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滬深股市風聲鶴唳 公募基金須處理好三方面關系

2022-09-01 09:23:20來源:城市金融報  

今年上半年滬深股市風聲鶴唳。上證指數、深成指、創業板指數等三大指數均創出2021年以來的新低。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也出現巨虧。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僅有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商品基金等基金產品實現盈利,混合基金、股票基金、FOF(基金中的基金)、海外投資基金等均為負收益。若把全市場15180只基金利潤匯總,則基金實際虧損6350.4億元。

具體來看,6637只混合基金虧損5266億元,2770只股票基金虧損2561億元,291只海外投資基金虧損234億元,374只FOF虧損64億元,其他基金虧損0.6億元。盈利基金方面,4315只債券基金盈利687億元,708只貨幣基金盈利1069億元,51只商品基金盈利19億元。整體而言,股票方向的基金出現虧損,而固收類產品實現盈利。

從基金公司盈利前20強的情況看,建信基金公司以50.29億元排名首位,排名前9的盈利都超過10億元,而排名20位的德邦基金盈利只有3.98億元。相對而言,頭部基金上半年虧損的居多。2022年上半年最賺錢基金,排名前19位的都是貨幣型基金,華泰柏瑞紅利ETF“碩果僅存”,位居第20名。

客觀上,像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等固定收益類產品,基本上每年都能獲取正收益,而像混合基金、股票基金等以股票投資為主的基金,其盈虧狀況與市場行情關聯度較高。而且,此類基金也往往靠“天”吃飯。今年上半年的巨虧自不必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時,公募基金曾將此前10年的盈利全部虧光,也足見市場行情對于公募基金盈利狀況的影響有多大。

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出現行業性巨虧,凸顯出基金公司并沒有擺脫靠“天”吃飯這一桎梏。基于此,個人以為,對于公募基金而言,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至關重要。

首先是基金規模與基金業績之間的關系。基金規模過大,明顯不利于基金經理的操作,其業績也難以有保障。一般情形下,基金規模上去了,但業績卻下滑了。如何在基金規模與業績之間保持一種動態平衡,是基金行業必須直面的問題。

其次是處理好基金盈虧狀況與提取管理費之間的關系。旱澇保收曾經是基金行業的標簽,目標則直指管理費。此前,基金產品無論盈虧與否,提取1.5‰的管理費雷打不動。即便基金產品虧損,基金公司依舊盈利,這對于基金持有人來講是非常不公平的。近些年來,雖然也有基金產品盈虧狀況與管理費掛鉤,但既沒有形成規模,也不具有共性,基金管理費仍然是市場質疑與詬病的焦點。

此外,還需要處理好基金公司利益與持有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平衡好自身利益與持有人的利益,才有可能實現“雙贏”。(曹中銘)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