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 > 正文

冬奧吹“氫能風” 智能化成北京汽車產業“新招牌”

2022-01-17 15:25:24來源: 中國汽車報網   

“2022年北京要推動小米汽車開工、理想汽車建設。”北京市市長陳吉寧在1月6日舉行的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如此表示。明確被寫入2022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可見北京對這兩家造車新勢力的重視程度之高。

小米、理想的落戶,能夠與北汽等車企形成“新勢力+傳統車企”的格局,共同推進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此外,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多點布局、大步邁入氫能產業賽道……北京汽車產業在轉型上有了很多新突破。

捆綁“網紅”新勢力造車新勢力與地方政府進行深度綁定的現象已然稀松平常,合肥牽手蔚來、廣州綁定小鵬、上海引入特斯拉,都是新勢力與地方政府合作的典型案例。然而,作為一早便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地區之一,北京此前卻缺少與新勢力的捆綁關系,北汽等扎根北京的傳統車企又處于電動化、智能化轉型階段,難免慢人一步。

“通過引進有較強競爭力的整車廠,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也會逐漸被吸引到北京,推動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完善。”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邵元駿如此認為。

身為跨界造車的“網紅”之一,小米甫一官宣造車,其落戶問題就讓各路網友操碎了心。去年11月,這一謎題終于公布答案,成功拿下小米的北京亦莊也博得眾多關注。根據雙方簽署的協議,小米汽車項目將建設總部基地和銷售總部、研發總部,分兩期建設年產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預計2024年首車下線并實現量產。

圍繞著北京奔馳、北汽新能源,北京經濟開發區已集合了采埃孚、博世、海納川等數十家上下游企業,為小米造車奠定了基礎。“小米如今投資了激光雷達、自動駕駛、動力電池等方面的零部件企業,能夠形成一定的汽車產業資源,這也是為什么小米一輛車還沒賣,北京就要把它引進來的原因。”邵元駿向記者介紹到,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仍屬于增量市場,留給新入局者的市場空間還很大,小米在產業鏈上的布局以及自身所擁有的智能化基礎和粉絲效應,能夠給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帶來較大轟動性效應。

相比小米,理想的落戶速度快上很多。去年10月,理想汽車北京綠色智能工廠便已在北京市順義區正式開工。記者此前在走訪時發現,新工廠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大規模拆卸工作,可見理想建廠之急迫。去年10月中旬的理想北京工廠,大門、指示牌以及大樓上的“北京現代”標識還未被更換、穿著印有“北京現代”標志工服的工作人員尚未完全撤出,數座廠房內部便已開始施工,不時有工人騎著電動三輪車從廠房內部運送工業垃圾到旁邊空地上。此外,理想汽車官網上也早早開始了“質檢主管”、“安全員”等職位的招聘。

據了解,理想北京工廠投資超60億元,在原北京現代第一工廠現有廠區的基礎上改建而來,計劃于2023年正式建成投產,2024年工業產值可達300億元。此外,理想汽車還將新建產業創新中心與超級充電站,面向公眾展示理想汽車最新車型與產品技術,并為用戶提供超快充服務。

目前,北京的順義區已聚集了200余家汽車相關企業,包含了北京奔馳新能源、北京現代、北汽越野等整車企業,寶馬研發中心等研發設計企業,以及海納川等知名核心零部件企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布局完善。理想汽車的加入,勢必帶動相關供應鏈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作為“老北京”,北汽在電動化道路上也在加速前進。2021年上海車展上,北汽與華為攜手打造的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正式亮相。作為首款搭載了華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與鴻蒙OS智能座艙的量產車,可謂是賺足了眾人眼球。目前,極狐已推出阿爾法S和阿爾法T兩款車型。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極狐汽車共累計交付4993臺,四季度實現交付量環比增長41%。截至2021年底,極狐汽車已累計完成授權的建設網點超過120家。尤其是在高端純電市場銷量占比80%以上的15個重點城市,已實現100%覆蓋。根據規劃,極狐將于2023年共推出5款新車,覆蓋純電轎車、SUV以及GT跑車品類,全面進攻新能源高端市場。

“北京在新能源汽車上擁有較強的市場優勢。盡管成本相對較高,但政府出于發展制造業的需求,會通過補貼等方式減輕企業的成本壓力。”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講到。近年來,北京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正以每年平均7萬輛左右的增量迅速攀升。《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2025年北京新能源汽車累計保有量力爭達到200萬輛,汽車電動化率提升至30%。在政策、市場和“新老”車企的多重推動下,北京新能源汽車正在加大產業布局,用產業帶到生態發展。

