就千萬人吾往矣。

第二個信號是,阿里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如果阿里過去的發展是以商業模式驅動、以理想主義的信念驅動,那么到了今天,阿里可能在傾向探索一個與公眾更好貫通的企業文化印記來自我前行。

這個企業文化主張,從今天的阿里巴巴公益榜改名,到此前的種種,實際已經有一條可被感知的線索,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利他,和公眾利益同行”,如果說得再高遠一點,是“愛的文化”。

公司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具體到個人就是具體的形象。如果每一個阿里人都能更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愿意以“普通人幫助普通人”的心態去對待生活,那他們在工作中也一定是更有力量的人,無數這樣的人集合在一起,公司這個抽象概念也就變得更加人格化、有溫度、有力量。

這是一個簡單易懂的邏輯,而這個邏輯也并非直到今天才被阿里所參悟,而是在今天的發展階段,阿里更需要明確這種愛的文化,并在文化與制度上將其深刻灌輸下去。

第六屆阿里巴巴公益榜獲獎名單

下滑查看

2

阿里為什么愛做公益

有足夠的事實證明,阿里巴巴真的愛做公益,而這種對公益的熱情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來自基因、寫進制度里面的。

來自基因說的是這家公司在創立之后很早就率先投身公益,在互聯網公司里,阿里巴巴應該是最早一批做公益并且力度大到出乎意料的一家。雖然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為關心公共利益,是這家公司與生俱來的東西。

包括今年公益晚會現場舞美的中國風,也是在傳達這樣一種基因:阿里巴巴這家公司以及所有的阿里人,有那種中國人傳統的善念和價值觀,他們相信善良、正義、互相幫助,企業不僅通過業務去推動社會,更是在更廣闊的生活場景里去解決普通人的具體問題,不以善小而不為,聚沙成塔,聚少成多,以個人的行動匯聚成群體的力量。

1995年,杭州電視臺做測試,找五六個大漢在馬路上撬窨井蓋,看看是否有人出來制止。結果當晚只有一個瘦小的、頂著一頭亂發的青年騎著自行車來回繞圈,最后鼓足勇氣指著幾個大漢:“給我抬回去!”

那個年輕人,名叫馬云。

公益,早就在事實上成為了阿里巴巴公司的特殊企業文化。外界熟知的是阿里的武俠文化,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能夠機智勇敢地懲惡揚善、扶貧濟困的人和事,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俠義”。俠義與公益,是同一種精神的兩種表現形式,在內核上,它們都是對正義、友善、和諧的期待,是愛這個世界的表現。

正如阿里巴巴那句名言:“一群有情有義的人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這群有情有義的人,如今已聚少成多,而公益也潛移默化地成為阿里人身上一個共同的行為準則。

出生于86年的劉俊,每天周末的凌晨四點準時出門,這個習慣已經保持了兩年多。

他去做的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如果有更多的人像他一樣堅持兩年甚至更久,這將是一股很大很大的力量。

原來,劉俊這么早出門是摸黑去給20公里外的100多位環衛工人做一頓熱乎乎的早飯。

環衛工人在喝劉俊做的熱粥

這位看似普通的志愿者、熱心人,正是阿里的一位員工,2016年,正式入職菜鳥物流。

劉俊身上能看到無數普通人的影子,也有著世間常見的悲喜。他兄弟三人,自己是老大,從小父母身體不好,6歲的時候劉俊就能給全家做飯了。中學開始住宿,為了給家里減輕負擔,每周末回到家總是上山去砍竹子,可以換三元錢補貼家用。中考時,他報考了中專而不是繼續讀高中,原因就是想早日進入社會賺錢。

左為工作中的劉俊

這樣的成長經歷,我們肯定聽聞過無數次,它并不讓人意外,也不催淚。但它真實地存在于我們的社會中,存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甚至它就是我們自己的經歷。

而讓劉俊變成今天這樣一個更好的人的一個催化因素,是來到杭州,加入阿里。阿里巴巴的“公益3小時”號召每位員工每年抽出3小時來做公益,對劉俊而言,這種號召擊中了他內心深處對回報社會這件事的共鳴。堅持兩年多幫環衛工朋友們做早餐,正是來自于這個項目。

在阿里巴巴,像劉俊一樣投身公益的人俯拾皆是,而公司也鼓勵大家做公益,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公益,還有結合業務環節的創新公益項目。

