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 > 正文

空車稱重已執行“黃牛”卻說可包過 整治“大噸小標”需全行業共同努力

2021-09-16 09:52:28來源:中國汽車報  

“9月1日,空車稱重技術檢驗正式實施后,大部分藍牌輕卡將面臨滅頂之災。”近來,在各大卡車論壇和卡友群中,經常會看到上述言論。

藍牌輕卡是否真的會被車檢“卡死”?為了調查事實真相,《中國汽車報》記者來到北京幾家機動車檢測場,進行實地走訪。

空車稱重已執行“黃牛”卻說可包過

9月7日9時30分,記者來到位于北京西南六環外的良鄉機動車檢測場,發現在檢測場外部道路上,貨車已排起了長隊,檢測場內也已車滿為患,但待檢的藍牌輕卡卻只有區區幾輛。

走進檢測場的服務大廳,記者看到咨詢臺前已張貼了“溫馨提示”:9月1日開始實施空車質量項目檢驗,建議在本月內完成不合格項目整改。

“現在驗車的確非常嚴格,一旦車輛自重不符合規定,將無法通過年審,新車更是不予上牌。”該檢測場工作人員介紹說,“就這幾天的驗車情況來看,藍牌輕卡確實少了很多。主要是因為用戶聽聞新國標將要實施,為了避免車輛不能過檢,所以在9月1日之前就將藍牌輕卡送來審驗。”

“從7月中旬開始,到檢測場審驗的藍牌輕卡絡繹不絕,大概一天就有七八十輛。”另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貨車空車稱重政策的實施,對于一直深陷“大噸小標”亂象的藍牌輕卡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業內人士甚至認為,這將成為壓倒藍牌輕卡用戶的最后一根稻草。不過,記者在走訪北京另一家機動車檢測場時發現,藍牌輕卡年審仍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并沒有出現“卡死”的情況。

“現階段來檢測場進行車輛稱重不用過于擔心。”檢測場工作人員表示,藍牌輕卡后期改裝的部件,如法規允許的液壓尾板、導流罩、工具箱等配置,不會被額外計算重量。即便車輛沒有通過檢測,只要是輕微超重,線下整改即可復檢。

“就算藍牌輕卡嚴重超標也不必太過驚慌,‘黃牛’可以幫忙疏通關系,只要錢給到位,就能找到過審的辦法。”一位等待驗車的卡車司機直言。

記者在檢測場附近采訪時,的確看到了“黃牛”的身影,他們“不厭其煩”地走到每輛待檢車輛旁邊,與車主攀談,推銷自己的“過檢秘籍”。

“需要驗車嗎?省事、效率高,不合規的車型也包過。”在離檢測場幾百米的地方,記者與一名“黃牛”搭上了話,他表示,無論是新車上牌檢測還是日常年檢,他們都有辦法讓車輛順利通過審驗。一般情況下,藍牌輕卡收取五六百元、重型貨車則需要1000元。

“現在是空車稱重的過渡期,檢測場從設備操作到人員操作都處于磨合階段,所以藍牌輕卡自重超標問題無須擔憂。前些天,我們幫好幾輛藍牌輕卡順利過檢。”另一位“黃牛”向記者承諾,就算是不合規的藍牌輕卡,他們也有辦法拿到“通行證”。

“貨車空車稱重政策的實施,又給了‘黃牛’可乘之機。車輛年審流程本就比較復雜,如今又增加了新的檢測項目,就算是合規車輛也沒有‘必過’的底氣。卡車司機為了不浪費時間,只能去找‘黃牛’代檢,這無形又多了一項支出。”檢測場外,一位卡車司機郁悶地說。

經銷商承諾提供“一條龍服務”

對于貨車實施空車稱重,經銷商又有怎樣的應對之策?為此,記者又來到卡車經銷商處尋求答案。

“在國家整頓貨車‘大噸小標’以來,多數生產企業的輕卡車型都是按照標準要求合規生產的,所以并不擔心空車稱重。就算某些車輛超出了合規范疇,我們也能找到一些門路和方法,給這些車輛上牌。”某品牌輕卡銷售經理劉強告訴記者,他們可以為卡車司機提供新車上牌、入戶“一條龍服務”,確保用戶上牌無憂、年審無憂。

雖然能夠找到解決辦法,但空車稱重技術檢驗的實施,加之藍牌輕卡新規即將落地,導致市場終端需求進一步收窄。

“現在用戶的購車意愿的確不太強烈。就我們店的情況來看,在廠家給予一定補貼的情況下,依然沒有意向訂單。”劉強表示,隨著“大噸小標”治理趨嚴,藍牌輕卡已成為重點整治對象,不少卡車司機擔心購買這類車型后,無法正常運營。而新規的出現,更是加劇了用戶的觀望情緒。

“輕卡經銷商的日子都不好過,我們已經有一個多月沒開張了。”北京泰捷汽貿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張明表示,一邊是空車稱重政策的實施,一邊是即將出臺的藍牌輕卡新規,現在很多用戶都處于觀望狀態,導致市場一直處于低迷期,或許輕卡行業又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整治“大噸小標”需全行業共同努力

“空車稱重是國家治理貨車‘大噸小標’的關鍵一環,有利于輕卡市場向合規化邁進。但‘黃牛’的出現,極大擾亂了市場秩序。”在北京輕卡經銷商高金華看來,“黃牛”遍布車檢環節的現狀必須加以重視,就要像治超一樣從源頭抓起,這樣才能保障流程的公平、公正。

物流從業者王金伍也認為,雖然貨車檢驗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但政府相關部門還是不能忽視對社會檢測機構的監管,不能讓“黃牛”游走在市場的邊緣。

“整治‘大噸小標’亂象,需要整車生產企業、經銷商、執法部門、監管部門以及用戶聯起手來,確保車輛從生產制造、登記注冊到上路運營的各個環節都能滿足國家法規和標準,共同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王金伍最后說道。

(姚會法)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