智能化成為北京“新招牌”

“目前新能源汽車已進入市場化競爭階段,技術相對定型,大家都在拼成本,北京在新能源領域的優勢并不算大。不過,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上,北京可以說是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在邵元駿看來,在北京汽車產業轉型過程中,智能化必將成為北京的新標簽。邵元駿指出,北京的用電成本、用工成本包括土地成本都很高,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高端制造業轉型才是北京汽車產業的歸屬。正因如此,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成為轉型的重點方向。目前,北京匯聚了100多所高校,依托于高校資源進行技術孵化成為北京車聯網發展的一大特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均將智能汽車、智慧交通作為重點研究方向。此外,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等各類科研院所也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政策研究、技術研發、道路測試等方面貢獻頗多。

除卻雄厚的人才儲備,北京在智能網聯示范區布局上也下足了功夫。據了解,北京現已規劃建設中關村自動駕駛創新示范區、首鋼園自動駕駛服務示范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順義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生態示范區等多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聚區,遍布海淀區、經開區、順義區等多地,囊括了百度、中科寒武紀、地平線、四維圖新、圖森智途等多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企業,為北京車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此外,北京在自動駕駛道路測試上同樣快人一步。截至去年11月底,北京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安全里程已超365.2萬公里,居全國前列。邵元駿表示:“北京的自動駕駛測試覆蓋了城市交通的多種場景,能夠滿足企業的各類研發需求,這一點北京做得很好。”以順義區為例,順義全區已開放77條共408公里的社會道路作為公開測試道路,覆蓋了各類公路等級,以及城區、社區、園區、景區、鄉村等各類豐富場景。預計到2025年,順義區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預計實現年產值2000億元。此外,北京還在經開區60平方公里范圍內開放了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加速自動駕駛商業化探索,讓智能網聯真正能成為北京汽車產業的“新招牌”。

搶占氫能汽車風口

盡管電動化、智能化風頭正盛,北京也沒落下氫燃料電池汽車這片“藍海”。從2008年奧運會,到2022年冬奧會,借助于兩大盛會,北京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也在政策引領下逐漸成型。

2021年8月,北京市財政局對外公布,由北京市牽頭申報的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已獲批為首批示范城市群。同期發布的《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指出,要以昌平“能源谷”建設為核心,在北部區域打造氫能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示范區,并依托大興、房山、經開區,在京南打造氫能高端裝備制造與應用示范區,構建氫能全產業鏈生態系統。預計到2023年,北京將建成37座加氫站,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30000輛;到2025年前,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突破1萬輛。

依托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北京計劃于2023年實現氫能技術創新從“從1到10”的跨越,培育5~8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產業鏈龍頭企業,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減少碳排放100萬噸。基于“宜電則電,宜氫則氫”的推廣原則,北京將聚焦冬奧客運、大宗物資運輸、渣土運輸、港區作業、物流配送、市政環衛等10類以中遠途、中重型為主的應用場景,完成5300輛自主化燃料電池汽車的示范應用。

作為冬奧會氫燃料電池客車供應商之一的北汽福田,在氫能汽車上已然發力多時。早在2006年,福田便與清華大學、億華通聯合承接了氫燃料電池客車研發項目;2016年,福田歐輝氫燃料電池客車獲得100輛全球范圍最大規模商業化燃料電池客車訂單。據悉,北汽福田面向不同應用場景,規劃布局氫燃料商用車全系列車型,涵蓋了城市客車、城郊客車、輕卡、中卡、重卡等不同產品。2008年,福田歐輝第一代氫燃料電池客車現身北京奧運會;2022年,福田氫能汽車將繼續服務于北京冬奧會。在即將到來的冬奧會上,福田將為延慶賽區提供212臺氫燃料客車。現已交付近500輛氫燃料客車,為冬奧會北京延慶賽區及張家口賽區提供服務。

無論是對電動汽車的投入,還是對智能網聯產業的聚焦,抑或是對氫能領域的關注,可以看到,北京正在依托雄厚的汽車產業基礎,大跨步向新賽道邁進。不過,邵元駿指出,成本問題可能會極大限制北京汽車產業的轉型步伐,這就需要政府層面加大力度,幫助企業順利在北京落地建廠。此外,崔東樹指出,產業鏈建設是第一要義,否則很難對北京的人才聚集、經濟發展、生態建設起到很好地效果。正如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節能減排中心副主任王聘璽此前所言,新能源汽車發展應從單一依靠政府、車企、運營企業單鏈支撐,轉變成融入電力、能源等全社會、多產業協同生態發展模式。(張奕雯)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