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財報全視角 | 理想又盈利,但不解4大焦慮

2022-02-28 08:18:24來源:鳳凰網汽車  

“為啥跌得這么慘,業績不是挺好的?”

2月25日理想財報發布后,一位投資者如此評價。因為理想終于又實現了季度盈利,美股股價卻一度跌逾5%。

作為新勢力里第一個站著掙到錢的車企,這個市場股價表現著實有些冤枉。

2021年Q4及全年財報顯示,理想汽車實現凈利潤“轉正”,同比增長2倍,達2.955億元。

同時,理想整體業績均超出預期,Q4營收破百億,同比增長156.1%,一共掙了達到103.8億元。

季度毛利率更是創下22.4%的新高,在“蔚小理”中排名第一。2021年中,平均一輛理想ONE能獲得6萬元利潤。

問題,或許是出在對未來規劃上。?

這次,理想沒有對未來多做贅述,更像是簡單做了個2022年規劃的匯報。

X01二季度發布,三季度交付,2023年推出2款高壓平臺的超快充純電車型。未來仍專注家庭用戶,不出海不造手機。

但面對理想的未來,投資人顯得有些焦慮。

“新車X01的銷量能否快速增長?”

“CTO王凱為什么離職?”

“有什么新戰略可以對標小鵬蔚來?”

比起畫大餅,李想眼里依然只有產品。聽這一席業績會,雖然實質性問題沒有得到解答,但結結實實地上了一節產品課。

李想狂妄的資本

據不完全統計,李想在整場財報會中至少提及20次“用戶”,傳播了5次以上他的微博長文《節奏把控對于創業的重要性》,3次點明自己發現用戶需求的方法論。

“瘋狂”輸出的底氣,或許來自理想2021年的成績單。從銷量上看,“一打多”戰略的確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21年全年,理想汽車交付超9萬輛新車。2022年1月,理想銷量為1.2萬輛,連續三個月破萬,正式進入穩居“萬輛”俱樂部。

曾經的彼時馮思翰或許也很難預測到,被他稱為“最糟糕、不環保、胡說八道”的增程式解決方案,真的能大殺四方。

但能讓李想吹牛的核心,不是銷量,而是毛利。

他在財報會上指出,“我們在大幅增加研發投入和加速銷售網絡擴張的前提下,第四季度仍然實現了盈利,經營現金流量達到人民幣38億元,充分反映理想汽車擁有出色的經營效率。”

2021年Q4,理想車輛毛利率為22.3%,整體毛利率22.6%。

這在傳統車企中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新勢力陣營中,也是能“吊打”小鵬與蔚來的程度。

在“缺芯”與疫情齊飛的2022年,這體現出理想汽車在供應鏈環節強大的控制力,同時也有李想摳門人設起到作用。

據他透露,理想行政要求出差經濟艙都必須買折扣最低的,經濟酒店都要兩個同性住在一起。員工買車沒有內部價,自己的爸爸買車都不打折。

在其他銷售和服務收入上,理想也有同比4倍以上的提升,光賣碳積分就掙了兩個億。

而凈利潤“轉正”的核心因素,是銷量超越擴張速度。2021年,理想汽車零售中心數量達206個,同比增長4倍。隨著銷量的大幅提升,理想單店銷量突破170輛,在新勢力中位居榜首。

“我們的業績表現強勁,產品力是毋庸置疑的”,李想總結道。

但投資人在焦慮著更遠的未來。

這次財報會,理想沒有對未來多做贅述,更像是簡單做了個2022年規劃的匯報。

X01二季度發布,三季度交付,2023年推出2款高壓平臺的超快充純電車型。未來仍專注家庭用戶,不出海不造手機。

焦慮一,是新車型X01

一位投資人很直接地提問:“新品是否已經做好了銷量爬坡的準備?”

對此,李想回復稱,“我對產品有一套非常成型的邏輯,放到任何產品都是適用的。一款產品成功的核心,是要去理解用戶的需求。包括表面上的需求、背后的需求、自己不知道的需求。”

他指出了一款汽車產品五個綜合的能力,第一,是尺寸、空間和性能;第二,是產品安全性;第三,是產品質量;第四,是產品定價;第五,是產品供應能力。

而車的產品力這五個能力與用戶需求組成的圓圈,這兩個圈重合越多,產品越成功。

在產能和渠道方面,理想都做了準備。“沒有什么能碰運氣的”,他說。

這次在X01上,會解決很多理想ONE用戶不滿意的需求,也會打造很多用戶尚未意識到的前瞻性需求。

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自己不太看好理想在家庭定位下做價格上探。他指出,“理想One成為爆款,是因為它剛好卡位家庭需求,同價位幾乎沒有對手。但理想X01定位45萬元以上,已經進入豪華領域,目標人群不同,很難取得同樣效果。”

