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全球微動態丨新能源“五常”品牌將誕生,誰在內?誰出局?

2023-04-27 09:49:23來源:12缸汽車  

李想的魔力在于,他總能用一句話,將汽車圈的辯論推向高潮。

近日李想提出了一個新概念,他認為到2025年年底,新車銷量中NEV(新能源)的占比會達到80%以上,新能源五大常任理事品牌將誕生。

把新能源車市場的格局比喻成國際格局,這思路既新穎又大膽。有意思的是,李想本人并未暗示“五常”里都有誰,但網絡上卻已是唇槍舌劍。

順著李想“五?!钡乃悸?,有人覺得這五家就是比亞迪、特斯拉加上蔚小理,畢竟它們走得穩,品牌影響力也夠大。


(相關資料圖)

也有人認為不能只看現在,比亞迪、特斯拉固然少不了,但未來其他三家也可能是華為、小米和蘋果,畢竟科技是智能汽車的第一驅動力。

而在缸哥看來,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必定由中國品牌引領,并在“五常”的基礎上,形成“X超多強”的基本格局。

這個X,可能是“一”,可能是“二”,甚至更多。

從銷量維度來說,目前的“一超”是比亞迪。今年一季度,比亞迪累計銷量突破了50萬輛,遙遙領先于亞軍特斯拉(13.74萬輛)和季軍廣汽埃安(8.03萬輛)。

但考慮到特斯拉的“功底”無比扎實,在堪稱變態的成本控制下,還會時不時祭出降價這個大招,因此它仍是中國品牌未來幾年最強的對手,也是當下“二超”的唯二之選。

選出“X超”的思路比較清晰,復雜的是如何界定后面的“多強”。因此除了銷量之外,我們還得從長遠的角度來討論“多強”,以及有可能進入“多強”的勢力。

“多強”的第一股力量,毫無疑問是御三家“蔚小理”。

憑借著對產品的極致把控,三家中理想暫時沖得最猛,比如它本月第三周的交付量就突破了7000臺,L7、L8、L9組成的產品矩陣,給了李想本人極大的信心。

提出“五?!备拍睿f不把自己考慮進去那是假的。

近來理想的動作也頗為頻繁,比如發布AD Max 3.0、開啟4C超級充電站、L系列車型OTA 4.4等,此外理想還表示,到2025年會擁有5款高壓純電車型。

但問題也來了,理想目前極度依賴增程式動力,換句話說它的勢頭是增程車型給的,而未來必定屬于純電車型,理想的純電車好不好賣,仍是個未知數。

至于目前產品數量最多、定位最高端的蔚來,也有著不小的煩惱。正如創始人李斌所說:實現盈虧平衡是今年的目標。

沒錯,蔚來車賣得越多,虧得越多。2022年全年,蔚來凈虧損高達144.371億元,同比增長259.4%,為三家中最高。剛走出ICU,又創造了“歷史性”虧損,蔚來的扭虧為盈遙遙無期。

這樣的虧損與蔚來的模式息息相關,比如節假日的免費換電服務,確實會獲得用戶好評,卻也十分燒錢;此外,一直被消費者吐槽的產品定位不清晰問題,亦不容忽視。

三家中最有潛力的,其實是暫時掉隊的小鵬。堅定不移走純電+技術路線的它,反而后勁最強,它的很多“動作”都在引領行業,這點與特斯拉很像。

比如在小鵬的推動下,國內新能源車市場陸續進入了智能座艙時代、800V高壓時代、城市輔助駕駛時代等,并且小鵬每一款新品的發布如G6,都有許多“黑科技”傍身。

新能源車市場的競爭不是200米速度賽,而是1500米耐力賽,那些暫時跟在后面跑的選手,也萬萬不可輕視,小鵬“拐點”已至,我們且看誰能笑到最后。

第二股力量,是傳統品牌旗下的新能源勢力。

這股勢力可以看成是“地主家的兒子”,它們有錢有地,一旦All in新能源領域,那么獲得的加速度甚至比造車新勢力還要強。

目前跑在前頭的是廣汽埃安和通用五菱,一季度的戰績緊跟在比亞迪和特斯拉之后。埃安憑借著主流的定位,以及B端C端的共同發力,銷量力壓蔚小理,風頭正盛。

埃安要做B端市場王者已經不是秘密了,利用B端的口碑,可以反哺C端市場,另外未來的自動駕駛也可與B端有機結合,這樣的破局思路未嘗不可。

與其他品牌不同,五菱則在微型電動車市場大放異彩,宏光MINI EV一度是國內新能源車銷冠。但目前看來,五菱的危機是比較大的,一方面是低端電動車利潤低,另一方面是單個爆款的抗風險能力弱。

相比之下,吉利集團、奇瑞集團旗下的新能源車反而有前景。吉利集團目前手握極氪、銀河、幾何等多個新能源品牌,產品覆蓋了各個價位,把“多生兒子好打架”的戰略玩得很轉。

奇瑞今年也發布了新能源戰略,新能源子品牌iCAR應時而生,除此之外,奇瑞繼續借著原有的捷途、奇瑞、星途三大品牌,不斷推出差異化的新能源產品。

長遠來看,吉利、奇瑞的新能源戰略抗風險能力更強,并且燃油車端的營收,還可以為新能源板塊“輸血”,同時原有的品牌口碑也可以利用起來,這是造車新勢力不具備的優勢。

合資方面的代表便是大眾,2022年,南北大眾新能源車銷量合計超過19萬輛。圈內有言:只要大眾肯砸錢,那么造出好的電動車也不難。

事實也正是如此,大眾的“ID帝國”已初步建立起來,并且大眾也愿意直面自己的劣勢,比如車機體驗差,3年之后,誰也說不準大眾會不會延續燃油車的輝煌。

此外,嗅到了危機的BBA,如果不是真的想把自己送走,那么未來三年也會拼命轉型,如寶馬的新能源戰略就已初見成效,它們畢竟有著品牌光環。

最后一股力量,則是以華為為代表的科技勢力。

華為雖沒有親自下場造車,但的確是“跨界造車”的最強代表,以問界一家的力量,自然還不夠格進入“五?!?,但若是以“問界生態”或者是“華為汽車聯盟”,那結果就不一樣了。

華為的模式,尤其是智選車模式,注定了它會形成自己的“聯盟”,只要有車企想少奮斗十年,那么華為的Drive ONE電驅、HarmonyOS智能座艙、ADS智能駕駛就有市場。

在這樣的模式下,華為汽車聯盟更像是世界格局中的“歐盟”,在未來的新能源車市場中,會凝聚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當然,這個領域還有尚未正式“起跑”的小米、蘋果、索尼等品牌,未來是否有機會成為“X超多強”中的多強,還有待觀察。

值得一提的是,“X超”和“多強”之間的護城河也并非不可跨越,“強國”如果能實現三級跳,那么也同樣有機會成為“超級大國”。

最后,所謂的“五?!泵麊危皇擒嚻蟆⒚襟w說了算,而是消費者說了算,瞬息萬變的新能源車市場,三年必定會天翻地覆。

缸哥倒是希望屆時能有更多中國品牌沖出去,希望到2025年李想回看自己這段話時,能夠來一句“當年草率了”。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