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負責任地”撤出緬甸

2023-08-26 21:09:13來源:ZAKER科技  

出品|虎嗅 ESG 組

作者|袁加息


(資料圖片)

頭圖|視覺中國

本文是 #ESG 進步觀察 # 系列第 044 篇文章

本次觀察關鍵詞:供應鏈勞工權益

8 月 17 日,知名的跨國時尚品牌 H&M 對外界透露,計劃將供應鏈退出緬甸。這已經不是首家打算撤出緬甸的時裝品牌了。2023 年以來,包括 ZARA、優衣庫、H&M、C&A 等時尚品牌,還有很多歐洲的服裝零售企業,都在撤出緬甸的路上。

服裝加工是緬甸的支柱產業,這里有服裝加工業最需要廉價密集勞動力。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在疫情前的 2018/19 財年,緬甸紡織品出口額占到出口總額的 28.3%。而且,和緬北的亂局不同,緬甸的服裝加工產業集中在該國南部沿海的仰光周邊,始終在緬甸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然而,繼電詐猖獗、旅游業凋敝之后,緬甸的服裝加工產業成了又一個面臨危機的產業。出了什么問題?

時尚品牌,卷入政治斗爭

新冠疫情和 2021 年初的軍事政變,對緬甸服裝加工業是兩次沉重打擊。

新冠疫情導致緬甸的服裝材料供應鏈中斷,產能下降。在外部,疫情期間全球需求走弱,也影響了緬甸服裝的出口。

而 2021 年初,緬甸又爆發了軍事政變,推翻了昂山素季領導的民選政府。政變極大激化了國內矛盾,以市民、產業工人為主的示威者,與軍政府爆發持久沖突。期間,仰光萊達雅、瑞必達等工業區里的多家服裝廠被打砸,其中很大比例的是中資工廠。

圖:緬甸軍事政變之后的抗議期間,萊達雅工業區被縱火后冒出濃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國際勞工組織數據,政變發生的半年內,緬甸服裝業的就業人數驟降 31%。

" 新冠瘟疫和軍事政變的疊加后果,讓 10 年來社會福祉的進步都付諸東流,"世界銀行在一份文件中寫道。

緬甸工人組織與軍政府之間的沖突是政治性的。緬甸的軍事政變原本就受到國際輿論的譴責。而緬甸的工人組織則在國際輿論和媒體界贏得了較大的話語權,將軍政府認定為一切問題的根源。

可以確認的事實是,政變之后服裝工人的收入水平、勞動權益狀況都惡化了。政變兩年來,緬甸的勞資沖突、軍隊 - 工人沖突不斷。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發生在臺資企業寶成國際的緬甸工廠中。這家工廠為 Adidas 供貨。

2022 年 10 月,該廠的 2000 余名工人發動罷工,要求工廠把日薪從 4800 緬幣漲到 8000 緬幣。這相當于從 17 元漲到 28 元,足見緬甸工人薪資之低。此外,工人還提出改善工作條件,增加飲用水供應、懲治辱罵工人的工頭等等。

然而,在罷工開始的當天,寶成國際的廠方就叫來了緬甸軍方維持秩序。雖然軍方沒有采用暴力,但是寶成國際 " 與緬甸軍政府合作 " 這個負面名聲,已經是非常嚴重了。之后,Adidas 在國際壓力下介入,與寶成國際、工人代表共同達成了一個協議。

總之,國際服裝品牌卷入了緬甸工人與軍政府之間的斗爭中。在這種局面下,Adidas 們不斷地受到質問:你們站在哪一邊?

圖片來源:Twitter

然而這種政治斗爭的呼喚,容易讓人們忽視一個基本的問題:工人的生計怎么辦?如果強迫品牌們在政治斗爭中選邊站,一切歸于政治斗爭,那么緬甸六七十萬服裝產業工人的生計怎么辦?

拋開軍政府不談,服裝工人的生計問題,關乎工資和權利兩方面的保障。

緬甸的法定最低工資自從 2018 年提到 4800 緬幣,至今沒有變過。如今大量的服裝工廠給工人開的底薪仍然是這個價。然而政變以來,緬幣大幅貶值。緬幣兌人民幣的匯率從 2020 年初的 200:1,貶值到如今的約 500:1。經濟下行,通脹高企,工人領到的工資價值縮水。這種情況下,勞工權益出現各種問題,屬實不令人意外。

兩年多來,最為系統追蹤緬甸勞工問題的組織,是一個名為 " 商業與人權資源中心 "(BHRRC)的 NGO。BHRRC 記錄了軍事政變以來緬甸服裝業工人遭遇的 200 多起侵權事件,具體包括克扣工資、強制加班、不公平的解雇等等。此外也有更嚴重的事件,例如上面說到的工人罷工被軍隊鎮壓。

在 BHRRC 等組織的監督下,各個品牌也在回應問題,試圖改善現狀。

現狀能否改變?