焦慮二,是CTO離職。

最關心的事里,依然有CTO王凱離職。

這位前CTO加盟僅一年半,是理想內部主導自動駕駛研發的核心力量之一,負責搭建公司的ADAS團隊。在他的主導下,這支隊伍曾經以倍速極度擴張,一度從300人增長到600人。

但與此同時,導航輔助駕駛NOA一度從9月延期至12月。用戶等來了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上線,也等到了他CTO的離職。

有用戶在體驗NOA后表示,“雖然2021款理想ONE全面升級了輔助駕駛硬件,但是NOA的感知范圍比較有限,跟車體驗不夠流暢。”

據悉,王凱的工作將移交給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總工程師馬東輝。此次架構調整后,馬東輝將全面負責理想汽車的整車、動力、座艙、智能駕駛、算力平臺、電子電氣架構、LiOS等研發工作。

理想官方表示,王凱因個人原因離職,他仍將繼續擔任理想汽車高級顧問至2022年12月31日,以確保順利過渡。

無論如何,面對免費的系統,車主們還是給出了“真香”的評價。據李想透露,NOA導航輔助駕駛的激活和使用車輛數已超過7萬臺,比中國市場上其他品牌導航輔助駕駛之和還要多。

智能化上,理想號稱通過輔助駕駛將事故率做到比傳統車降低80%,X01在感知、計算上有大幅提升,安全表現會更為突出。

此外,盡管夠摳的理想已經持續加碼研發,但仍有質疑聲音認為,“10%的研發費用占比,是不是有點少?”同時,免費提供給所有用戶,這也意味著理想將損失一大筆訂閱費用。

針對這一問題,李想表示,后續會補齊短板,接下來域控制器、電子電氣架構都有自研團隊,理想在技術上的不足會得到加強。

焦慮三,是講故事

談到更遠的未來,一位投資人提問稱,造車新勢力的友商們都在發力多生態互聯,有的造手機,有些人盯上功能交通。未來,理想將如何擴展生態圈,怎樣做到多場景應用?

這個問題幾乎等同于,理想會不會也加入畫餅大軍?

但李想給出的答案是否定。

他表示,理想汽車最開始就聚焦于電動車市場,剛剛完成從0-1的積累,還有很多關于產品、應用、技術與服務等沒有去做,希望在未來5年-10年內對市場有更深刻的理解,希望能做到蘋果的水準。

車是一個空間,理想希望能夠優化這個空間里更多不好的地方。同時,汽車的產品程度更高,可以通過軟硬件配合,讓用戶在這個空間里可以有更多維度的體驗。

出海問題,李想短期內也不太關心。他表示,海外布局一直有專門的團隊在計劃,但在短期的將來,重心仍在國內市場。

焦慮四,是純電車型

據理想規劃,2023年將推出兩款純電車型,支持超充。同時,超高電壓解決方案也將就緒,以提供給用戶。

而純電產品線的關鍵是4C動力電池,由于供應端尚不成熟,需要很多研發投入

同時,理想還在自研850V電壓平臺,對應的電驅系統及400kW的充電樁。李想表示,這幾項新品研發,最終將結合成一個10分鐘補能400km的充電生態閉環。

或許是這一規劃,促使理想投資欣旺達。

2月24日晚,欣旺達公告獲得24.3億元人民幣的增資。其中,車和家為領投方,增資款達4億元,將持有欣旺達汽車電池3.218%的股權。

這意味著,理想很有可能與掌握4C(可適應快速充電)電池技術的欣旺達之間達成了合作。

長期來看,BEV市場依然是決定理想未來的核心。李想指出,在這一市場中,理想的差異性在于面向家庭的產品打造能力,以及公司體系層面的效率。

李想對增長似乎并不擔心,他表示,20萬以上家庭用戶規模在2016年約為200萬,現在有600萬,2025年預計會增長至1000萬。

因此,理想會深耕這一市場,目前在家庭用戶中只占2%的比重,有很多進步空間。

“要達到20%到25%的占有率,才算完成從1到10”,他說。

結語

一位投資人曾對李想提問:“你造車成功的概率多高?”

他回答:“成功率這個詞對我毫無意義。因為考慮到自己想要什么,結合我能做的和可做的,我很確定除了造車,我沒得選。我存在的意義就是把成功概率從0推到100%。你問今天推到多少了,我覺得我大概推到10%~15%左右了。”

無論資本市場表現如何,理想的模式都在盈利中獲得了一定自恰。

正如他所說,“新商業代表是企業的效率和商業能力”,唯有X01的市場表現能夠證明。

關鍵詞: 理想汽車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