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用 16 年「克隆地球」,這個異想天開的創業者邁過了一半的難關

2023-08-18 19:04:55來源:ZAKER科技  

2017 年底,第一次聽說有一家 VR 公司打出了「克隆地球」的口號,我的第一反應是吹牛,第二反應是炒概念。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質疑不是因為這事做不到。在當時還叫 51VR(后更名為 51WORLD)的這家公司提出「克隆地球」整整一年前,谷歌在 Steam 上線了 VR 應用谷歌地球——盡管當時的谷歌地球還無法模擬交通、氣候、水利等自然環境,建筑和自然物的建模也略顯粗糙,錄入真實信息的虛擬城市更是少的可憐。但在萬米高空翱翔漫游,體驗飛行員一樣的視角,或者只用幾秒飛到萬里之外的巴黎、紐約欣賞城市地標,已經足以讓人驚艷。

真正的問題是:這件事是否適合一家只有幾百人的創業公司。依稀記得當時拍腦門子分析了一下,至少有三個難點:

技術。制作虛擬空間需要用到的采集、建模和場景構建技術自不用說,如果要模擬真實的地球,還需要能夠模擬交通、氣候、水資源變化等現實世界自然變化的能力。

成本。一方面是技術投入的成本,另一方面是構建地球上各類物體的虛擬資產的成本,以及根據現實變化影射更新的成本。

商業化。如果只是提供像谷歌地球一樣的漫游功能,體驗很酷炫,但很難賺錢覆蓋上述的成本投入。

沒有人能給出做這件事的確切投入。但參照地圖行業,谷歌、蘋果們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構建了覆蓋全球的地圖工具,每年還要投入數億美元運營維護。而對地圖,人們不僅有導航這樣的剛需,軟件公司們還基于 LBS 創建出了多種新的應用和商業模式,才撐得起這樣的投入。

相比 2D 的全球地圖,構建 3D 的克隆地球需要的成本和投入更高,卻沒有一個成熟的產品和商業化體系。因此在 2017 年我自己并不看好 51WORLD,認為最終的結局:他們要么就發一個縮水版的谷歌地球,要么過幾年換個新方向。

51WORLD 創始人兼董事長李熠丨來自:51WORLD

此后六年國內 VR 行業起起伏伏,還遇到了疫情這個黑天鵝,90% 以上的創業公司離開這條賽道,51WORLD 卻堅持了下來,并且朝著「克隆地球」這個目標一直走到今天。

8 月 18 日,51WORLD 在蘇州舉行了第六屆克隆地球計劃大會,因為疫情的原因,這是他們 2020 年以來首次在線下舉辦自己的年度大會。我在現場驚訝的看到,第一屆只有 200 人參加(還有一大半是自己員工)的大會,有數千人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聽開場演講時,坐在我前面的兩個從業者一直在說,沒想到會有這么多人。

數字孿生不是大模型這樣的時下熱點,今年從軟件到硬件,也很難說現在被稱作元宇宙的這條賽道有什么劇烈變化(甚至可能比去年更冷)。現場能來這么多人,只能說 51WORLD 把自己的產品和技術鏈接到足夠多的產業和足夠深的產業鏈條。

會上,51WORLD 創始人兼董事長李熠分享了他對「克隆地球」這個大目標是如何拆解,以及過去幾年他們做到了哪一步,以及接下來還有哪幾步要走。他對過去幾年的梳理,也間接回答了 2017 年時對 51WORLD 做「克隆地球」這件事的疑問。

李熠分享地球克隆的實現路徑 丨來自:51WORLD

51WORLD 的整個計劃分為五步,一共要 16 年來完成。如上圖所示,51WORLD 是從地產切入行業,早年間他們在虛擬建筑和解決人進入虛擬空間方面的能力積累,是其解決克隆地球技術問題的第一步。

