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正文

管仲生平簡介?管仲的主要事跡有哪些?

2022-11-04 10:12:09來源:環球傳媒網  

最近小編看到大家都在討論管仲簡介(管仲的生平和主要事跡)相關的事情,對此呢小編也是非常的感應興趣,那么這件事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呢?具體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是小編搜索到的關于管仲簡介(管仲的生平和主要事跡)事件的相關信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管仲簡介(管仲的生平和主要事跡)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爭霸,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其中最受人們敬仰的就是管仲,管仲一生輔佐了兩任君王,在齊桓公時期,因為過人的學識和犀利的政治目光,在齊國進行從上到下的改革,將齊桓公輔佐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相關資料圖)

管仲的治國能力有目共睹,后世也有人說管仲雖然治國本領強,可是卻不懂“禮”數,評價褒貶不一,總體來說還算是個奇才,連孔圣人都評價“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圖1

管仲在齊國行政上的改革

既然說到管仲,不得不說他在輔佐齊桓公的時候,給齊國上下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改善了齊國的現狀。當時齊桓公欲取代公子糾而稱王,繼位之后,齊國的經濟衰退,國勢不穩,于是在鮑叔牙的推薦下,封管仲為丞相,輔佐治國。

改革是多方位的,如果要整體提升國力,一定是從多方面入手,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這就需要一個有智慧和眼光的人,其實管仲之前是輔佐公子糾的,在公子糾失勢之后,就轉向齊桓公,齊桓公心里是存有芥蒂的,但最后還是被管仲的才能折服。

圖2

首先是對城市規劃上。對齊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發展中心進行重新規劃和整頓,把整個齊國劃分為兩個部分,其中有6個是工商鄉,15個是鄉,士鄉就是齊國兵力的主要分布地區,給齊桓公分配了五個鄉作為中央集權管轄。

其中高子和國子二人分別分配五個鄉,一共是21個鄉,在政事方面,制定三官制度,工業上設立三族,商業上設立三個鄉,為主要經濟發展區,川澤事業上設立三虞,在山林事業上設立三衡。這就把齊國的政商兩大塊整頓出來了。

在管理城市方面,除了皇城之外的地方,每30戶人家設立為一個村,每一個村任命一個村長。十個村為一個鎮,每個鎮子任命一個鎮長。十個鎮為一個鄉,每個鄉在設立一個鄉長。三個鄉作為一個縣城,每一個城任命一個縣長。

圖3

十個縣城作為一個屬,每個屬在任命一個大夫。這樣全國一共有五個大夫,每年到了年初的時候,五個大夫就要向齊桓公稟報當地的情況,這個方法就是用來評判這些大夫對當地管轄的好壞,如果管轄出現問題,朝廷可以及時商量對策。

管仲在齊國經濟上的改革?

在經濟上,管仲首先從稅收方面進行了改革,他提出要根據農民土地質量的好壞來決定要征收多少賦稅,也就是“相地而衰”。這是一項比較人性化的政策,對于農民來說是天大的好事,另一方面也積極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也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

當時管仲制定的規則在齊國得到推行,《大匡》中也有相關記載,通俗點說就是:以后每兩年征稅一次,在大豐收的那一年征收十分之三的賦稅,收成還行的年頭就征收十分之二的賦稅,收成一般的年頭就征收十分之一的賦稅,災荒年就不征收賦稅了。

圖4

這制度就十分人性化了,說明管仲也是個重視農桑的丞相,這一改革就是為了促進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的積極性,畢竟民以食為天,農業進步了,人們不缺糧食了,國家沒有難民了,國庫也不再緊張,也減少了不必要的開支,國力慢慢地提升了。

在農業上,把國家的土地折算后分配給農民耕種,每家每戶算一個經營戶,意思就是國家的田分給百姓種,有了收成按比例和國家分紅。之前都是農民種地,國家為勞動力付費,現在變成了農民種地,農民和國家一起分享收成。

在促進農民耕作積極性上,還設立了獎勵制度。收成高的家庭還可以得到更多的獎勵,為了保護農民的心理,不讓生產比較奢華的產品,堅持以民為本的政策。管仲對農林牧漁這一塊十分上心,一系列改革也使管仲的群眾基礎堅實起來。

圖5

在農業得到發展的同時,管仲根據當前齊國的實際情況,鼓勵發展手工制造業和商業。這一些系列的經濟發展手段,直接使得齊國的經濟在當時諸侯各國中遙遙領先。不得不說管仲真是個多方面的人才,是發展經濟的能手。

