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 > 正文

2024年要進入第一陣營?小米押寶自動駕駛

2022-08-29 10:39:22來源: 中國汽車報  

距離2021年3月小米官宣造車,已過去500多天了。就在最近,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分享了這項業務的最新進展。

“自動駕駛是智能汽車領域最核心、最受關注的功能之一,因此我們組建了超過500人的精英團隊,制定了全棧自研算法的技術戰略,并與小米內部多個團隊協同工作,專注于打磨自動駕駛技術,目標在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雷軍在其社交媒體個人賬號上如是說。

從業內最為關注的自動駕駛領域成果開展介紹,雷軍對小米造車的分享似乎很“到位”。但根據消息曝光后的互聯網風評來看,小米自動駕駛似乎并未激起太大的“浪花”。作為汽車行業的“新新勢力”,小米造車因此讓人更放心了嗎?

2024年要進入第一陣營

據介紹,小米在進軍汽車行業之初,就制定了全棧自研算法的技術布局戰略,覆蓋感知預測、高精定位、決策規劃等自動駕駛核心技術領域,自建全自研數據閉環系統,高效驅動核心算法及產品功能迭代。

在日前小米分享的汽車自動駕駛功能展示視頻中可以看到,測試車輛在無保護場景自動掉頭、自動環島繞行及自動下連續坡道等行泊車場景,都實現了準確、安全、智能的駕駛表現。雷軍也特別提到了,小米在業內創新性提出的泊車服務一體化智能解決方案,擁有預定車位、自主代客泊車、機械臂自動充電等功能。

雷軍表示,上述功能實現的背后,源自小米對研發持續加碼。據悉,小米在自動駕駛領域首期規劃投入33億元研發費用,并積極招募行業頂尖人才。小米還全資收購了深動科技,組成了超過500人的團隊,涵蓋自動駕駛硬件、感知規控算法、高精定位等領域的50位頂級專家。此外,小米一直致力于對產業長期的規劃和布局,投資了大量自動駕駛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涉及芯片、傳感器等核心部件,相關投資總金額近2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雷軍還透露,小米汽車接下來的動作,是將投入超過140輛自動駕駛測試車,陸續在全國進行研發驗證工作。

對于小米自動駕駛的表現,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表達了“還不錯”的感受。他認為,對于小米來說,做出L4自動駕駛水平產品的速度已經“很快了”,并且他們還展示出了整合資源的能力。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坦言,從小米播放的視頻來看,其自動駕駛技術處于業內常規水平,與頭部企業特斯拉相比還有差距。所以,小米想在兩年內沖擊自動駕駛行業第一梯隊還真有些“任重道阻”。

押寶自動駕駛有哪些招

可以看到,從官宣造車到發布階段性成果。小米將自動駕駛作為了駛入汽車領域的突破口。

做出這樣的選擇并不讓人感到意外,頭部造車新勢力企業,幾乎都依靠自動駕駛能力“出圈”并站穩腳跟。比如,電動汽車行業的“風向標”特斯拉,憑借自動駕駛的發展依然走在引領新時代技術的前沿,其首席執行官馬斯克還時不時語出驚人,使特斯拉一直保持熱烈的輿論氛圍。當然,還有國內的“蔚小理”,以及傳統整車企業“孵化”的新勢力品牌,無疑不將自動駕駛及三電系統作為最重要的產品賣點和宣傳主題。

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獨立研究者曹廣平認為,目前電動汽車的技術路線盈利較為困難,因此也就有了特斯拉等企業“用智能化甚至激進的智能化拉動電動化的戰略,以此促進汽車銷售”。

而小米與智能化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在某初創公司相關負責人梁健(化名)看來,小米通過在手機等領域的積累,有了一定的智能化技術儲備,這種能力可以延伸至車端。“從現在小米的宣傳來看,他們也是用互聯網思維造車,這是此前不少造車新勢力采用的模式,至少從‘汽車像大號智能手機’這個角度看,是能夠形成閉環的。”他對記者說。

除了上述優勢外,紀雪洪還表示,小米在用戶思維、品牌塑造方面有不少成功經驗,都可以移植到智能電動汽車上來。

其實,在自動駕駛背后,小米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產品生態。通過智能手機連接的全場景智慧生活,已成為小米手中的“硬牌”,而汽車場景正是智能生活的大型應用場景與突破口。2020年,小米明確了“5G+AI+loT的下一代超級互聯網”戰略方向,計劃在2025年前為此投資500億元,“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

上述戰略方向正是小米進軍汽車領域的“三板斧”,5G是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基礎,汽車智能化是AI的應用,同時IoT可將小米汽車納入其生態圈中,實現更廣泛的產業鏈,從而通過生態鏈實現智能汽車價值增長的重要部分。這或許也是小米對未來造車業務實現盈利的考量。

除了自研自動駕駛系統外,在核心部件動力電池上,小米汽車也有了新進展。近期有媒體報道稱,小米汽車的動力電池供應商已敲定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旗下弗迪電池,兩者屬于絕對的動力電池王者級別。從對供應商的選擇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印證,小米造車的勢頭和決心很足,此前造車新勢力很少有發展伊始就將“敲定”兩大電池供應商的先例。根據這篇報道,小米汽車首款車規劃了高低兩個配置,低配車型計劃采用400V電壓平臺,高配車型計劃采用800V電壓平臺。相應的,低配車型將配裝弗迪動力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而高配車型將配裝寧德時代最新推出的三元鋰麒麟電池。

是否會延續“高配低價”策略

據悉,在小米官宣造車后,雷軍深度走訪了多家車企及頭部供應商。相信小米“心里”非常清楚,造智能車的難度與造智能手機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

“第一道坎就是掌控極長的產業鏈,以及打造高安全、高可靠的車規級產品。”梁健表示,小米擁有軟件和硬件的基礎,比一般的互聯網企業優勢更多,但“管理手機零部件供應商的經驗并不能直接套用在汽車上”。

來看看用戶對小米造車的最新看法。

“紅米造車99999(元)交個朋友。”

“會不會來輛小米MINI對標五菱宏光MINI。”

當然,也有很多人表達了對小米汽車的期待,比如“我相信小米”,“米粉坐等新車”等。

根據小米打造出的品牌印象,輿論普遍期待其應該繼續主打性價比,打造屬于年輕人的第一輛智能電動汽車。對此,曹廣平指出,雖然小米具有智能化及網聯化優勢,熟悉智能汽車行業的流量入口,但是其延續智能家居和電子產品“高配低價”優勢并不現實。目前,國內電動汽車行業銷量排行榜前三名是特斯拉、比亞迪和五菱宏光MINI,特斯拉做到了高配高價,比亞迪做到了高配中價,五菱宏光做到了低配低價,但動力電池的高成本很難支持做高配低價,比亞迪擁有自己的電池產業鏈尚且如此,新入局者更是難上加難。

隨著產品滲透率不斷提升,智能電動汽車的概念將更加深入人心,市場也將迎來一輪爆發式增長。與此同時,車企也必須使出渾身解數爭奪市場份額,一場硬碰硬的智能電動汽車產品大戰悄然開啟。

“較早入局的企業已在市場上摸爬滾打10年了,晚一些的也積累了5、6年的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說,入局晚恐怕是小米當前最大的挑戰和劣勢。”紀雪洪向記者表示。

在曹廣平看來,目前小米汽車要聚焦領先技術,才有可能取得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僅憑雙電機+四驅及其他智能化配置,恐怕會進入“高端車型、用戶群小、服務要求高、又需增本”的循環,這樣基本上等于行業又增加一個“蔚來”。(趙玲玲)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