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 > 正文

減征購置稅,下半年車市能多火?

2022-06-08 09:28:04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600億元的政策很快就落地了,足以證明當下穩經濟的急迫性有多高。5月31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通知,在今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內購買單車價格(不含增值稅)不超過30萬元的2.0L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

同樣是減征購置稅,這一次的政策給人3個異樣的感覺。第一,不再是熟悉的1.6L及以下排量;第二,增加了車價限制;第三,時間只有短短半年,而不是以前的1年或更長。2009年,購置稅減半征收,差19天為期一年;2010年,減按7.5%征收,時長也是一年;2015年,支持力度回歸減半,且時長增至15個月。

這次將減征的排量擴大到2.0L,顯然是為了把普通家庭購買的絕大多數車型都框進來,或者說為了把車市中占比最大的排量段圈進來,從而讓政策真正發揮出威力。與5年前相比,中國乘用車市場的產品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國人買的車“塊頭”越來越大,排量也隨之往上走,這說明消費在持續升級。這個時候如果還是照搬前三次的“老黃歷”,不結合現狀,政策效果會弱很多。

從排量來看,根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下文簡稱“乘聯會”)披露的數據,2016年以來,1.5L和2.0L是新車排量最集中的,其中2.0L是燃油乘用車的第二個黃金排量。所以,這次的政策擴展了惠及的排量,把2.0L囊括進來。2.0L排量基本上都是B級及以上車型。2016年,B級燃油乘用車的銷量在各級別燃油乘用車中占比13%;2021年占比增加到24%;2022年4月進一步增至26%。

排量覆蓋面擴大了,政策執行時間卻縮短了。即便如此,乘聯會預計,購置稅減半政策能給2022年的乘用車市場帶來200萬輛的增量。5月中旬,乘聯會預計乘用車全年銷量約為1900萬輛;6月1日的預測已上升到2100萬輛左右,并且把乘用車銷量年度同比增速預估值由-6%提升至4%。

不過,只要看看6月1日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車企救市政策,或許會覺得4%的預估值未免有點審慎了。這一天,約有近30家乘用車企業推出了鼓勵消費的政策,力度之大,前所罕有。有的直接以補貼的名義降低了車價;有的用替消費者分擔一半或過半購置稅的名義曲線補貼,參加下鄉活動的車型還會追加數千元補貼;有的送全額交強險,置換或增購送補貼;有的推出了零首付、零月供、零利息、延期30天還款等汽車金融服務措施,恨不得只要消費者買車啥都好說。

對于消費者而言,國家補、地方補、車企補,三重福利摞在一起實在是厚,著實誘人。在7個月的政策執行期內,尤其是在國慶節黃金周和第四季度臨近年底全力沖刺的階段,不排除地方和車企的補貼政策還會加碼的可能性。在這樣的強刺激之下,車市如不能由冬轉夏,實在是沒有道理,4%的增速不僅有望達到,超過4%也是大概率的事情。這樣的話,汽車就能為消費這根GDP第一支柱的穩固、對今年全國GDP增速達到5.5%左右做出應有的貢獻。

但是,4%也有可能達不到,當然倒不可能負增長。首先,在超低剛需房貸利率的激勵下,特別是二套房在一些地方被松綁的情況下,樓市會分流車市的購買力;其次,全國層面生產、生活和交通走向完全正常的狀態,城鄉居民收入預期好轉、汽車消費欲望恢復到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的正常狀態,需要一個過程;再次,許多基建工程的規劃和開工也得有個準備階段。筆者覺得,7月,全國的經濟運行和社會生活有望普遍轉入正常軌道,此后,國補、地補、企補三重補貼才會發揮出最大威力。今年夏季,對于車市和經濟形勢來說,就業率、城鄉居民消費欲望這兩個指標最具影響力。

在三重補貼的加持下,傳統乘用車市場無疑會火起來,開啟強力回補模式。那么,它會不會搶了持續井噴的新能源乘用車的風頭呢?筆者覺得不太可能。油價持續走高,國際形勢又讓人看不到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下降的希望,相較于燃油車,新能源乘用車的用車成本優勢越來越大。去年以來,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的魅力越來越大,就連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馬斯克近日都說中國在電動車領域正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所以,主動選擇新能源乘用車的人越來越多。面對燃油車三重福利,面對魅力四射的新能源汽車,面對高油價,越來越多的購車者心里很糾結,愈發覺得需要仔細深入地比較一番。

消費升級的速度在加快,品牌的“馬太效應”越來越強。所以,盡管一些弱勢品牌也慷慨地擺出了一大桌豐盛的福利大餐,但筆者相信很多消費者不一定會為其所動,因為消費者正越來越理性,明白貪小便宜吃大虧的道理。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