在管仲的經濟策略中,最為出色的就是對鹽和鐵的政策規定,首先是明確地向國民展示,鹽和鐵皆為國有資源,要有政府直接監管,農民可以生產,但是要通過政府的渠道統一制作,統一銷售,所有的制鐵業和制鹽業不能私立作坊,要按官方分配的場合生產。

其中在鑄鐵業上,明確鐵礦為國有之后,還是和農民進行合作生產,百姓也可以自己承包鐵礦,自己開采,然后賺來的錢和國家“三七分”,這也變相的減輕了政府生產的壓力和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也給百姓增加了就業機會。不僅跟百姓合作而且還嚴格控制價格穩定市場。

圖6

這是管仲在經濟方面的改革,不僅重視農桑,還重視百姓的福祉,管仲認為做什么事情都要取之有度,想要百姓臣服與齊國,就必須體恤民意,懂得百姓的難處和需求,對癥下藥,要比用武力強行鎮壓得到結果的好,百姓幸福指數高了,生產力自然就上來了。

管仲所推行的這些扶持經濟的策略,在現在社會看來是很符合發展規律的,思想也是很超前的,其中重視農桑這一塊,在現在的中國也是如此,根據社會的需求和人民的需求制定相關的政策,在現代社會也是一樣的。

管仲在軍事方面的改革

軍事方面自然就體現在軍隊改革上。因為管仲重視百姓,所以也善于利用兵農之間的關系,管仲規定:齊國范圍內的家庭,五個家庭算作一個軌,每個軌任命一個長官,十個軌算作一個里,每個里在任命一個司長,四個里算作一個連隊,每個連隊任命一個連長,十個連隊算作一個鄉,每個鄉在任命一個良人,由良人統一管轄軍隊。

圖7

到了作戰的時候,每家每戶都要出一個人參軍,五個人稱為一個軌,在任命一個軌長領隊。一個里成員50個人,五十個人作為一戌,司長領導。一個連隊200人,作為一卒,連長帶領。這樣一個鄉就有2000人了,成了一個旅,良人直接領導。

5個鄉就有一萬人了,可以設立一個元帥了,10000人就成一個軍團了,有元帥領導。這一一層層的設立一層層的管轄,不僅便于軍隊的管理,還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把軍隊高度集中起來,在齊國,齊桓也是元帥之一。

圖8

自古以來打仗的時候都經常說“擒賊先擒王”,“棄車保帥”等等。這個制度的推行就是以將領為主,還把軍隊各部門都互相聯系在一起,作戰起來也方便指揮。不打仗時,就組織部隊去叢林里打獵,以此鍛煉士兵們的手眼協調能力。

在管仲的改革期間,軍民的關系高度融合,為了保護百姓,不允許輕易搬家,鄉里鄉親要挨著一起,這一即使出現問題也能互幫互助,大家互相熟悉之后,即使在晚上打仗,也能精確地分辨出敵我。在彌補軍需這一塊,還可以以軍需之物頂罪。

因為管仲的改革,使齊國在經濟上迅速騰飛,在軍事上兵力大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國富民強的局面,齊桓公也被管仲的治國本領折服,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齊國改變了微弱的國勢,直接躍身與“春秋五霸”的行列里。

圖9

管仲的改革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齊桓公對于振興齊國的堅定意志,這是作為君王的基本職責,善于用人也是管仲能有機會大展身手的一個重要原因,二人相輔相成,雖然說管仲一生侍二主,百家對管仲的評價褒貶不一。

有的說管仲不仁、不禮、不忠誠。可是在管仲的改革下齊國,國富民強,稱霸于諸侯各國,功不可沒。

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因為管仲的輔佐,齊國稱霸,百姓至今也深刻享受管仲所帶來的美好生活。

圖10

再加上管仲在軍事上的改革,提高了齊國的軍事實力,也提高了戰士們戰斗力,才使得齊國稱霸諸侯,并且齊國還極力保護小的諸侯國,使得中原的其他諸侯國沒有被當時的少數民族侵犯和占領,某種程度上來說保護了中華文明,使得中原沒有覆滅,傳統文化沒有被改寫

小編認為孔子對管仲的評價還是積極地,正面多余負面,但是時勢造英雄,時代在不停地變遷,世界格局也在不斷地變化,只要能讓國泰民安,就是百姓的福報,國之幸事!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