今年的阿里巴巴公益榜頒獎晚會上,一共有18個公益項目入圍,而在最終的十佳公益項目中,每個項目都充滿創新價值,同時又飽含著企業對社會發展、公眾幸福的積極助推。

比如獲得最具社會影響獎的“小鹿燈兒童重疾救助”項目,頒獎詞是這樣說的:借助科技力量,從捐助模式升級為服務救助模式,高效踐行著“救助一個娃,點亮一個家”的承諾。

在“小鹿燈兒童重疾救助”項目幫助下

先心病女孩樂樂成功手術

林秀雨的女兒,6歲半的樂樂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這個來自河北巨鹿的小家庭,因此時刻懸著心,在他們的小女兒身上就像綁著一顆“定時炸彈”。爸爸吳國慶辭去工廠工作轉行做了貨車司機,希望多賺一些錢早點帶女兒去北京阜外醫院做手術,他早就打聽好了,這臺手術需要20萬元,他要盡早攢夠這筆錢。

可是每次跑完一趟車算賬的時候,他又感到自己很沒用:“算著算著就把自己算哭了,家里只有我一個人賺錢,也沒有積蓄。想動手術卻動不了,作為一個男人卻無能為力,也不想讓老婆知道,你懂那種心情嗎?”

每一個身為人父的人,都懂這種無助。看一看六歲多的小女孩,她不能大笑、不能大哭,也不能像自己的哥哥弟弟和其他小朋友們一樣,追逐打鬧。這種無助讓人淚流滿面。

2021年5月,阿里健康聯合知名醫院的醫療專家到巨鹿縣義診,林秀雨帶著樂樂到了現場,情況不樂觀,需要盡快做手術,不能再拖了??墒牵X從哪里來?縣里教育局和婦聯都知道了樂樂的事,他們去了林秀雨家里,鼓勵她申請了阿里健康“小鹿燈”兒童重疾救助項目。

很快,樂樂成了小鹿燈項目第一期救助的40多個孩子之一。北京阜外醫院最好的醫生親自主刀,幫助樂樂拆掉了身上的“定時炸彈”,也給這個瀕臨絕望的小家庭重新帶來了陽光。

8月19日,樂樂出院了。一家三口沒顧得上看一眼北京的街景就趕回了老家。但他們此時此刻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林秀雨說:“孩子健康了,我們以后有的是機會?!?/p>

這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話,也是小鹿燈項目帶給這個世界最令人欣慰的善意。

正是這一絲一毫的善意,讓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希望。我想每一位消費者也都曾或多或少地體驗過這種善意,它藏在阿里產品的設計細節里,是為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而寫進制度說的是阿里巴巴的公益之星、公益項目每年都要評選,在這背后是受到公司鼓勵與制度保障的公益行動。

這些年阿里公益項目和公益之星越來越多地涌現,證明這種文化正在讓阿里巴巴產生強大的向心力,他們越來越貼近出發的初心,而不是愈行愈遠。

這種向心力遠比財報數據更有價值,它體現的不是某個階段的盈虧,體現的是企業有沒有足夠的沉淀、有沒有一呼百應的凝聚力、有沒有與社會主流同頻共振的方向感,使得自己能夠攀上正確而陡峭的下一個制高點。

3

讓企業不同的不是產品,而是文化

今天的互聯網公司,競爭的層級已經很高了,但真正讓企業與眾不同的其實不是他們提供給消費者的產品,而是文化。

因為互聯網公司的產品,在本質上都是同一種,就是通過互聯網技術讓人與世界的交互更深入、更多元、更便捷。電商如此、云如此、AI如此、元宇宙也如此。

但真正讓一家互聯網企業深入人心的,是企業從內而外秉持了某種與眾不同的文化,這家企業的人身上有著文化烙下的印記,企業的氣質久而久之也深入人心以至于提起它,你想到的不是具體的產品,而是像想起某個人一樣想到TA的性格。

這是最厲害的東西,甚至比企業創造了商業價值更重要,因為它貼近了公司這種現代商業機構的終極目的:像有機體一樣深入社會各個階層,用無形的文化去推動有形的產品,讓人們由衷感慨,這家公司是配得上去賺取利潤的,因為他們提供了產品之外的幫助,做了大量看似分外之事。

但他們明白,那不是分外事,那就是他們當初為何出發的原因。

今天的阿里巴巴無疑是一家很大的企業,但他們依舊在很容易被外部誤認為是小事的這些公益行為、公益點滴上付諸行動,并且通過制度性的保障,倡導和鼓勵阿里人投身公益,生活與工作在公益上產生了連接,進而產生了新的價值。

這對于今天眾多的中小企業踐行社會責任是一個絕好的樣板案例,企業并不一定因為規模小就遠離公益,公益的形式也并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大筆投入,而是一種愛的文化,通過文化去改造助推一種新氣象蔚然成風,讓企業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形成更和諧、更有機的新連接,這是阿里巴巴公益最有想象空間也最有社會價值的地方。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倪叔的思考暗時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