接下來兩個階段,他們分別嘗試解決車與道路(2018-2021 年),水與城市(2021-2024 年)。解決了建筑、交通、氣候、自然資源等一系列對象的數字孿生問題后,今天 51WORLD 在技術上做到了可以模擬一座城市——這也就完成了「模擬地球」最重要的一步,雖然城市面積只占地球很小的一部分,但這個人類文明的結晶,卻是模擬地球中最復雜的部分。

會上有一個小彩蛋,李熠在 51WORLD 的虛擬空間中帶觀眾們參觀了他們的上班辦公室,然后第一視角從辦公室的窗戶躍出,升到上海的高空,一邊俯瞰城市,一邊飛到幾十公里外的蘇州,飛到今天的會場……

這讓人想起了第一次在谷歌地球里翱翔的感受,而相比前者,今天 51WORLD 的演示中建筑和城市有更多的細節,看起來也更加真實。

構建這些數字孿生能力的過程中,51WORLD 也同時推動這些技術的商業化。

比如汽車和道路的數字孿生技術,他們拿來與主機廠和自動駕駛服務商、數據服務商合作,用于訓練自動駕駛;再比如水利、交通、氣候的數字孿生技術,被用到政務和城市管理,比如水壩的流量管理、極端天氣下城市的排水系統模擬等。

會上,李熠稱今天 51WORLD 已經有超過 1000 個客戶,除了汽車、政務,還覆蓋文旅、交通、金融、營銷等不同行業。典型的案例包括與華晨寶馬打造的智能制造工廠、與央視打造的 2023 年元宇宙廟會、助力中鐵裝備打造盾構產業 4.0 制造基地等。

而隨著大模型今年爆發,新技術也被 51WORLD 應用在了自己的產品體系。會上,李熠發布了一系列 AIGC 應用,目前大多是基于大模型在自然語言交互方面的能力,疊加 51WORLD 原有的技術能力,開發出用戶可以用自然語言交互的產品。

比如現場展示了一個 AIGC 設計城市的產品,只需要輸入文字,比如「創造一個 50 平方公里」的城市,就能生成一個對應的虛擬城市。之后還可以用自然語言配合鼠標圈選進行微調,比如命令「刪掉一片草叢」、「拉高這棟樓 30 米」等等。

過去,AI 生成工具的使用需要輸入大量的代碼,自然語言交互無疑降低了使用門檻,讓專業設計師無需具備編程知識就能使用這類工具。而這類 AI 生成工具進一步普及,不論是給建筑和城區的設計師,還是需要自動駕駛訓練場景的訓練師,對 B 端來說都意味著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

除了變革交互來提效之外,大模型對數字孿生還有至少兩層價值。首先,門檻的降低意味著 C 端也可以使用這些生成式工具,換句話說,意味著這些生成能力有機會被用在游戲、社交或者其他 C 端場景,比如用語言就能生成并調整玩家自己的住宅,這比今天要使用各種復雜工具強上太多。

其次,大模型的生成能力是更有潛力的方向。今天不論是圖、文還是音頻,大模型在生成能力上對比傳統 AI 模型的優勢已經不用贅述,今天大模型還未能完全攻克 3D 領域的生成,但不論是生成模型還是 3D 場景,以大模型為底座都有可能帶來顛覆式的變化。

看到這里,51WORLD 的路線已經非常清晰:一步步去構建「克隆地球」所需要的技術能力,并找到這些技術能力的應用場景從而完成商業化,進而獲得更多資源推動下一步的工作。

盡管時至今日,我仍然難以想象這樣龐大的工作最終是由一家創業公司來完成,51WORLD 接下來的道路上也還面臨諸多挑戰,甚至這件事本身是否有價值,可能也還要等到 VR/AR 設備普及,3D 空間顯示變成手機、PC 一樣的標配,才能有真正的答案。

但對于 51WORLD 這個攀登了六年的前行者,我已經從「質疑」轉為真正的「敬佩」。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