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一半面積憑空“蒸發” 公攤面積不能成為“解不開的難題”

2022-08-19 10:07:40來源:新華日報   

最近,“公攤面積”成為輿論熱議話題。有個典型的案例,山東青島有位市民購買了建筑面積110平方米的房子,到手后發現套內面積只有60多平方米;購房時銷售人員口頭承諾公攤面積只有31%,收房時卻變成了46%,有將近一半的面積憑空“蒸發”了。

這位市民的遭遇雖說有點極端,但被“公攤面積”弄得暈頭轉向、欲哭無淚的大有人在。買房子的時候,購房者腦子里想象的都是個大房子,交的也是買大房子的錢,可是等到收房子的時候,面積卻縮水了。公攤面積少說也要占到總面積的20%,多則占到30%甚至更多。

由于公攤面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哪個該算,哪個不該算,買房的人根本弄不清楚,全由開發商說了算。電梯公用、樓梯公用,這些也就罷了,可連內外墻體、空置層、消防設施等也要公攤,就讓人難以接受。那些只停留在數字上的“面積”簡直就是一筆糊涂賬,或者說“霸王條款”,購房者認也得認,不認也得認。

買房人之所以覺得自己花了冤枉錢,是因為為莫名其妙的面積買了單,等于你買支鉛筆只拿了個鉛芯,買棵青菜只拿到個菜心,買件皮襖只拿到了馬甲。從操作層面上說,要想改變這種情況也不難,開發商只要把所有成本核算一下,除以使用面積,得出來個實價,童叟無欺,這豈不是買得放心,賣得也踏實?其實,國內有的城市就是以使用面積計價,陽光透明,老百姓都舉雙手歡迎。

要想取消不合理的公攤,讓開發商以實測面積銷售房子,有關部門必須痛下決心,正本清源,還市場一個公平公正。即便不能立即取消公攤面積,也要嚴格約束計入公攤面積的范圍,防止開發商渾水摸魚,侵害購房者的利益。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