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穩增長保就業 消費券大數據里藏著“促消費密碼”

2022-08-22 08:17:36來源:江蘇經濟報  

疫情之下,為了拉動內需,各地紛紛發放消費券,涵蓋商超、餐飲、文娛乃至汽車、家電等領域,消費者“衣食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所需,基本上都被消費券“關照”到了,在提振消費上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消費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而發放消費券又有很強的“乘數效應”——相關研究顯示,每投放1元消費券,大約可產生2元到3元的直接消費。民眾消費意愿增強,企業、商家就會有更多收入,市場主體活力增加,又為穩增長、保就業打下了基礎。

不過,作為一種短期刺激工具,消費券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大多數消費券都是以地方財政來兜底的,這種大規模的讓利舉措未必能夠長久,也不易形成依賴效應。當消費券力度減弱,甚至發完了,公眾的消費意愿能不能保持?

比如,像去餐廳吃飯,屬于一種相對高頻的消費,需求本身較為強烈,但像大型家電、汽車等耐用新型消費品,是典型的低頻消費。消費券所拉動的增長,往往是將消費者未來的需求提前透支了。買完一輛車、一臺冰箱,今后幾年甚至十幾年內未必還會再次購買。

因此,對耐用型消費品,除了靠消費券來讓利外,還得加大對增量市場的挖掘。特別是在一些消費下沉市場,民眾有消費的意愿,但意愿不夠充足。對此,可以通過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相關補貼政策,來挖掘一些潛在的消費需求,同時做好配套服務,提升消費體驗。

而要讓消費券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發完消費券遠遠不是終點。消費券的使用、核銷情況,它沉淀的一些數據,比如消費種類、價格偏好、不同類型消費券的核銷率等,是相當有價值的一筆資產。

比如,梳理消費者最愛去哪些餐館、哪種消費券的乘數效應最大等數據,有助于政府掌握不同行業的真實情況。這樣一來,各地政府一方面可以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商家提供指導,幫助它們提升消費品的供應質量;另一方面,可以為今后出臺一些促消費、企業商家紓困政策提供依據,也能提升今后再次發放消費券的精準度。

再比如,要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在市場準入、經營方面降低門檻,提升服務效率,讓企業免除后顧之憂。企業生存條件優化,經營狀況改善,才能釋放更多就業崗位,確保員工收入,員工也才有更多動力去消費。

刺激消費、拉動內需,讓消費券拉動的消費意愿延續下去,是一個系統工程。但有一點可以明確,要促進消費,增強經濟活力,就得給企業、商家充分減壓,給民眾持續讓利,唯有如此,消費意愿和煙火氣才會逐漸回歸。(熊 志)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