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騰訊游戲增速放緩,監管下的金融業務如何續挑大梁?

2023-08-22 21:10:06來源:ZAKER財經  

日前,騰訊公布了 2023 年二季度財報,實現營收 1492.08 億元,同比增長 11%,凈利潤 375.48 億元,同比增長 33%。

在收獲了金融監管機構一張天價罰單后,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對營收的貢獻仍在持續走高,但在監管壓力釋放之后,如何持續推動金融業務的創新和轉型,這將是騰訊下一階段的新挑戰。


(資料圖)

01

金融科技成 " 營收一哥 "

騰訊二季報顯示,其游戲、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社交網絡、網絡廣告的收入分別為 445 億元(占比 29.8%)、486 億元(占比 32.6%)、297 億元(占比 19.9%)、250 億元(占比 16.8%)。

其中,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板塊營收同比增長 15%,首次突破 486.4 億元,且已連續九個季度在營收中的占比超過 30%。

▲圖源:財報截圖

騰訊從 2019 年開始在財報中披露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的收入情況,除了 2022 年因為疫情封控導致金融科技收入有所降速之外,其他年份都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并在 2021 年四季度首次超過游戲板塊,成為名副其實的騰訊 " 營收一哥 "。

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會否取代游戲業務,成為騰訊未來的新增長動力,我們可以單獨將 " 金融科技 " 業務拆開來看。

在騰訊內部曾流傳這么一種說法,之所以將兩個業務合并展示,是因為怕別人知道金融科技賺太多,又怕別人知道企業服務賺太少。雖然,這只是一句玩笑話,但也可以看出 " 金融科技 " 與 " 企業服務 " 兩大收入其實并不同源。

騰訊的金融科技始于財付通,財付通平臺在 2005 年上線,并于 2006 年成為騰訊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2011 年,財付通獲得央行頒發的首批《支付業務許可證》,同一年上市的微信開始與財付通緊密合作。隨后,微信支付在 2012 年上線,互聯網理財產品 " 理財通 " 則在 2014 年上線。

2018 年,財付通業務正式升級 " 騰訊金融科技 ",主要分為支付業務與金融科技業務兩大板塊。

支付業務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只要用戶使用微信錢包,不管是積累資金,還是交易、提現、還信用卡等,微信都能從中賺取收益,這就是騰訊金融科技收入的龐大基本盤。

其中,商業支付業務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德邦證券 2021 年分析,商業支付業務實際上占到了騰訊金融科技收入的 86%,按騰訊去年的收入規模測算,得益于其龐大的用戶規模和高毛利率,其商業支付收入高達 1523 億元。

騰訊 2023 年二季報顯示,微信的月活躍賬戶數已突破 13 億,騰訊也曾在 2019 年財報中透露,商業支付日均交易超過了 10 億筆。

微信以社交屬性為入口,通過提高微信錢包的使用頻次來培養用戶的支付習慣,如今已經打造出完整的消費閉環體驗,只要微信 " 社交之王 " 的地位不被撼動,其就相當于一臺永不休眠的印鈔機,憑著源源不斷的交易流水,為企業創造巨大的收入。

而且,商業支付業務不僅穩定,還有著更高的利潤率。公開數據顯示,微信商業支付的手續費率在 0.6%-1.0% 之間,德邦證券曾進行測算,假設微信支付的成本費率為 0.15%,按線下 0.38%、線上 0.6% 的標準費率測算,騰訊線下、線上支付的毛利率分別達到 61%、75%,比騰訊一季度 45% 的毛利率高出不少。

更重要的是,日均 10 億筆的交易涉及吃喝玩樂各個方面,騰訊在獲取手續費收益的同時,還能獲取平臺和用戶的交易數據,這就不僅是現金收入,還是龐大的數據價值。

02

如何提高增長彈性?

騰訊的支付業務就像是 " 印鈔機 ",能夠穩定地為企業帶來盈利,但印鈔機并不能毫無節制地 " 印鈔 ",同樣,微信支付也不能只是簡單地通過提高交易費率來實現增收。

對于日均 10 億單的交易規模來說,每單只要提高一分錢就能帶來千萬元級別的收入,但受影響的卻是數億的中小商家,在收益和口碑之間,騰訊需要謹慎地實現平衡。

前段時間,微信支付就因對大學校園內除交學費以外的支付場景收取 0.6% 的手續費而登上了熱搜,更多網友認為,微信支付在其他渠道上賺的手續費已經夠多了,卻還要對校園場景下手,多少有點不夠 " 擔當 "。

事實上,網友提出這樣的質疑并非沒有道理,同樣面向校園場景,支付寶還沒開始收取手續費,微信支付就著急先出手了。再往前看,微信支付是在 2016 年 3 月開始收取提現手續費,而支付寶則于同年 10 月才開始跟進。

