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 > 正文

卡車定損遭扯皮,保險公司為何“談貨色變”?

2021-09-16 15:58:43來源: 中國汽車報  

日前,一則關于貨車發生事故后,保險公司不定損,貨車車主理賠難的新聞,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近日多地還出現了營運貨車被商業保險公司拒保的現象,這也讓貨車投保問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保險公司為何“談貨色變”?

作為我國的法定保險,交強險是國家規定車輛必須投保的險種,它能最大程度為交通事故受害者提供基本保障,促進道路交通安全。對于廣大營運貨車車主來說,交強險、商業險等險種猶如“防護傘”,幫助其進行風險管理和成本保障。但現實情況中,營運貨車投保難已成為當前車險市場的突出問題。

長期以來,營運貨車一直被保險公司邊緣化,在車險綜改后,貨車投保難的問題日益加劇,尤其是自卸車、攪拌車等出險率比較高的車型,可謂是一“險”難求。

據多位卡車司機反映,交強險投保的難度較小,即便無法成功投保,車主還可以向銀保監局投訴解決。相較之下,商業險投保問題則十分突出。保險公司雖不會直接拒保,但會以各種理由故意刁難,比如無法確認提交保單,系統升級無法購買,公司相關業務額度有限,或者要求將車輛開至保險公司樓下才能辦理業務等。另外,坐地起價等限制承保的措施,也讓很多車主不得不知難而退。

“如今,貨車上保險要經歷拒保、限額、加費、預約排隊等多種磨難。”河南洛陽卡車司機王師傅告訴記者,這一系列問題讓不少車輛陷入脫保、停運的困境,給卡車司機帶來不小的經濟損失。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商用車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鐘渭平指出,現在全國范圍內能為商用車提供承保業務的保險公司不足6家,提供區域性承保業務的只有4~5家,該行業存在競爭不充分、保費價格持續攀升的現象。在貨車保險變為賣方市場的情況下,多數貨車的運營保障嚴重不足,而部分未能上保險的貨車只能冒著風險“裸奔”上路,導致公共交通運輸安全隱患持續增加。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商用車保有量已突破4000萬輛,而作為整個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貨車保費市場的規模也達到了6000億元以上。如此誘人的藍海市場,為何卻成為了保險公司眼中的“燙手山芋”?

對此,車險行業資深專家指出,一是營運貨車通常處于多拉快跑的狀態,車輛損耗大,造成各類承保責任的出險頻率高;二是營運貨車特別是危險品運輸車和工程攪拌車、渣土車容易出現交通事故,對公共交通參與者帶來的人身財產損失較大;三是卡車司機普遍存在操作不當、疲勞駕駛等危險駕駛行為,且職業培訓開展難度大,導致事故率高;四是貨車配件價格和修理費用偏高,騙保事件頻發。此外,受車險綜改影響,大部分保險公司將利潤考核放在了首位。由于營運車輛賠付率高、賠款金額大,保險價格難以覆蓋成本,所以貨車保險被視為會導致公司虧損的“垃圾業務”。

“其實根本原因在于車型基礎定價、系數調整沒有細分。”鐘渭平表示,不同于乘用車,商用車的應用場景極其復雜,即便是同一種車型,其應用場景也多達幾十種,但針對性的保險產品卻是少之又少,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根據相關條例規定,保險公司拒絕或拖延承保是不合法的,出險虧損不應成為保險公司拒保的借口。卡車司機應該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

車輛統籌風險凸顯 監管部門出手整治

據了解,由于營運車輛長期存在投保難、投保貴的問題,促使一些貨車車主將目光轉向各類統籌互助服務。

統籌互助服務起初是由大型運輸集團為加強公司內部車輛互保互助而設立的,并不對外經營,直到2012年得到國務院政策的支持,加之相較于正規的商業保險,其擁有價格低、條款更為靈活的優勢,使得車輛安全統籌互助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但不容忽視的是,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機制以及有效的風險分散機制,車輛安全統籌互助業務暴露出不少問題。比如車主購買該服務后,在出現事故時難以獲得賠償;統籌互助機構攜款“跑路”等,因此有關車輛安全統籌互助服務的投訴屢見不鮮。

如今,貨車統籌互助亂象已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相關監管部門和保險行業協會先后展開了密集調研,制定了相關工作預案。不過,在保險業內人士看來,想要解決上述風險,還需徹底解決商業保險公司花式拖延、委婉拒絕車主投保訴求的問題。

強化精細管理 多方聯手建立分攤機制

營運貨車投保難的背后,是保險公司對這一業務盈利性的考慮。從商業利益角度出發,保險公司拒保貨車商業險符合商業邏輯,但營運車輛的運輸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不僅關系到人身安全,還關系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解決好車主投保訴求與保險公司盈利之間的矛盾至關重要。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貨車保險市場處于粗放式管理階段,對于賠付率高的營運車險業務,保險公司只能通過提價的方式,達到規避虧損風險的目的。但隨著車險綜改的推進,保險公司應該加強精細化管理,考慮如何實現風險與定價之間的平衡。其中,在風險管控層面,一方面,保險公司可建立風險識別數據平臺,實現對車輛風險和質量情況的準確識別。另一方面,利用風險管控工具,動態監控車輛使用狀態,實現風險的提前預警。在風險定價層面,保險公司可以利用傳統精算以及大數據,從“人、車、環境、管理”等方面細化車輛風險的定價系統,比如根據不同車輛、不同應用場景、不同風險進行精準定價,甚至是實現“一車一價”。

“營運車輛保險是一項系統性的業務,環節多、流程復雜,僅憑保險公司一方無法解決全部問題,還需聯合整車廠以及保代、維修、租賃、配件等企業協同推進,更需要行業協會的統籌協調。除此之外,通過全國商用車行業大數據平臺的強力支持,以及專業商用車保險人員的綜合培養,提升我國商用車保險的承保能力。”鐘渭平指出,參考國際經驗,政府與監管部門應聯手設立分攤機制,與保險公司共擔風險,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業保險公司的積極性,但長期來看,貨車保險市場想要持續健康發展,還需營運貨車產業鏈上的各方共同出力,構建良好的行業生態。(李亞楠)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