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 > 正文

汽車人的“太空夢”:“一箭九星”發射成功賦能汽車行業

2022-06-22 10:15:40  

如今,車企競爭已從陸地打到了外太空。

談起汽車人的“太空夢”,相信不少人會想到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的星鏈衛星。如今,隨著中國商業航天的提速前行,國內車企也加入到近地衛星軌道資源的爭奪之中。

6月2日,“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軌九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在業內人士看來,在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時代,太空探索技術對于汽車產業的影響正在與日俱增。未來,太空或將成為車企廝殺的新賽道。車企布局低軌衛星,不僅能夠賦能智慧物流、無人駕駛、高精測繪等領域,還將助力企業實現電動化、智能化轉型。

“一箭九星”發射成功賦能汽車行業

作為中國首家自主研發低軌衛星的汽車企業,吉利于2018年戰略投資航天科技公司——時空道宇,布局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2020年宣布進軍人造衛星領域;2021年,吉利設在臺州年產500顆衛星的工廠投產。

據悉,此次發布的“吉利未來出行星座”是時空道宇“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空間段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基于自主研發的低軌未來出行星座、自有地基PPP-RTK時空信息網絡兩大時空底座,預計將于2026年為全球用戶提供瞬時厘米級定位服務。此外,吉利還計劃在2025年底共發射72顆衛星,服務范圍覆蓋中國及整個亞太地區。

隨著低軌衛星首發成功,吉利成為全球第二家擁有聯合太空業務的汽車制造商,中國車企進入了“太空時代”。在業內人士看來,低軌衛星最重要的作用是實現厘米級高精度定位,真正做到無死角地面通信。

未來,衛星將成為汽車實現自動駕駛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車企發展自動駕駛以及智能出行的重要一環。“此次吉利衛星的上天,實則是為更好地‘落地’,為更高級別自動駕駛的普及和提升智能出行體驗創造條件,同時還將賦能和重塑整個汽車行業,帶動汽車生態系統和本土汽車品牌向上發展。”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物流行業專家孔震說道。

“汽車產業未來的路,在天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商用車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鐘渭平表示,自主車企成功發射低軌衛星,對未來出行應用場景變革將產生深遠影響,也為中國汽車行業特別是物流貨運行業實現高級別智能駕駛提供助力。

商用車自動駕駛或將迎來質的飛躍

隨著吉利首軌九星的發射成功,未來基于低軌出行星座的一系列商業應用場景服務也將陸續展開,通過遙感、導航、通信技術的融合應用,促進汽車產業的大規模融合,為自動駕駛、無人機和物流運輸等領域提供全方位服務,形成完整生態鏈。

當下,在汽車智能化的浪潮下,加速自動駕駛落地已成為行業愿景。其中,商用車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自動駕駛商業化應用的領域。《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也為客、貨運車輛制定了相應的發展目標。在貨運車輛方面,2023年前后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客運車輛在2025年前后實現限定場景有條件自動駕駛,包括快速公交、限定場景自動駕駛封閉區域接駁等。

商用車自動駕駛的實現正是需要高精度導航的加持。據介紹,吉利時空道宇提供的高精定位服務,可為智能商用車提供絕對定位數據,這些基于衛星定位的數據不受氣候、光源條件影響,是視覺激光感知系統的有效補充,融合智能駕駛感知系統可靠性更高,保障復雜環境下的行駛安全,提升道路運輸效率,為用戶提供更為精準高效的運力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未來在高精定位技術加持下,結合智能車聯網技術,還將提高商用車大數據平臺對運力的實時調度能力,進一步提高物流運輸效率。比如,在干線物流場景下,編隊行駛的商用車隊可在時空道宇厘米級高精定位服務及感知配合下,精確控制車輛行駛間距,提升道路運輸效率;在礦山、港口等封閉場景內,更高階的自動駕駛技術將實現貨物運輸的完全自動化,直接帶動物流運輸時效的提升。

“‘一箭九星’不僅為吉利汽車實現更高階自動駕駛奠定了基礎,還為未來行業實現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創造了必要條件。”鐘渭平認為,對于車企而言,布局低軌衛星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未來汽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停留在造車上,還有構建汽車生態鏈的比拼。因此,發射衛星看似跨圈,實則十分有必要。

“低軌衛星對于交通運輸領域來說意義重大,特別是在危化品運輸、冷鏈運輸、貨運信息平臺等細分場景,有著很大的發揮和拓展空間。如今,在推進智慧物流的時代背景下,衛星加持的物流運輸與商用車領域,勢必會有更大的想象空間。相信接下來,低軌衛星將為兩大行業帶來更為高效的應用體驗。”孔震說道。

要仰望星空 更要腳踏實地

無論是從應用場景的復雜程度和技術難度,還是從自動駕駛細分領域的商業化進程來看,商用車自動駕駛一定是更有前景的,但目前來看,該領域仍有不少難題待解。

“客觀地說,低軌衛星只是實現自動駕駛不斷進階的必要條件之一,而想要真正實現商業化落地,還需人、車、路的協同,更需要與城市交通系統、基礎設施加以聯動。”鐘渭平告訴記者。

可見,商用車自動駕駛想要加速落地,除“仰望星空”之外,更需腳踏實地地“練內功”。而核心技術正是商用車自動駕駛實現商業化應用的生命線。雖然業界普遍認為商用車自動駕駛的應用難度小于乘用車,但并不意味著它的技術難度比乘用車低。在蘇州摯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旭看來,由于商用車用戶對于購車成本較為敏感,且運營地域較為復雜,使得商用車領域實現自動駕駛更為困難。

“以干線物流場景為例,雖然該賽道聚集了眾多玩家,但目前干線物流領域的自動駕駛技術還無法達到上路標準。一方面,商用車載質量大、慣性大、制動距離長,需要更遠的感知距離和更全面的車身環境定位,才能保證行車安全。另一方面,商用車操作難度大,載荷情況不一,給自動駕駛算法模塊帶來更大挑戰。其次,商用車實際運輸場景極為復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動駕駛的泛化能力和可靠性。”智加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現階段,雖然商用車自動駕駛技術已取得明顯進步,但仍有一些痛點問題需盡快解決。另外,商用車想要具備可靠的自動駕駛能力,需要進行大量的道路測試,收集足夠多的數據以提升軟件和算法能力。但受制于種種因素,國內商用車企業多在港口、礦山等封閉環境進行自動駕駛卡車的測試,僅有少數企業開展了高速公路的編隊測試。而鑒于封閉環境和道路實景存在差異,在封閉環境測試的數據不能直接用于各種路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自動駕駛商用車的推廣應用。

在商用車自動駕駛發展的過程上,前裝量產也被認為是重要的門檻。嬴徹科技執行副總裁黃剛認為:“我國是全球汽車行業智能化變革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特別是在商用車自動駕駛領域,我們擁有技術率先應用落地、實現智能化創新發展突破的重大機遇。這個過程中,前裝量產是必須要跨越的門檻,以滿足自動駕駛產品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要求,從而實現規模化的市場投放。同時,通過量產項目也可以加速促進行業的開放合作、協同創新,拉動整個商用車產業鏈的技術升級和降本增效。”他說。

除此之外,在量產落地的過程當中,盈利與商業模式也成為繞不開的話題。“對于自動駕駛企業而言,前期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以及高額的銷售管理成本,但與此同時,自動駕駛產業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卻仍在摸索之中,且存在諸多未知的變量。這也是自動駕駛大規模商業化落地的壁壘,對于企業而言,更需要找到成本和安全之間的平衡點。”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邵元駿表示。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