企業固然需要盈利,但為什么打響 " 收費第一槍 " 的都是微信支付?一方面,這意味著騰訊依靠金融科技板塊盈利的壓力正在逐漸變大。

從二季報數據來看,曾被喻為騰訊 " 現金奶牛 " 的游戲業務表現黯然,在國內游戲市場回暖,整體市場規模同比增長了 12.4% 的基礎上,騰訊游戲收入仍出現環比下降,且本土市場游戲收入與去年持平。

而被馬化騰稱為 " 全場希望 " 的視頻號,雖然帶動廣告收入實現 34% 的增長,但從一季度的數據來看,阿里的廣告收入體量仍遠超其他大廠,至于視頻號接下來能否通過內容生態扛起增收重任,則恐怕還需要驗證。

游戲業務陷入 " 中年危機 ",視頻號業務仍在嘗試階段,反而是金融科技相關業務 " 越戰越勇 ",在這樣的背景下,騰訊的天平只能往金融業務傾斜了。

另一方面,從押注視頻號這一發展戰略來看,騰訊各項業務顯然也碰到了用戶增長瓶頸,正如馬化騰所言,短視頻侵蝕掉很多長視頻、游戲等產品的時間,騰訊發力內容生態,也是希望能夠奪回用戶。

在缺乏增量用戶的背景下,騰訊想要繼續提高金融科技的收入,便只能對支付場景做更精細化的管理,比如提高一些并不賺錢行業的費率,才能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騰訊選擇對校園場景下手,可能也有這部分原因。

但從這一事件最終所引發的爭議來看,騰訊需要考慮的不僅是盈利層面的問題,還有社會責任、用戶感受以及輿論導向。可見,支付業務的規模雖然大,但彈性卻不一定大。

因此,支付業務之外,騰訊瞄準了更多能夠貢獻更高毛利率的業務,包括備付金產生的利息收入、理財通平臺產生的基金代銷收入以及通過為微粒貸導流產生的收入分成。

備付金產生的利息收入,簡單來說就是 " 零錢 " 的利息收入。按照央行規定,支付機構計提的風險準備金不得低于其備付金銀行賬戶利息所得的 10%,即支付機構最多可以獲得 90%的利息收入。

基金代銷收入方面,騰訊全資子公司騰安基金在 2021 年獲得基金銷售牌照,開始以理財通平臺為基礎代銷基金產品,獲得手續費、尾隨傭金、銷售服務費三部分的收入。

在助貸收入上,作為微眾銀行的第一大股東,騰訊一直通過微信支付為微眾銀行旗下產品 " 微粒貸 " 導流,并收取分成收入。根據德邦證券推斷,2020 年騰訊的備付金收入、理財通基金代銷收入、微粒貸導流收入分別約為 21 億元、62 億元和 57 億,加起來的年收入約在百億元級別。但是跟商業支付收入高達千億的規模相比,兩者并不是一個量級,要承擔的風險卻并不小。

03

監管之下的新挑戰

今年 7 月,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因違反機構管理規定、違反商戶管理規定、違反清算管理規定、違反支付賬戶管理規定等 11 項違法行為類型,被沒收違法所得 5.66 億元,并罰款 24.27 億元。

但問題不僅在騰訊內部,騰訊所投資的微眾銀行也涉嫌暴力催收,在黑貓投訴上,關于微眾銀行的總投訴數量達 14873 條,用戶投訴內容涉及暴力催收、泄露隱私、私自扣款、擅查征信等方面。

助貸業務的負評持續增多,某種程度也體現了獲客難度在增大,互聯網紅利退潮不僅影響了互聯網平臺的業務發展,這一趨勢也會傳導到互聯網銀行中。

當優質貸款客戶逐漸被 " 掏空 ",流量就只能往次優質客戶傾斜,無形中增加了不良貸款的概率,微眾銀行依靠用戶規模來推動業績的時代將會過去,而這也是騰訊金融科技業務的一個縮影,在金融監管日趨嚴格的背景下,騰訊還有什么好選擇呢?

在二季報中,騰訊表示已完成對財付通的自查和相應整改工作,并提升了支付業務的合規經營能力。騰訊總裁劉熾平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要 " 擁抱監管 ",并表示金融的核心問題就是穩定和穩健。

整改工作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恐怕還需接受時間的考驗,反而是騰訊表示將在支持性監管框架下推進業務發展與創新,這一點更讓人期待。

騰訊在 Q2 電話會中透露,將通過人工智能與云基礎設施的建設,未來會否通過大模型來提高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的效率,從內部出發實現降本增效,這可能也是其中一個方向——既然難以改變流量天花板的趨勢,便只能改變獲取流量的成本了。

除此以外,近期積極布局視頻號直播的騰訊,又會否如京東一樣,在直播間開展助貸、基金代銷業務呢?雖然微信的社交基本盤非常強大,但短視頻作為一個新變數,也有可能會影響當下的社交格局。

正如劉熾平所言,科技創新是一個長期的機會,金融也從不追求誰跑得快,而是誰活得久。微信支付雖然被稱為 " 含著金鑰匙出生 " 的孩子,但時代的發展 " 不進則退 ",如何在監管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拿出創新戰略,才是騰訊未來布局金融業務的關鍵。

聯系我們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