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朱兆云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把民族藥帶給世界

2021-12-13 08:34:47來源:科技日報  

在從事民族藥探索研究的第38個年頭,朱兆云迎來了人生又一個高光時刻。作為知名藥學專家和云南白藥集團中藥研發總監的她,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2月1日中午,剛參加完新當選院士學習教育暨頒證儀式回到昆明,她又一頭扎進集團科研和新藥研發中。

“當選院士,是科技工作更高的起點,有更高的要求。”朱兆云說,長年扎根民族藥工程科技領域第一線,堅守云南邊疆,讓她深感傳統醫藥的博大精深。如何講清中藥的機理,又如何讓它走出國門,是她和團隊追求的目標。

1982年大學畢業后,從制藥廠車間技術員、助理工程師、主管藥師,到云南省醫藥工業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朱兆云17年基層歷練,俯身解決了散劑配粉均勻性等工藝質量問題,主持并參與全國第三次中藥資源大理地區的普查,在中藥鑒定檢驗領域多有成果。

22年前,組織上派她出任云南省藥物研究所所長。當時,云南面臨藥用資源家底不明、藥材基原不清的難題。作為云南的藥物研究專業機構,如何破局?

多年后,朱兆云回憶說,資源是產業發展最根本的物質基礎,天然藥物資源是發展云南醫藥產業的切入點。她帶領團隊,頂住重重困難壓力,著手集中開展低緯高原地區天然藥物資源調研。這份工作,一干就是14年。

“作為團隊成員,我十分欽佩老所長的勇氣和執著信念。沒有理想信念和一以貫之的堅守,是不可能成功的。”云南省藥物研究所副所長崔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云南是獨特的低緯高原地區,多樣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造就了豐富的民族藥資源。調研中,朱兆云帶著團隊“苦干+巧干”,以知識積累和工作經驗為根基,用腳步丈量大地,制訂出“民族民間應用+生物學特性+生態適應性”的融合研究方案,既最大范圍地了解家底,又盡量避免走彎路。

走遍千山萬水,他們采集標本1萬多種、10萬余份,拍攝原生態彩色照片16萬張;以生物分類學方法準確鑒定出412科1720屬4392種天然藥物,發現新分布藥用植物93種,新藥用植物資源451種;對70種重要中藥、民族藥資源進行深入調查和藥材生產區劃,對云南25個世居民族傳統用藥經驗進行搶救性保護與發掘。

“從野外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基礎上,她主編《云南天然藥物圖鑒》《云南民族藥志》等專著6部22卷1191萬字,收載了4392種藥物,從不同角度傳承、分析評價和展示了云南藥用資源狀況,提供了科學、翔實可靠的資料,為新藥研發打下厚重、扎實的根基。”崔濤說。

依據彝醫理論,朱兆云帶領團隊按照藥性配伍,確定處方組成,準確鑒定藥材基原,向民族藥新藥創制研究的關鍵基礎問題發起挑戰。“按國家規范化要求,我們相繼完成以工藝、質量標準、穩定性為代表的藥學以及藥理、毒理等臨床前系統評價和臨床驗證。每一點滴的突破,都需要長期的堅守和無數次的科學實驗,和一個個不眠之夜。”朱兆云說。

朱兆云以第一完成人獲2011年度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獲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痛舒膠囊,是團隊研發的首個通過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審核開展Ⅱ期臨床試驗的中國民族藥。“這個體系審核很嚴格,2018年,審核團隊到云南工作。但有扎實的實驗數據,很快通過了審核。”多年擔任朱兆云助手的符德歡說。

正是以此起步,團隊建立起了民族藥的國際化技術體系。

近年來,朱兆云院士團隊發明創制的痛舒膠囊片劑、腫痛氣霧劑、腫痛搽劑、腫痛凝膠和傷益氣霧劑5個國家新藥,已成功上市并產業化推廣,解除了無數患者的病痛。

“目前,針對心血管疾病的高患病率及高危害性,我們以新思路開發全三七新藥,凸顯三七在抗血小板聚集臨床方面的優勢,目前已申報Ⅱ、Ⅲ期臨床試驗。”朱兆云說,依靠科學和創新,不僅是云藥產業發展的方向,也是民族藥走向世界的底氣。(趙漢斌)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