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湖北長江大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經濟發展含“綠”量更高

2021-10-20 10:25:35來源:楚天都市報  

10月19日,長江經濟帶省市政協“共抓長江生態環境保護 共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研討會在湖北武漢舉行,全國政協、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中央部委、三峽集團等中央企業負責人以及12省市政協相關負責人,就長江生態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展開討論。

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再次獲得高度評價,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并將持續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并在破解沿江跨省域河湖水系連通難題方面提供湖北智慧,促進跨省河湖共治。

長江禁漁和護漁員再獲關注

研討會上,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進入10年禁漁期以來,全面完成了退捕任務,建檔立卡核定的11.1萬艘漁船和23.1萬名漁民全部上岸,中央與地方落實補償補助資金總計259億元。

禁漁十個月以來,非法捕撈依然存在。今年1至9月,各地清理三無船舶8349艘,查辦案件9765起,公安機關破獲非法捕撈刑事案件3993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779人,打掉犯罪團伙407個,市場監管部門共檢查餐飲、水產等單位1360萬家,監測電商平臺430萬多次,查辦各種違法案件4932件。在高壓嚴打下,非法捕撈呈現新變化,從明處轉向暗處,從干流轉向支汊,從白天轉向黑夜,從定點轉向捕運銷地下產業鏈,與“水上不捕、市場不賣、餐館不做、群眾不吃”的“四不”目標還有差距。

據介紹,農業農村部門將執法監管能力建設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相結合,安排更多的護漁員公益性崗位,成立長江協助巡護隊,目前協助巡護員已達近萬人,成為漁政執法的重要補充力量。

江河湖庫水系跨省連通難題待解

長江中下游是我國淺水湖泊分布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絕大多數湖泊歷史上都與長江干支流自然相通,形成了獨特而完整的江湖復合生態系統。但長期以來,修閘建壩、圍湖造田等人類活動,造成江湖阻隔,隔斷了長江和湖泊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割裂了河湖復合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使湖泊水體變成“死水”,自凈能力日漸衰退,水質逐步惡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損害,防洪供水能力持續下降,制約了流域、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實施長江干支流江河湖庫連通工程,破解江湖阻隔造成的生態問題,對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十分必要。

湖北在全國率先實現河長制與湖長制一體化部署,不僅將管控范圍從河湖庫擴展到堰塘、溝渠等小微水體,還把責任體系從省、市、縣延伸到鄉鎮、村組,共計落實五級河湖長38427人, 其中省級河湖長(18位)居全國數量最多,巡查河湖已成為各級河湖長的工作常態。

研討會指出,長江沿江跨省域河湖水系連通尚未破題,還需要加強省際協同聯動,促進跨省河湖共治。

湖北經濟發展含“綠”量更高

湖北省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湖北高新技術產業占GDP的比重比2015年提高近3個百分點,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地耗、水耗分別比2015年下降17.2%、28.8%和29.4%,綠色發展指數排名全國第7。全省22.3%的版圖面積納入生態紅線的保護范圍,4230條河流、755個湖泊實現河湖長制全覆蓋,有效體現了保護與發展并重、生態與經濟共贏的理念,經濟社會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不斷提升。

截至目前,湖北省累計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332家,取締各類碼頭1211個,騰退岸線149.8公里,復綠1.2萬畝,碳排放權交易成交額占全國的60%,交易規模、引進社會資金量、納入企業參與度等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由湖北省政府出資400億元設立的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募集社會資本形成規模2000億元的母基金,最終形成1萬億資金規模,用于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深入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累計完成技術改造項目1.59萬個,投資總額1.31萬億元,先進存儲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航天產業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落戶湖北,“光芯屏端網”產業國內領先。(趙貝 劉丁維王永勝)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