政變兩年多來,要求時尚品牌們站隊的呼聲并沒有消退。品牌們努力想用不牽涉政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一些大牌開始撤出緬甸,或許意味著這種 " 中間路線 " 正在收窄。

" 要不要把政治牽扯進來 ",可能是各方之間最大的立場差異。

更具體地說,緬甸軍政府是不是當下緬甸一切勞工問題的源頭?對此,緬甸服裝業的三個較大的利益相關方——工會、國際時尚品牌、(中資)服裝工廠——立場各不相同。

激進工會組織

立場最激進的是緬甸本地部分工會,以及國際上一些工人權益組織,比如北歐的國際工會組織 IndustriALL(" 全球工業聯盟 ")。這部分力量和緬甸軍政府是尖銳對立的。他們在軍事政變之后積極聲援、乃至直接參與了示威和罷工。

2021 年 3 月,仰光萊達雅工業區附近,示威者與軍警對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部分相關方的典型立場,是要與軍政府對抗到底。用 IndustriALL 今年勞動節宣言中的一句話概括:"在緬甸的軍事獨裁之下,人權盡調已經不可能,外資企業必須準備負責任地撤出這個國家。" 這種立場具有濃厚的革命色彩,意味著以工人們的生計為代價,對抗軍政府的政治和經濟壓迫

由于緬甸軍政府的國際聲譽很差,激進工會的 " 與軍政府對抗到底 " 立場很容易得到國際輿論的關注和支持。于是這些激進工會組織借著這種聲勢,向國際時尚品牌施壓,要求它們 " 負責任地 " 撤出緬甸。

同時,這些組織還會向品牌提出一些具體的、但同樣帶有政治性的要求。比如要求工廠不得解雇參加政治活動的工人,不要配合軍方搜捕工會領袖,等等。這些要求,本質上還是想讓品牌方在政治對抗中支持工會和工人一邊。

但是,品牌肯定不愿意站隊。

國際時尚品牌

兩年來,各大時尚品牌的策略,一句話概括就是 "力行盡責調查,不談政治"。品牌方在收到工人或者工會的投訴后,做好盡責調查,工廠的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其中,品牌還是會處理到很多涉政治色彩的事件。

比如 2021 年有工人組織反映,一位工人領袖被工廠 " 無理由解雇 "。這家名為 "Huabo Times" 的中資工廠是 ONLY、ZARA、VERO MODA 等一眾國際大牌的供應商。

然而有品牌在盡調之后,給出了一個簡單明了的解釋:工廠之所以開除這位工友,只是因為缺勤次數太多。

而在今年 6 月,一場罷工事件把 ZARA 母公司 Inditex,卷入了一場更嚴重的政治僵局中。

在一家名為 "Hosheng Garment" 的中資服裝工廠,工會領導數百工人發動了一場罷工,要求把最低工資提高 800 緬幣,從 4800 提到 5600。結果,軍方進場,逮捕并關押了 8 位工人領袖。

考慮到 Inditex 是歐洲的公司,工人們嘗試聯絡 Inditex 和歐盟有關部門,要求它們出面施壓軍方放人。截至本文的發稿,這些工人還在關押中,并沒有消息顯示 Inditex 為營救被捕工人做出過努力。

涉事工會對緬甸民主之聲(DVB)透露:Inditex 在與他們的溝通中表示,希望盡快完成現有訂單,并且終止與緬甸工廠的合同。

Inditex 可能就是這樣離開緬甸的。

對于那些可以規避政治風險的案件,品牌方通常是默默地做調查和整改,并且各方的訴求中盡力斡旋。有的品牌由于在非常時期不便向緬甸派駐盡調人員,就在工廠里面設置了熱線電話,工人們直接能把意見反映到品牌總部去。

迅銷、Inditex、H&M 三家在 MSCI 的 ESG 評級中,均為行業領先的 AA 級。對于供應鏈勞工的事件,這些頂尖的時尚品牌通常十分重視,不論事大事小。H&M 在對 BHRRC 的表態中說:"BHRRC 提出的所有案件都會得到跟進,那些需要整改之處,則由我們的在地團隊與利益相關者通過緊密合作來完成。"

而如今,它們先后表達了撤出緬甸的計劃。相關的解釋沒有太多。H&M 對外稱:" 我們看到,遵照我們的標準和要求來維持運營的難度越來越大。"它們也不曾回應過另一個核心的問題:為什么不能將更多的利潤分給緬甸的服裝工人們?

