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好消息!科學家在江西發現純大鯢野生種群

2022-05-18 15:27:35來源:科技日報  

對物種種群的了解和正確劃分是瀕危物種保護的基礎。缺乏科學認識和指導的保護行動反而有可能加速物種的滅絕。據我國科學家調查發現,大鯢野生純種自然種群難覓,但大量混合個體囤積在商業養殖場中。換言之,不科學的保護行動反而可能加速過去未被認識的小種群物種的滅絕。中國大鯢的保護陷入極大的困境之中。因此,尋找到未受到雜交污染的大鯢原生種群,進而確定各物種的分布和瀕危狀況,是突破當下保護困境的關鍵。

今日,好消息傳來。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在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純的大鯢野生種群(圖1)。綜合形態學和遺傳分化證據,研究人員將其描述為一新種——江西大鯢。基因組水平數據分析支持該種群遺傳分化顯著且未受到其他省區大鯢的雜交污染(圖2)。采用標記-重捕的方法,為期18個月的野外監測共記錄成體、亞成體和新孵化的幼鯢在內的700余尾個體,并連續兩年觀察到野外繁殖。成體和亞成體的目擊頻率高達2尾/人·時(圖2),這一結果顯著高于保護區外的目擊頻率(0.06尾/人·時),甚至高于日本大鯢(0.83尾/人·時)和美洲大鯢(0.45尾/人·時)的野外目擊頻率。

科研人員調查發現,江西大鯢是目前我國首個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定繁殖的大鯢純種種群。同時這也是我國首個可記錄大鯢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外種群,為系統收集物種的基礎生物學和棲息地生態學資料等提供了寶貴的機會。這些基礎研究數據是評估其瀕危程度、制定相應保護行動計劃的重要依據。

據悉,目前調查顯示江西大鯢種群是一個單點分布的孤立種群。其所在的棲息地水域面積僅約36k㎡。夏季,棲息地上游溪流會經歷短暫的山洪,冬季則常因枯水而斷流,導致生境的破碎化;下游受人工修建的水壩阻隔,再無合適的大鯢棲息地。因此,這一種群也可能由于數量較少、相對孤立以及棲息地環境變動等因素而變得岌岌可危,亟需建立相應的保護行動計劃、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

此外,該研究通過綜合考察和比較研究提示,相較于通常以水域范圍設置的水生生物保護區,如果能囊括整個山、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設置對大鯢野外種群的保護將會更加有效。同時,該研究強調了綜合野外監測和群體基因組分析手段對調查大鯢野外種群及明確遺傳身份的必要性。該研究為那些受人類活動影響(如人為遷移,過度利用等)而瀕臨滅絕的物種制定和調整保護計劃提供了參考和示范。5月18日,這一成果在線發表于《動物學研究》期刊。

純種江西大鯢的發現為中國大鯢的保護帶來了希望,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在全國范圍(重點關注保護區)開展系統的野外調查,有望能發現更多類似的純種野生群體,在此基礎上采取科學有效的保護舉措,避免有些物種在被描述前就走向了滅絕。(魏依晨)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