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天天時訊:降到 1% 的利潤率,會是小米汽車的殺手锏嗎?

2023-06-17 18:06:02來源:ZAKER科技  

近期傳出一些與小米汽車相關的消息,其中不乏猛料。


【資料圖】

據說雷軍已經說服董事會,小米汽車在硬件方面的整體利潤率將不會超過 1%,后期盈利依靠軟件服務與周邊生態體系。

小米此前在 18 年發布手機的時候提到了以后每年手機與生活消費產品等硬件業務凈利潤不超 5%,就算超過也將以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在此之后,小米也確實履行了這一承諾。

如今,來到汽車行業,這個做法確實也很小米,算是一個常規操作,在科技產品上面,這一招數在市場上很能打,但是放在汽車圈還能否奏效?

"

此前有品牌也說過這樣的話

1% 利潤率這句話在汽車圈并不是小米第一個提出來,而且這個數據放在如今的市場上能不能起到關鍵性的購車指導因素,其實還是一個未知數。

此前和創新能源的前身廣汽蔚來在發布合創 007 的時候其對外公布了 BOM 清單,三電、車身架構、智能網聯系統等成本均直接擺在了消費者的面前,最終廠家的定價也僅是一臺車賺 3000 元左右。

但是市場的反響并不像預想的那樣,因為雖然其利潤率低,但是整體的售價放在市場當中并沒有十足的吸引力,畢竟定價來到了 30 萬區間,相反其賣得好的則是后續所推出的價格更親民的產品,由此,最終會不會讓消費者買賬,是一個綜合的考量。

所以說,小米汽車進入到市場當中后,消費者層面一定會希望像當初其發布手機那樣,直接從售價上面給到一個驚喜的售價,而此次雷軍所提到的利潤率在消費者的關注層面,是要放到后面的位置。

再有一點就是現在的整個行業層面,會發現近期發布的產品都會在價格上面做文章,而且消費者對于定價的預期也一次比一次低,盡管說這種現象并不能夠被稱為行業健康發展的體現,但是淘汰賽階段,誰都想活下來,眼看對手出招,自己不接就是等死,搏一搏好歹還會有希望。

在這種趨勢下,小米估計也是想提前釋放一下關于這方面的信息,來給關注其品牌的消費者一些信心。這畢竟也是一個傳遞出要給產品一個低定價的信息。

這個時候其實可以換一種角度來看這件事情。

對于小米來說,造車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幾年前獨立造車就很難,現在的大環境之下更是難上加難。

如果小米還是用傳統的那一套去和市場講自身的硬件怎么怎么厲害,軟件怎么怎么優秀,那可能很快這個聲音就會被市場埋沒,因為不是只有你會講,而是大家都會講,而且一個比一個講得花哨。

但是這時候拋出一個數字,再結合品牌自身傳統的內涵,這其實就讓消費者眼前一亮,如果說這是雷軍卷市場的一個做法,倒不如將其理解為一個新的營銷方式。

軟件盈利的發展空間有多大

硬件不賺錢,肯定就需要別的方面來填補,前面也提到了小米要靠軟件與周邊生態作為主要的盈利方式。那么對于小米來說,這一點的前景是否比較光明?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靠軟件來實現盈利的基礎是要有數量的保證。從目前新勢力品牌的年銷量來看,目前還是沒有能夠和那些傳統車企去掰手腕的,平均一下如果能夠做到年銷十萬其實就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成績。

賣車想要實現智能科技產品的那種銷量量級顯然是不太容易得,畢竟產品的屬性完全不同。

其次是軟件這項長期收益能不能維持住,目前汽車行業當中靠軟件賺錢做的比較好的就是特斯拉,FSD 曾經選裝率比較高的時候接近了百分之五十,但是兩年左右的時間之后,這個數據下降到了百分之十左右。但是特斯拉是能夠接受軟件不掙錢的,畢竟其搞這么多價格戰之后,利潤還能維持在 20% 左右,屬于既有量,也能控制成本。

國內的很多品牌也在采用這一模式,不管是軟件服務還是周邊生態等,都做成一個選裝包,這樣的好處就是讓自己的產品入門價格進一步下探,但是對于國內的消費者來說,他們更關注的其實是價格的下探,而對于一些付費項目的感興趣程度,相對來說較低。

在此前小米官宣造車的時候其實也著重提到了自身的智能駕駛業務,當時其目標還是比較遠大的,對此也有人提到過小米作為科技企業能不能將這種自動駕駛作為自身向外出售的一個盈利手段,就像百度那樣。

從現在的發展來看,這條道路正在逐漸變窄,很多時候傳統車企并不會將此作為宣傳的重點,但是通過近一段時間的實際體驗則會發現這些品牌屬于悶頭搞事情,很多傳統車企在智駕的體驗上做的非常出色,并不輸這些主推這方面的新勢力品牌,而且基本上大多都實現了這一技術的自給自足。

再有一點就是軟件層面的先發優勢,現在很多車企或是車企旗下的自動駕駛相關企業其實實在很多年前就開始了布局,從規劃、研發、測試到現在的落地已經經歷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于數據量的積累。

像對于道路數據的采集、自動駕駛測試里程這幾方面對于后續的使用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像現在很多品牌已經將其量產,那么量產后,系統在實際道路當中所采集的數據以及對于自身模型的分析優化顯然會讓其在后續有著更快的進步與提升。

后續小米在軟件方面比較占優勢的地方應該就是智能座艙與周邊生態的整合,現在能做到科技企業自己整合的只能座艙基本上就是鴻蒙和魅族,可能也有芯片制造廠商推出公開版本,但是國內用戶對于本土化其實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小米在智能移動設備相關產業深耕多年的積累能夠為其確立一定的優勢。

必定要卷

小米造車如果最終能走向市場的話,按照小米的風格,必然是要走性價比路線,并且卷得其他廠商會很難受,從現在雷軍給出 1% 利潤率這件事情上來說,其也是有比較堅決的決心。

不管這件事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是否理性,雷軍能否在汽車行業重現小米模式,確實是一個值得期待的事情,畢竟現在行業與市場變化太快,沒什么規律和套路可循,最后一次創業不拼一下,誰又會知道結果如何呢?【iDailycar】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