外資的撤出,恰恰順應了激進派工人組織和國際輿論的愿望:制裁緬甸軍政府,不要給軍政府提供任何意義上的經濟承認。

圖:緬甸廠妹。| 圖片來源:FB,@IWFM

中資工廠

" 中國老板們過得還可以," 一位身在緬甸的服裝從業者告訴虎嗅。

2022 年對于緬甸服裝業而言其實是個不錯的年景。但到了 2023 年下半年,明顯感到訂單減少得尤其厲害,尤其是歐洲的訂單。這當然有 Inditex 們撤出的原因。

訂單的減少和工人待遇的提高之間是矛盾的。緬甸之所以能吸引到大量的國際訂單,正是因為勞動力價格便宜。而現在,即便低價也吸引不來足夠的訂單了。

" 歐洲訂單的撤出,使得緬甸的訂單減少很多,有一些工廠關閉或者放假。現在有很多緬甸工人是失業沒有工作的。" 在緬甸經營服裝廠的雷總在社交賬號上表示。

在國際輿論中," 中資服裝工廠 " 的形象通常不太正面。提供低工資的是工廠,把軍警叫來的也是工廠。

但是老板們的辛酸又很少人懂。

2022 年中,有緬甸的工會組織向迅銷集團(優衣庫母公司)反映,迅銷的緬甸供應商、一家叫作三潤服裝的中資企業,在政變后的示威中被縱火,導致工廠的約 1300 名工人失業 9 個月。三潤由于經營困難,只給每位工人一次性支付了 77000 緬幣(大約值 200 多人民幣)的撫慰金。

但是工會顯然不同情工廠的遭遇。他們猜想,工廠有保險金,應該損失不大,所以停工期間的工錢也要盡數支付。

圖:被破壞和火燒的三潤工廠大門。| 圖片來源:FB,@IWFM

迅銷在調查之后給出了解釋。集團援引了一個相關仲裁的結果:首先,打砸縱火是不可抗力,工廠沒有責任為此支付停工補償;況且廠方其實沒有投保,設備損失慘重。其次,出于人道考慮,仲裁要求工廠按一個半月的最低工資,付給工人撫慰金。

顯然,最倒霉的明明是三潤這個中資工廠。

在 BHRRC 的記錄中,這樣的案件并不是個例。這些表面上作為 " 勞工問題 " 來存檔的事件,實際上卻是工廠老板們的一把辛酸淚。

" 近年來緬甸輿論環境日趨復雜,居民及勞工非理性訴求增多……對于勞動密集型投資項目,需妥善處理勞資關系,引導和管理好工會組織," 中國商務部在最新的《對外投資合作國別指南 · 緬甸》中的告誡道。

如今,中資老板們都謹小慎微地遵守當地的規矩。他們遵守緬甸的工資標準,不要求工人加班。如果因為訂單緊迫必須加班,只能在員工自愿、緬甸勞動部批準的前提下,加 2 個小時的班。加班費是基本工資的 2 倍。同時,他們還顧及緬甸物價飛漲,工人們生活困難,不時發一些米面油。

圖:中資的迪尚集團給緬甸工人發大米。| 圖片來源:" 凰眼觀緬 " 公眾號

文章最后,我們不要忘了整件事最樸素的核心:緬甸服裝工人的收入,以及他們的權益。

簡單看來,進步的阻礙或許是這兩個:國內政治狀況,以及緬甸在國際產業鏈上的低端分工。其中前者或許可以叫作 " 緬甸的內政 ",是時尚品牌和中資老板們難以改變的。

緬甸工人組織與軍政府之間的斗爭,正在有意無意地逼走外資。國際時尚品牌們撤出緬甸,在 ESG 意義上是安全的,防止自己卷入更復雜的人權爭端中。但它們走后,留下更多失去生計的工人。

所以,緬甸要失去服裝業了嗎?

從前國際各界還保有一些希望,認為緬甸軍政府的所謂 " 全國緊急狀態 " 會結束,政權會重新交還給民選政府。然后,產業上的緊張狀況或許就會得到緩解,外資逐漸回到緬甸,服裝業劫后余生,緬幣也會升值一些。

這個緊急狀態原本只有一年,但被一延再延。或許 " 革命者們 " 是對的呢?用 " 自我制裁 " 的辦法能迫使緬甸結束軍管,重回民選政府,然后重新開始。

感謝您的閱讀。ESG 從業者或對此有興趣的研究者、投資者,歡迎掃描下面二維碼,申請加入我們社群。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