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小米站在新起點

2023-08-22 21:27:28來源:ZAKER科技  

撰文| 王 潘


(資料圖)

編輯| 吳先之

8 月 14 日夜,當一年一度的雷軍演講進入新品發布會時,某手機品牌工程師阿強打起了一萬分注意力。看到小米 MIX Fold3 用上了無線充電,他有些驚訝。

" 無線充電上與不上反映了兩種產品策略,上了很難做到輕薄,不上貼合不了高端用戶需求,所以今年好多廠商都沒有上無線充電。" 雷軍也在演講中提到,去年 MIX Fold2 因為沒有上無線充電," 被用戶‘罵慘了’ ",所以今年無論如何都不能再讓用戶失望。

同數字系列不同,從第一款機型誕生以來,MIX 系列就承載了小米對于手機的理解與突破。

2016 年,以 " 物質越多,人性越少 " 的觀念,小米 MIX 首款全面屏手機問世,并在此后成為小米 " 堆技術 " 的舞臺。三年后,小米在小米科技園發布 MIX Alpha 環繞屏概念機,相比獨特的設計與新的產品思維,小米布局 " 未來手機 " 的目的越來越清晰。

到 2021 年發布首款折疊屏手機 MIX Fold,人們看到的創新已不止于外觀,首發澎湃 C1 專業影像芯片與新一代鉸鏈設計都預示著小米已經開始尋求技術突破,換言之小米不再執迷于比拼參數,而是出現更多貼近用戶體驗的元素。

或許人們汲取雷軍關于創業演講的養分時,也應該看到,小米在高端化的認知、戰略思維以及技術方向上的變化,正在重塑小米。

折疊屏是變化的果也是因

國內手機市場正處于激變之中。

根據信通院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 1.3 億部,同比下降 4.8%,銷量不濟導致廠商們紛紛開始 " 做精做高 ",同期上市機型 22 款,同比下降 35.3%。而直板、5G 等細分類目上增長乏力時,折疊屏成為了 " 全村唯一的希望 "。

綜合第三方機構 IDC 的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上半年國內市場折疊屏手機出貨量達到 227 萬部,同比大增 102%。

折疊屏顯然是承載米榮 OV 高端化的基石,這被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手機部總裁曾學忠稱之為 " 賽道紅利 "。他認為,接下來折疊屏將進入一段紅利期,也將成為小米穩步擴大高端市場的首要推力。

其次,小米多年積累的品牌和口碑正循環與市場紅利產生共振效應。

過去四款主力產品的電商好評率都超過 99%,促成了第三代折疊屏產品爆發。光子星球了解到,MIX Fold3 的銷量超出了小米預估,發布后前 5 分鐘的銷量超過了前代的 2.25 倍。

更重要的變化在于,小米不再對 " 到底什么是高端 " 的問題而遲疑。

小米 10 的成功,一度讓小米認為邁入高端市場或許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此后很長時間,皆認為只要把產品設計與工藝做到極致,尋求突破參數上限,高端化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然而隨著小米 11 Ultra 的挫折,小米才在此后小米 12s Ultra 的反復試錯中找到答案——由于持續打磨,比前代晚了 3 個月才發布。

相較于行業大部分玩家對于 " 準旗艦 " 的曖昧,小米內部對于高端化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套方法論被稱為" 輕薄+全面旗艦"

曾學忠給出了三個衡量高端化的維度,分別是商業成功、引領行業以及建立起口碑。

他表示," 所有產品,不僅僅是高端產品,唯一成功的標志就是商業成功。" 自小米 10 問世以來,小米利潤方面的增長已經給出了答案,而 Canalys 一季度數據顯示,500 美元以上的手機中,小米 13 是國產機第一,足以說明小米通過了第一場考試。

價位與 ASP 一直是衡量手機高端化的硬指標,第一季度在國內 4000 到 5000 元市場小米在安卓市場占有率為 24%,同比提升了 7.7%。同期,小米 ASP 為 1152 元,保持高位增長。

除了硬指標,小米諸多技術與產品迭代方向,也在逐步建立 " 軟實力 ",如牽引行業發展與用戶口碑。

" 思想上我們堅持認知引領,行動上我們堅持科技引領、審美引領。" 曾學忠提到,12s Ultra 開始,產品方面全面對標蘋果,影像方面向徠卡學習。雷軍在今年演講中的一句話是最好寫照:一個人能力再強,也是有限的;找互補的朋友一塊干,更容易成功

在此之前,國產手機廠商普遍認為 " 國外的月亮比國內的圓 ",這導致國內供應鏈長期被抑制,小米率先轉變這種認知。

例如小米第一次在高端機上使用國產 C7 屏。為此,小米曾多次到訪華星光電,與其聯合研發。C7 屏在亮度、飽和度、色彩、分辨率等方面都達到了高端屏幕的標準。例如 6.7 英寸專業 2K 超色準屏幕,高達峰值 2600nits,創造了行業新紀錄。

另一個案例是小米數字系列一直按照 " 中杯、大杯、超大杯 " 更新,如今優化為兩杯,并且為了適應用戶需求,推出了小屏旗艦。" 當時在大屏上有很多人反復挑戰,因為用大屏好堆料,難度低,小屏難做,雷總堅定不移要做,果不其然,體驗非常好。"

