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政策扶持帶來巨大利好 中國半導體鏈或將誕生大公司

2021-09-15 11:46:11來源: 中關村在線   

過去幾十年,國內的芯片產業發展相對緩慢,但從2011年之后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近期,半導體行業更是迎來了幾十年未有的景氣,行情可以稱得上是強勢,那么,未來那半導體的行業會怎么樣呢?

中國半導體行業崛起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由于智能手機、數字經濟的帶動,再加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居家辦公、居家娛樂的“宅經濟”快速增長,數字貨幣等風口挖礦熱潮帶動了各行業對半導體需求快速增長。根據WSTS 數據,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從2011年2995.2 億美元增長47%至2020 年4403.9 億美元。

相關數據顯示,中美穩穩占據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地位。中國在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占比從2014 年27.3%提高至2020年34.4%,在2019年曾達到35.1%,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地位持續鞏固。

隨著數字經濟,科技等在中國GPD中的占比越來越高,芯片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因素也在不斷提升。除去這個內因,自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摩擦,也是影響著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外因。華為,中芯國際陸續被美國加入制裁名單,以及美國限制芯片出口到中國等一系列 “卡脖子”行為,都是加速推動半導體國產替代化的重要因素,發展半導體已然關乎到我國的經濟命脈。

從細分領域看,中國的核心芯片如MCU、微處理器、存儲器等極度缺乏,根據Gartner數據顯示,2020年這三類芯片的國產占有率僅僅只有為3%,0%,1%。雖然我國大部分中低端半導體產品實現了國產化替代,但在高端產品上仍需要進一步的提升。

在中低端的消費類電子,如機頂盒芯片、監控器芯片等,咱們國內廠商都能較好地兼顧性能、成本等因素,性價比較高,受到了市場廣泛認可。但在高端芯片如智能手機、汽車芯片市場等,我國還是落后較多,目前主要來源都是依賴進口。

根據海關統計,中國每年集成電路的進口超過2000億美元,其中處理器和存儲器兩大高端芯片占比達70%以上,這兩種芯片目前的國產化替代率接近為0。因此在短期內高端芯片領域很難實現進口替代,但在中低端領域國產化替代是有望快速提高的。

另外,從相關股票價格的走勢上來說的話,近期半導體的表現確實非常搶眼,而且強于其他板塊很多,原因就是因為芯片漲價,而且芯片稀缺,不僅如此在我國半導體技術被卡脖子的情況下,開始進行全面的國產替代,也是我國的半導體行業崛起的主要因素。

半導體行業政策扶持帶來巨大的利好

今年來政府的政策支持對于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半導體材料行業作為支撐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上游行業,近年來得到了國家一系列相關政策的支持和鼓勵。

自 2010 年以來,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將集成電路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大力支持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

如2011年國務院頒布的《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文中提出以下優惠措施:

包括(一)繼續實施軟件增值稅優惠政策。(二)進一步落實和完善相關營業稅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軟件企業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從事軟件開發與測試,信息系統集成、咨詢和運營維護,集成電路設計等業務,免征營業稅,并簡化相關程序。具體辦法由財政部、稅務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三)對集成電路線寬小于0.8微米(含)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經認定后,自獲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以下簡稱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優惠政策)。等

2014 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綱要》指出,集成電路產業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攻堅期。加快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國家安全、提升綜合國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2016 年國務院頒布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升核心基礎硬件供給能力。提升關鍵芯片設計水平,發展面向新應用的芯片。加快16/14納米工藝產業化和存儲器生產線建設,提升封裝測試業技術水平和產業集中度,加緊布局后摩爾定律時代芯片相關領域。實現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AMOLED)、超高清(4K/8K)量子點液晶顯示、柔性顯示等技術國產化突破及規模應用。推動智能傳感器、電力電子、印刷電子、半導體照明、慣性導航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提升新型片式元件、光通信器件、專用電子材料供給保障能力。

2017 年工信部頒布的《物聯網“十三五”規劃》,文中提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研究低功耗處理器技術和面向物聯網應用的集成電路設計工藝,開展面向重點領域的高性能、低成本、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傳感器技術和產品研發,提升智能傳感器設計、制造、封裝與集成、多傳感器集成與數據融合及可靠性領域技術水平。

2020 年8月,國務院頒布的 《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文中提出的財稅政策如下:(一)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線寬小于28納米(含),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業所得稅。(二)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設計、裝備、材料、封裝、測試企業和軟件企業,自獲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三)國家鼓勵的重點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軟件企業,自獲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業所得稅,接續年度減按1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等

2021年3月29日,中國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發布《關于支持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發展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明確了支持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發展有關進口稅收政策。此通知自2020年7月27日至2030年12月31日實施。自2020年7月27日,至第一批免稅進口企業清單印發之日后30日內,已征的應免關稅稅款準予退還。

政策的支持是半導體利好最新消息主要就是,對于股市行情來說,政策扶持帶來的利好是非常大的,國家的政策在未來還會給半導體更大的支持,目的就是要突破技術封鎖,這是使命的問題。

半導體上下游市場規模較大

從市場規模方面看,全球半導體呈現歐美國家半導體核心產業鏈優勢突出,臺灣在晶圓代工領域霸主地位凸顯。2019年汽車半導體總的銷售規模為410.1億美元,其中歐洲和美國的市場占比均超過30%,國內占比不到3%。從產品結構來看,全球汽車功率半導體和計算、控制類芯片的市場占比超過55%,目前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在計算、控制類芯片領域,瑞薩、恩智浦、英飛凌、德州儀器、英偉達等企業占據主導。預計全球2040年汽車半導體規模將達2,000億美元,而國內2030年將達到159億美元。

與國外對比來看,中國汽車芯片自主供給能力較低,特別在計算、控制類芯片,通信芯片及傳感器用芯片領域自主配套率低于4%。同時,相比消費類產品,車規級芯片產品具有研發周期長、設計門檻高、資金投入大和認證周期長等特點,導致新芯片廠商玩家進入汽車產業體系困難重重。目前來說,國內還面臨產業基礎研究環節不足、認證標準不完善、生產工藝與可靠性有待提升等困難,因此短期內國產汽車芯片難以快速實現進口替代。但是,中長期來看,隨著國家資本大量涌入研發支持以及國內強大的消費需求,將有效帶動大量芯片廠商玩家技術不斷追趕和升級,未來有望從細分市場突破,實現自主芯片配套率提升。

綜上,我們發現其實半導體上下游的市場規模都很大,現在強勁的市場需求給國內芯片產業提供了充足的發展動力,再加上國家大力扶持,民間投資的熱情高漲,可以說半導體未來行情依舊持續看好的。相信在未來的幾年時間內,我們國家的整個半導體產業鏈都將會產生大量翻倍,甚至將會誕生數百個像BAT似的大公司。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