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最低 0 元!銀行理財費率“價格戰”開打,跟進下調或成趨勢?

2023-07-03 23:22:18來源:ZAKER財經  

在收益率回暖的背景下,銀行理財再掀費率 " 價格戰 "。7 月 3 日,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包括華夏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寧銀理財、光大理財在內的多家理財公司密集發布費率調整公告,通過對銷售服務費、固定管理費進行優惠,讓利金融消費者,調整后,部分產品費率降低至 0 元。也有部分理財公司決定,在產品達到收取超額業績報酬的標準后,不再收取這筆費用。在分析人士看來,如今,理財行業 " 內卷 " 現象已經越來越明顯,未來階段性、策略性減免產品費率將會越來越常見。

費率 " 價格戰 " 開打

" 今年的理財產品是真香 "" 不僅收益漲回來了,費率也調低了 "…… 看著滿屏飄紅的收益,林明(化名)感慨萬千。投資 3 個月本金 2 萬元,他拿到了 300 多元的利息," 最近我關注的理財產品費率又比之前下調了十幾個基點,我準備再投資 1 年看看收益如何。" 林明說道。


【資料圖】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收益回暖明顯,理財公司攬客也愈發激烈。7 月 3 日,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包括華夏理財、中郵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寧銀理財、光大理財在內的多家理財公司密集發布費率調整公告,通過對銷售服務費、固定管理費進行優惠,讓利金融消費者。

7 月 3 日,寧銀理財發布公告表示,自 2023 年 7 月 6 日(含)起至 2025 年 7 月 4 日(含)止,對寧銀理財寧欣固定收益類封閉式理財 946 號(以下簡稱 "946 號產品 ")固定管理費給予一定優惠。此次 946 號產品 -A、946 號產品 -B、946 號產品 -C、946 號產品 -D 原始費率分別為 0.30%(年化)、0.25%(年化)、0.20%(年化)、0.40%(年化),優惠期間費率分別降低至 0.25%(年化)、0.20%(年化)、0.15%(年化)、0.35%(年化)。

無獨有偶,7 月 3 日,據華夏銀行官網,華夏理財也發布了固定管理費率優惠的公告表示,根據產品費率階段性優惠安排,擬對華夏理財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 3 號和華夏理財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 4 號開展固定管理費率優惠,兩款產品優惠后費率均為 0.05%(年化),優惠時間自 2023 年 7 月 8 日(含)起 -2023 年 7 月 21 日(含)止。

在此之前,已有多家理財公司對費率價格給予了優惠,從下調幅度看,已有多款理財產品管理費率降至 0。例如," 寧銀理財寧欣天天鎏金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 1 號 -C 份額 " 固定管理費從 0.4%(年化)降至 0(年化),優惠時間自 2023 年 6 月 28 日起至 2023 年 7 月 31 日止;" 興銀理財添利天天利 19 號凈值型理財產品 " 銷售服務費從 0.30%(年化)下調至 0(年化),費率優惠日期自 2023 年 6 月 27 日起。

融 360 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今年理財產品凈值回升、產品銷售回暖,理財公司面臨著較大的規模擴張壓力,市場競爭激烈,策略性下調產品費率可以提升產品的收益率,進而吸引投資者的關注、做大市場規模。

下調超額業績報酬

為了充分向金融消費者讓利,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除了下調產品費率外,也有不少理財公司調整了超額業績報酬,也就是說,在產品達到收取超額業績報酬的標準后不再收取這筆費用。

中郵理財將旗下銀財富惠農 · 鴻運封閉式 2023 年第 12 期、郵銀財富恒利 · 鴻運封閉式 2023 年第 1 期、郵銀財富恒利 · 鴻運封閉式 2023 年第 3 期、郵銀財富恒利 · 鴻運封閉式 2023 年第 4 期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浮動管理費進行調整,由收取超出部分的 80% 調整為 0。

交銀理財也在近日發布公告,將交銀理財穩享固收精選日開 5 號(360 天持有期)理財產品超額業績報酬進行調整,優惠前該款產品針對份額持有區間年化收益率超過業績比較基準區間中樞計算的部分,按照 20% 的比例提取超額業績報酬,優惠后針對份額持有區間年化收益率超過業績比較基準區間中樞計算的部分,按照 0% 的比例提取超額業績報酬。

通常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收取的費用一般包括固定管理費、銷售手續費、托管費和超額業績報酬等,前三種費用的收取標準較為清晰,而超額業績報酬則作為浮動管理費收取。

一位銀行人士介紹稱,超額業績報酬指的是在投資周期內理財產品的運作收益超出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時,理財公司從超額部分按一定比例收取的浮動管理費用,如果今日產品收益較高,理財公司將會提前計提超額業績報酬,如果明日產品發生了虧損,那么理財公司則會把計提的部分再補回去,直至產品最終到期結算。

以一家理財公司在售的產品為例,該產品目前業績比較基準為 3.4%,當產品到期時收益率超過業績比較基準,超過部分的 70% 歸客戶所有,其余 30% 則作為理財公司的浮動管理費。

在劉銀平看來,過去有些理財產品的超額業績報酬設置過高,比如 80%、100%,引發投資者的質疑,給投資者一種 " 虧損無下限、收益率封頂 " 的感受,調降或是免收產品的超額業績報酬,市場行情好的情況下,投資者能拿到更高的收益率,這也是為了維護客戶關系、應對競爭激烈的理財市場。

" 理財行業‘內卷’現象已經越來越明顯,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理財公司參與到產品費率調整,產品費率設計會更加靈活多樣,階段性、策略性減免產品費率將會越來越常見。" 劉銀平說道。

建立多元化的豐富產品體系

在當前激烈的理財市場競爭環境中,狠打 " 降費 " 牌是理財公司的無奈之舉,也從側面反映出理財公司想要留客、獲客的期望,但 " 價格戰 " 顯然不是第一步,未來,理財公司應進一步扎實 " 內功 ",打造投研能力,拓展大類資產配置類型,建立多元化的豐富產品體系,以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吸引客戶。

普益標準研究員趙偉指出,一方面,一味地打價格戰可能會導致公司的利潤空間被壓縮至正常水平以下,進而影響公司的長期發展。另一方面,價格并非客戶選擇理財產品的唯一考慮因素。在許多情況下,產品質量、服務水平以及公司聲譽等都是客戶考慮的重要因素。

理財公司需要轉變思路,從優化產品架構和提升金融服務的角度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趙偉坦言,在優化產品結構方面,理財公司需要提供多元化和靈活性的產品來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客戶需求,完善豐富產品貨架,加強投資和風險管理,助力投資者實現保值增值目標。具體而言,理財公司要抓住各類產品的發展機遇,積極布局固收 +、FOF、養老理財、ESG 等主題型產品市場,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客戶需求的同時,有效地讓理財產品嵌入到長期資金的配置之中。

" 除此之外,在提升金融服務方面,理財公司可以通過加強投資者分層管理、加大投資者教育投入、提升資產配置能力、提高需求匹配能力等方面,幫助客戶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他們的財富。同時,理財公司應加強金融科技的應用,提升客戶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可行性和可控性,利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線服務。" 趙偉如是說道。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