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防止智能家居出現“ iPod 效應”,傳統廠商要有一把“爆品”中小件

2023-07-02 23:09:25來源:ZAKER科技  

如果把時間倒退 20 年,沒人會想到當時的電腦公司 Apple,會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品牌。

前十幾年,智能化徹底革命了手機商業邏輯,以蘋果公司為首,加之全新的智能手機品牌華、米、O、V,替代了諾基亞、摩托羅拉和中、華、酷、聯。


【資料圖】

智能家居蓬勃發展的前夜,正在重復 2G 時代手機市場曾經發生的故事。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等家電大件領域,仍是傳統家電巨頭們的天下,可危機正在發生。就像當年 Apple 通過 iPod 進軍移動電子設備市場一炮而紅,許多新興科技品牌正在中小智能家電領域崛起,威脅著傳統家電巨頭的未來。

回溯 iPhone 能像 " 病毒 " 一樣于全球流行,離不開早期 iPod 在消費電子領域打下的基礎。哪怕產品邏輯上,2007 年推出的第一代 iPhone,本身就是一個結合了 iPod 和手機功能的科技產品。

2006 年《商業周刊》的一篇文章,曾指出數碼音樂播放器 iPod 以及蘋果音樂商店的大獲成功為蘋果產品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而一直以來(彼時)遭受市場縮水困擾的蘋果主打產品 Mac 也逐漸挽回了衰落的頹勢。

可以說,正是 "iPod 效應 " 打下了今天全新蘋果帝國的基礎。在大眾眼里 " 不顯眼 " 的小件商品,往往或是打開新帝國的一個開始。傳統家電巨頭想要 " 基業長青 ",必須謹防智能家居市場的 "iPod 效應 " 重現。

變革皆從 " 小件 " 商品起始?

回溯世紀之初的消費電子市場,手機從價格、功能和定位上都是排在食物鏈頂端的產品,聽歌、視頻、照相,甚至上網等功能逐步集成在當時的 2G 手機上。而 MP3、MP4、數碼相機等消費電子產品,是功能更細分的中小產品。

如今的全球智能手機之王,蘋果公司最早只是想占據 MP3 播放器的市場。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末,數字音樂屢屢成為新聞上的熱門話題。1997 年,喬布斯重新回到蘋果公司,擔任 CEO,iPod 成為他帶領蘋果走出困境的首款偉大產品。

作為當時蘋果人氣最高、銷量最好的產品,iPod 持續迭代。2007 年推出的 iPod touch 首次內置了多點觸控界面,并提供 3.5 英寸顯示屏。為了應對越來越多手機內置 MP3、MP4 的挑戰,一款結合了 iPod touch 和手機兩者功能的產品—— iPhone,也在這一年首次推出。

2010 年 6 月 8 日,蘋果發布了 iPhone 4,火爆全球,并開啟了智能手機大時代。

從移動互聯網時代到物聯網時代發展,智能家居也正在從概念走入千家萬戶。全屋智能領域就有海爾智家、美的、海信、TCL 等傳統家電巨頭展開激烈廝殺,大有 3G 手機爆發前夜的熱鬧趨勢。

只是多份行業報告顯示,智能家居的火熱更多在中小件智能家電上。

IDC 統計,2022 年全球智能家居設備出貨量最大的產品類型包括視頻娛樂、家庭監控 / 安全、智能照明、智能音響四大類,合計出貨量占比約 79.6%。從類型上看,排在前四的智能家居產品更多在中小型產品上。

在剛剛過去的 618 期間,也呈現了類似的態勢。

據京東 618 數據顯示,(今年)智能浴霸、智能浴室柜、智能落地燈、智慧門等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超 3 倍,智能升降桌同比增長超 200%; 智能水杯、電動洗澡刷、智能溫控手沖咖啡壺、智能廚房秤等趨勢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 100%。

具體到市場中看,小米、阿里、百度等通過智能音箱切入市場,科沃斯、石頭科技、追覓科技等通過掃地機器人迅猛崛起,德施曼也正在成為智能門鎖領域的知名品牌。它們都從中小智能家居產品緩慢成長,可單論品牌形象和人氣而言,已對傳統家電巨頭形成了一定的威脅。

最重要的是,憑借在中小智能家電積累的認知,一旦遇到智能大家電的爆發期來臨,它們會否重現 "iPod 效應 "?從理論上而言,并非沒有可能。

對于鏖戰全屋智能的傳統巨頭而言,當下最緊迫的或許是推出一款屬于自己的 " 爆款 " 中小智能家電。

就營收、利潤角度而言,中小智能家電帶來的價值或許不高。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智能門鎖等市場三者相加也不過幾百億上下。可其戰略價值、用戶觸達價值不容小覷。

" 爆品 " 中小件帶來什么價值?