開啟技術長征

8 月 14 日發布 MIX Fold3 時,雷軍曾多次提到 " 高端無短板 ",而承載這句話的其實是小米在技術,尤其是 AI 方面的進步。

MIX Fold3 在電池 + 芯片 + 算法三合一,是一個典型軟硬件融合,疊加人工智能的產物。這款折疊屏手機左右屏下各有一塊電池,采用了硅碳負極技術。

據了解,當時為了聯合研發硅碳技術,小米到幾家合作伙伴走訪了無數次。有一天晚上吃炭火燒烤時,有同學錯看成了 " 硅碳燒烤 "。硅碳技術最終落地,提升了 10% 的容量,所以才有后來 4800mAh 的電池。

雷軍的演講與發布會的亮點遠不止于創業經驗與折疊屏手機,大模型與作為 one more thing 登臺的第二代仿生四足機器人 CyberDog 2,給外界提供了小米未來技術布局的導航。

小米集團 AI 實驗室主任王斌博士提到,小米結合自身業務特點,最終確定了 " 輕量化與本地部署 " 作為業務突破的方向,這與當下互聯網大廠的突破方向截然不同。

眾所周知,端側在用戶隱私保護方面有先天優勢,而對于其他優勢往往不彰。端側因為通過本地運行,響應速度更快。小米曾在云端做過一個同聲傳譯的產品,但是因為響應速度,導致使用環境中存在諸多弊端,而端側則不存在這一問題。

另一個優勢是端側的本地運行不受通信環境影響,應用面廣。

王斌表示," 當時我們做翻譯產品時以為全球網絡都特別好,結果發現在公共汽車上有很多 Wifi 信號不可用,國外網絡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好,所以弱網或無網環境很多,端側卻可以保證你的服務隨時可用。"

這并不意味著小米只做端側,由于云端方面的技術積累,使得小米大模型能夠實現端云協同,從而可以提供更好的體驗。

據悉,8 月 17 日上午,小米自研的 MiLM-1.3B 系列模型,已在公司內部開源,基于開源模型將刺激內部各業務部去找到自己的應用場景,如電視。

除了外界關注的大模型外,第二代仿生四足機器人 CyberDog 2 則揭開了小米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儲備與方向。

小米似乎對于技術,尤其是 CyberDog 2 并沒有帶著太強的商業化目的。

小米集團手機部副總裁、機器人實驗部總經理許多的看法,似乎表明小米有更長遠的考量。在提到小米機器人實驗室設立的初衷時,他提到," 深入地推動仿人機器人在未來制造場景的落地,深入推動整個產業發展,提升中國整個供給側的智能制造水平,這是機器人實驗室的定位。"

今年內部曾做了一次全公司調研,結果顯示,公司內部有 3000 人從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工作。事實上,人工智能將 " 二次激活 " 小米的智能硬件帝國。

曾學忠曾提到手機的三個時代分別是固話時代的 " 滿足你 ",數字機時代的 " 吸引你 ",到如今智能機時代的 " 理解你 "。小米在通往 " 理解你 " 的階段中,勢必需要借助 AI 技術對手機、AIoT、機器人、汽車等產品進行深度改造。

小愛同學是串聯產品、提升體驗的紐帶,小米大模型上線后,通過小愛同學超過 1.1 億的月活用戶,與支持控制 5900 多款智能設備,迅速建立起新的軟硬件生態。

小米影像技術同樣受益于技術積累。小米相機團隊做的夜梟算法,讓小米能在弱光環境下,依然能夠還原出真實的影像,這套算法在業內被譽為 " 影像算法奧林匹克 " 的 CVPR-NTIRE 夜景渲染賽道中獲得兩項冠軍。

小米的AI""

波蘭尼曾將人的意識分為兩種,一些明顯自知的部分稱為 " 集中意識 ",而另一些無法明狀,需要結合場景,潛移默化而得到的部分稱為 " 支援意識 "。

這套理論解決了研究風格中,刺猬式與狐貍式的優劣之論,因為支援意識的存在,一些表面上看起來并沒有產生實際價值的碎片知識,或許會在某個時間節點實現創新。

如果 2016 年沒有成立機器人實驗室,如今小米不可能有 CyberDog 的迭代。如果沒有多年供應鏈和手機制造的經驗,CyberDog 永遠只能停留在實驗室里。而眼下,依托技術 + 供應鏈支撐的 CyberDog 又在為自動駕駛,乃至具身智能完成了技術儲備。

今年雷軍第四次演講,宣布將小米科技戰略升級為(軟件 × 硬件),AI 將決定整個小米的未來。而這種戰略上的轉變,可以視為小米將在技術上,尋求 " 支援意識 " 突破。

雷軍演講中引用了一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 5G 標準必要專利聲明有效全球專利族企業排名,小米全球專利族占比 4.1%,首次進入全球前十,證明技術上的積累已經讓年輕的小米有了自己的技術壁壘。

" 當時代變了,用戶變了,面對新的局面,我們絕對不能因循守舊,只有下決心改變自己,改變認知,才有贏的機會。在這場高端戰役中,哪怕任何一點微小的成功,都非常不容易,背后都是認知的改變和突破。"

正是因為認知突破,使得戰略技術規劃與布局,而找到了落地路徑,這或許才是小米技術能力質變三年才出現了飛躍式突破的核心原因。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