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讀 > 正文

鄉村振興“新農人”:種出好菜,觸網多銷

2022-10-09 08:35:54來源:新華日報  

一場秋雨后,淮安市洪澤區西順河鎮于圩村空氣清新,萬荷園內片片荷葉盛著圓滾滾的水珠微微晃動。遠處的漁業養殖場,隨著漁網漸漸收緊,鯽魚、大頭鰱魚活蹦亂跳。

幾年,于圩村明確產業興村思路,通過整合耕地、漁業養殖、水生蔬菜種植等方式,不斷壯大特色產業,如今擁有千畝高效漁業基地、千畝稻蝦養殖基地、千畝水生蔬菜種植基地,獲評“市級特色田園鄉村”,入選江蘇省“共同富裕 百村實踐”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

“新農人”:

種出好菜,觸網多銷

“來,大家看一下啊。一早晨5點鐘不到,我們就來揪長豆角了……”打開抖音視頻號“洪澤區西順河鎮正濤家庭農場”的一條視頻,伴隨著農場主張正濤的介紹,幾名工人正在豆角架前采摘新鮮嫩綠的長豆角。該條視頻后臺觀看量已有幾萬次,評論區有很多用戶在詢價。

由于常在短視頻臺宣傳帶貨,張正濤已成為附幾個村小有名氣的“網紅”。9月初,調研組來到西順河鎮于圩村,他正帶人扒掉成排的長豆角架,準備種上新一茬抗寒型大白菜。

“我們夫妻以前在外打工。前幾年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聽說村里土地流轉,我們又對創業感興趣,2018年索回村創業。”張正濤介紹,他的家庭農場共承包了40多畝地用于種植蔬菜,主打長豆角與大白菜。

張正濤積極參加區、鎮舉辦的農業培訓班,向專家請教種植技術。“創業第一年有20多畝豆角長斑沒賣出去,但經過兩年的學和用藥,現在已經完全消除了病害。夏天蔬菜少,經濟效益高,今年大暑天長豆角批發價到4塊多錢一斤呢。”張正濤說。

銷售上,張正濤的主要宣傳渠道為短視頻臺,最高播放量有幾十萬次,用他的話說是“既能做個展示,又能記錄生活”。“短視頻流量很高的,而且我們上傳營業執照,經過藍V認證,現在經常有人來電話買菜,固定粉絲就有6000多個。”他說。

如今,他的農場春天有西紅柿、辣椒、茄子、包菜,夏天有長豆角、韭薹,秋天有淮陰小獅頭,冬天有大白菜,每年營業額四五十萬元,還帶動10余名村民在農場就業。隨著新一茬蔬菜即將播種,他又開始新的謀劃:“我們想鼓勵村里人多種蔬菜,我統一銷售。現在市場很大,我們一起賺錢,說不定還能形成一個地區蔬菜銷售品牌。”

村干部:

以農富農,農旅融合

都說“產業振興”,如何以產業興村?于圩村的特色與優勢又在何處?

于圩村黨總支書記聞素兵介紹,全村多年來一直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經濟效益不高。為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村“兩委”班子外出學,結合村情,敲定了推廣蔬菜大棚種植這一發展路徑。在倡導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村干部安排張正濤等蔬菜種植大戶到山東等地學。農民種地,集體幫銷,如今已形成蔬菜批發銷售、實體店銷售、網上銷售三個渠道。

村里有1000畝沙土地長期處于擱荒狀態,村“兩委”積極引進“稻蝦養殖”技術,建成的稻蝦連作基地畝均純利潤2000多元。聞素兵介紹,村里電站路南地勢低洼,原本種田收益不高。村“兩委”將該地塊改種芡實、蓮藕、紅菱等水生蔬菜。“芡實每畝收200斤,最低價40元/斤,純收入3000多元,比以前種稻麥利潤高?,F在還帶動30多名村民就業。”聞素兵說。

西順河一道堤以外的土地地勢不,“農戶不愿包,土地只能拋”。整土地后,村里積極招商,淮安天參牧業有限公司以900元/畝的價格承包該地塊開展水產養殖和苗種繁殖,如今建成千畝國家高效漁業示范基地,并被評為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2021年基地帶來24.8萬元集體收入。

形成幾項固定收入后,于圩村想到了農旅融合。于圩村位于國家級生態保護區內,緊鄰于圩大溝,村域范圍內有大面積濕地,夏季荷香四溢、鷺鳥齊飛,生態環境優美。“為了發展鄉村旅游業,村里建設江蘇省主題創意農園、漁家風情萬荷園,總面積約1000畝,未來計劃打造集高效養殖、垂釣、觀光為一體的融合發展格局。”聞素兵說。

2021年,于圩村集體經濟收入153萬元,村集體積累資金6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6萬元。不過,村里發展依然存在短板。聞素兵提出,當前最突出的是資金匱乏。“發展鄉村旅游需要大量基礎設施,由于缺乏社會力量和資金投入,暫時還不能形成規模效應,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原住民”:

故土難離,總要回來走走

工作日在城市幫忙帶孫子,周末趕回村里住兩天,閑暇時還要為村里的好人好事寫寫宣傳文章……從語文教師崗位退休多年了,趙祥芝的生活依然忙碌充實。

“我是土生土長的于圩人。”趙祥芝告訴調研組,十年前于圩村還比較窮,還能見到土坯房。十年村里集中發展產業,整體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九成以上的家庭有私家車,八成以上的村民在城里買房,有在洪澤和淮安市區買的,還有到南京買的。從精神上來講,大家的生活更豐富了,老年人活動中心常有人下棋看書,高蹺隊和自發形成的‘螢火蟲藝術團’經常演出”。

隨著于圩產業的整合發展,趙祥芝的老鄰居們也有了新營生。“現在村里搞水生蔬菜和規模化種田,很多年紀大的村民采菱角、芡實,在家門口就能掙錢。一個月起碼要做個20天活,一天150塊錢,一個月就有3000多塊,就相當于種一季稻子了?,F在能打工,加上土地流轉出去,一年一畝地還能拿到1000塊錢流轉金。”

在回村的日子里,趙祥芝早起散步,早飯后到鎮上趕集,下午和村民“摜摜蛋”或看看書。“我們好多人跟孩子在城里住,但還念著村里,總要回來走走的。”

【專家點評】

趙錦春:

為傳統農業注入新動能、新要素、新機制,推動科技賦能范式、價值追求范式、全鏈條融合范式的“三大范式轉變”,是鄉村產業興旺的根本遵循。于圩村的經驗啟示我們,產業興旺源自科學規劃“村企對接”、打造現代種植養殖基地;拓展農地利用方式、增加畝均價值收益;“網紅帶貨”廣鋪渠道、提升產品美譽度;構建農業全產業鏈體系、形成三產融合互動。只有通過科技賦能“強根基”、品牌創造“提價值”、多態共存“促聯動”,才能牽牢產業興旺的“牛鼻子”,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的產業基石。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