全屋智能領域,除了華為有些積累,目前優勢仍然掌握在海爾智家、美的、海信、TCL、格力等傳統家電巨頭的手中。

2022 年初,海爾三翼鳥宣布要在上一年 1563 家門店的基礎上,再建 600 余家全屋智能體驗店。3 月,余承東重申華為將在今年開 500 家全屋智能體驗門店。5 月,歐瑞博拋出了繁星計劃,三年內打造 1 萬家體驗店。

7 月的百度世界大會上,小度宣布將增設 100 家線下全屋智能體驗店。海信也提到將陸續落地 30+ 品質之家城市體驗店和 100+ 智慧生活館。

對于全屋智能理解,玩家們各有側重,但其在智能化、體驗化、服務化上徹底革命了傳統家電。只不過,全屋智能平均費用很高,且除了新房裝修外,已居住的房屋布置全屋智能家電還要經過一定的改裝,種種因素制約了全屋智能的爆發。

從品牌戰略而言,全屋智能是占據產業鏈頂端的必要,可考慮現實狀況,它們都需要一款有著明顯標簽化的 " 爆款 " 中小智能家電。這樣做法會帶來三大價值:

1、作為 " 觸角 " 覆蓋更廣泛消費者;

受中小件智能家居產品的熱銷,物聯網用戶規模不斷上漲。據 QuestMobile 數據顯示,截止到 2023 年 2 月,智能家居 APP& 微信小程序月活用戶規模分別為 2.65 億、0.2 億,整個智能設備 APP 月活用戶規模為 3.5 億,智能家居占比近 80%。

其中,綜合管理類 APP 月活用戶規模達 1.46 億,同比增長 28.3%;智能安防監控、智能影音娛樂、智能家電三類月活用戶規模則分別為 1.19 億、0.30 億、0.22 億,同比增長分別為 37.6%、3.0%、28.0%。

雖然,當下智能家居廠商售賣的空調、冰箱、彩電等大件家電產品,智能化比例不斷提升。可就數量而言,中小件智能家居占據絕對的比例,在智能家居大件真正 " 更換潮 " 來臨前,結合自身優勢推出某個領域的 " 爆款 " 中小件,可以讓傳統家電巨頭更大規模的觸達用戶,提前培養消費心智。

現在智能家居產品使用前都會安裝一個 APP 或小程序,在消費者對大件家電決策慎重化的當下,一款驚艷的中小件智能產品,可以打破許多品牌方和消費者 0 智能連接的尷尬。

2、搶占冷門 " 高地 " 是最佳防御策略;

家居領域的復雜性遠超當年的手機,雖然未爆發 "iPod 效應 ",可通過智能音箱、智能門鎖、智能監控切入市場的玩家,正借力這種觸達向大件智能產品進軍。比如說,曾經都以為只能賣賣智能音箱、智能空氣凈化器、智能手環的小米,通過中小件積累的口碑,開始向大件發力。

6 月 20 日,小米空調官方宣布,截至 6 月 18 號 23:59:59,小米 618 空調品類全渠道累計銷量突破 63 萬套

好消息的是,中小件智能家居品類非常繁多,智能門鎖、智能臺燈、智能窗簾、智能照明、智能監控、智能插座等等。因此,傳統巨頭可以差異化布局,先在一些冷門的賽道里,推出一款 " 驚艷 " 的產品,在實際的智能服務上重新獲取用戶認可和接納。

這種美譽會反饋到自身主流大件家居產品上,和世紀初時 "iPod" 帶動 Mac 銷量一樣,助力長期發展。

3、智能理念的一種實物傳播;

關于智能家居的未來,現在還沒有公認的一種形態。無論是新秀,還是老巨頭,都在構建有著明顯區別的 " 智能宇宙 "。

例如,華為是典型的系統派。華為提供的全屋智能解決方案,是其鴻蒙智聯產品通過智能主機的中央控制,以及 PLC-IoT 網絡或 Wi-Fi 網絡接入全屋智能,簡言之就是華為以鴻蒙系統為基礎,構建了整個全屋智能生態。

而在中小件商品嶄露頭角的玩家,是產品派,希望通過一二款熱門智能家居產品帶動整體的銷售。作為小米生態鏈的一員,云米也早就開始涉足互聯網智能家居等業務。不過與華為不同,云米不是在做一個系統,而是在用產品來完成全屋智能解決方案的構建。

當然,還有服務派,更強調生態性、服務性的海爾智家。其通過三翼鳥為用戶提供了集設計、裝修、安裝等于一體的整屋智能全流程服務。

這些全屋智能理念,普通用戶接觸的機會并不多,更多的是通過線下旗艦店感受,或在網絡上觀看相關新聞獲知。如果,推出一款深度集成自身智能理念的中小件智能家居產品,是最好的消費者教育渠道。

消費者無需購買數萬甚至幾十萬價格的全屋智能,只要購買一臺小的智能家居產品,就可以在日常使用行為中,逐步地熟悉和認可品牌方的智能理念價值。

智能家居賽道之所以有那么多玩家進入,是因為整個產業制造端、設計環節、研發生產都已經非常細分化、成熟化。

這種情況下,憑借中小件智能硬件上的品牌積累,新秀玩家挑戰傳統家電巨頭并非完全沒有可能。在一切還未發生之前,先下手為強總歸沒錯。

在中小件 " 爆款 " 推出方面,傳統家電巨頭還具備很強的品牌、資金、研發等優勢,只要深入地研究一款在具體領域擁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就可以很快地在智能家居消費者群體中烙下新印記,這對于傳統巨頭在未來的競爭中有著巨大的意義。

科技世界里,從來沒有永遠的勝者。未雨綢繆,打造一款屬于自己的中小智能家居 " 爆款 ",對傳統巨頭來說已刻不容緩。

參考資料:

樂居財經《2026 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或將突破 2000 億美元》

數智前線《全屋智能,站在黎明前》

QuestMobile《QuestMobile 2023 智能家居洞察》

自媒體劉曠《全屋智能:系統派、產品派、服務派共舞》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