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媒體出手整治“收留烏克蘭美女”等惡俗調侃 別拿戰爭的痛點當笑點

2022-02-28 10:49:16來源:北京商報  

戰爭不是兒戲,玩梗也要有底線。連日來,面對網絡上“收留烏克蘭美女”“想去烏克蘭撿炮殼”等惡俗的調侃,多家社交媒體平臺出手整治。

2月25日,“微信110”公眾號發布《關于理性發布涉國際熱點事件信息的倡議》,強調“在關注國際熱點的同時,保持客觀理智的態度,合理參與討論和發布觀點,共同維護清朗網絡空間”。

同一天,@微博管理員先后對近200個違規賬號采取了禁言或是封號的處置。2月26日,“抖音安全中心”公眾號也提到,共處理違規視頻6400條,中斷違規直播1620次,并對相關賬號進行了處置。

這些接二連三的舉措,掀開了俄烏局勢之外,那些藏匿于互聯網口舌之快中的危機與暗流。過去幾天,俄烏真槍實彈的交鋒吸引了全球關注,但總有人關注點跑偏,打著玩梗的旗號沾沾自喜,把別人的痛苦當成談資,用惡俗的調侃來博眼球。

殊不知這些所謂的玩笑,轉眼就成了那些本就飽受戰爭的普通人心上插來的最新一刀,在別有用心的翻譯之下,穿越幾千公里,交織于混亂的輿情和民意,最終反噬到我們自己身上。

互聯網不是外交平臺,公民也有表達自由,我們無法苛求每一個網友關于國際熱點的評論都能謹慎客觀、頭頭是道,但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殘酷是戰爭亙古不變的特征,我們倡導的,也從來不是把別人的痛點當作自己笑點的扭曲價值觀。

短視頻時代,連戰爭都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泛娛樂化的色彩。但戰爭從來不是玩笑,每一個炸響在地球上的導彈,其代價都是家庭的破碎和生命的消失。感同身受或許很難,但對人格的尊重卻是基本和底線。

追根溯源,在科技的加持之下,俄烏之間的沖突早已不再是一場單純的地緣政治危機,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興起的年代,在全球的注視與圍觀之下,暗藏的流量之爭也已經悄然顯現。

有人說,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通過短視頻傳播的戰爭,足見其局面之復雜。在碎片化的視頻片段和隨時能夠架起的直播間里,那些刺激的畫面沖擊著人們的感官,帶著短視頻特有的迷惑性,外界鮮少有人能夠迅速直接地判斷,這些數量龐大又支離破碎的片段,究竟誰真誰偽。

或是流量,或是煽動,我們無法準確地斷定這些視頻背后的操盤手帶著怎樣的目的,可拿著手機通過短視頻了解這場戰爭的人,卻囿于“觀戰”的局限性而無法站在上帝視角獲知事情的全貌,因此在別有用心的短視頻和算法的“囚禁”之下,那些情緒成了被人牽著鼻子走的傀儡,被引導向未知或是既定的斷崖。

于是民粹泛濫,分裂、煽動情緒高漲,理性盡失。所以才要求我們,在看待這場戰爭的時候,更應該保持理智,不能無底線地惡俗調侃,以免被有心人“當槍使”。

在社交媒體上,有留學烏克蘭的網友呼吁,真摯地希望大家能理性評論、對待這次戰爭,而不是煽風點火、抖機靈、散播不良言論。結尾處,那名網友寫道:“希望我們每晚都能睡個好覺,希望明早起來沒有硝煙,希望世界和平。”(楊月涵)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