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IT資訊 > 正文

中國人工智能應用駛入發展“快車道”-環球熱推薦

2023-05-30 10:35:01來源:青島財經日報  

5月26日在中關村(000931)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拍攝的一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新華社發


(資料圖)

做到“眼里有活”,根據實際場景自主規劃并完成任務的智能機器人;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制訂術前計劃,輔助醫生完成精準操作的手術機器人;擔當“向導”,與展會嘉賓實時互動的數字虛擬吉祥物“小關”……

正在北京舉行的中關村論壇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隨處可見,這些成果正是中國人工智能應用駛入發展“快車道”的縮影。

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軟件及應用市場規模超過50億美元,預計2026年將達到211億美元,各行業對人工智能的需求持續推動產業發展和市場增長。

持續打造中國科技創新“國際名片”

步入展示區,可以發現科技感十足的吉祥物“小關”通過裸眼3D屏幕與觀眾交流,人工智能技術讓它可知可感,為論壇增添活力,持續打造中國科技創新“國際名片”。

“智能機器人能夠識別人的肢體語言,結合對所處場景的認識和理解,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幫忙開關門、代取物品等。”在展區現場,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機器人實驗室研究員劉航欣介紹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結合的研究成果,“機器人通過自主智能認知與決策架構應用,完成意圖識別和任務規劃。”

成立于2020年的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致力于實現具有自主感知、認知、決策、學習、執行和社會協作能力的通用智能體。劉航欣認為,人工智能機器人需要在真實的世界進行學習,提升平臺移動、機械臂運動、物體抓取三個核心動作的協調度和流暢度,為惡劣環境作業、執行災害救援任務提供廣泛的應用前景。

從電商、搜索,到對話、產業場景,中國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逐步落到應用層面。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人工智能成為人類創新的焦點,以大模型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時代引領科技創新,基于大模型的應用能夠服務實體經濟、交通、能源等領域。

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軟件及應用市場規模超過50億美元,預計2026年將達到211億美元,各行業對人工智能的需求持續推動產業發展和市場增長。

微軟亞洲研究院原副院長周明認為,在把模型做到相當大的同時,也要快速考慮它的落地,結合用戶需求,量體裁衣、定向優化,推動大模型在不同行業的應用。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展品豐富

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展品豐富。除了能夠完成精細操作的手術機器人,顱內血管模型、全腦血管3D打印模型也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

“全腦血管3D打印模型1:1真實還原了腦血管結構,精細顯示1毫米穿支血管,最直觀的用途就是滿足科研教學需求。顱內血管模型搭載手術模擬器,幫助醫生進行術前演練、術后模擬,培養介入手術手感,可以有效縮短醫生學習成長曲線,提高腦血管病救治水平。”強聯智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經理張鵬說。

目前,強聯智創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開展合作,在臨床診療中持續優化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應用。

“中國一些企業和研發機構正在探索提升數據質量、做優算法的‘小而美’路徑,實現人工智能發展躍遷。”周明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院長董晨說,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迭代、飛躍,使人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解碼人體、解碼疾病、解碼免疫。

根據國家網信辦的數據,2022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18%。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研發力度進一步加大,中國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

“創新能力是買不來的,只能自建。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堅持開放合作,與全球頂尖人工智能機構和組織通力協作,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應對共同挑戰。”李彥宏說。

據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