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 > 正文

投資輪廓初現貫徹用戶思維 小米揭幕造車“3.0”時代?

2021-12-20 15:39:03來源: 中國汽車報網   

“未來10年,我們將在小米造車這個項目上投入100億美元,首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雷布斯”(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話音落地3個月后,“造車不缺錢”的小米投資輪廓開始逐漸清晰。

汽車科技公司、動力電池供應商、激光雷達企業等成為小米大手筆花錢的領域。有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小米此舉背后的含義,不僅是為造車儲備資金和技術“糧草”,更開啟以用戶思維打造差異化智能汽車的嘗試。當下,小米橫向布局的生態鏈和縱向布局的產業鏈正在交融,等待造車這個項目填滿“棋盤”。

投資輪廓初現

回顧小米今年在汽車領域的投資事件可以看到,主要涉及自動駕駛、激光雷達、動力電池等領域。

6月,小米參與領投禾賽科技超過3億美元的D輪融資;8月,小米參投幾何伙伴近4億元的Pre-A輪融資,并以7737萬美元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完成交易后后者將成為小米的全資子公司。此外,小米長江基金還參與領投了縱目科技1.9億美元的D輪融資。與小米和雷軍深度綁定的順為資本,也投資了激光雷達公司Innovusion和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

今年7月,小米參與了蜂巢能源102.8億元的B輪融資,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還向贛鋒鋰業子公司——贛鋒鋰電投資1.875億元,增資擴股后占3.51%的股份。去年12月,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就投資了同在動力電池領域的中航鋰電。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車服務領域,小米還投資了智慧停車公司愛泊車,甚至在汽車金融方面也有涉足。

來自國金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小米投資布局了有關智能汽車領域的企業共62家,其中智能駕駛布局17家,智能電動布局13家,智能座艙布局6家,有22家企業是2021年的新增投資。

“目前激光雷達、自動駕駛、動力電池等項目屬于熱門投資領域,小米涉足這些業務板塊,本身就可以賺錢。同時,隨著造車的推進,小米將逐漸具備一定的汽車產業資源,標的也愿意選擇這樣的資方。”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邵元駿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跳出汽車領域來看,布局產業鏈公司的確已為小米帶來豐厚的回報。記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小米投資了超過310家生態鏈合作伙伴,遍布智能家居、智能家電、出行車載等領域。2020年,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實現營業收入674億元,占公司總收入的27.4%。

不過,邵元駿提到了小米投資汽車產業鏈的另一面:“小米要造車,需要這些零部件配套。等到它投資的這些企業實現了更好的發展,小米就能更好地獲取資源,不僅擁有議價權,而且有利于保障供應鏈的穩定性。”此外,還有行業人士指出,小米的這些舉動其實不難理解,即便是科技巨頭進入造車行業,短期內不會形成成熟的新思路、新模式,比較穩妥的辦法就是把前面新造車公司布局的產業鏈再投一遍。

貫徹用戶思維

其實,對于造車新勢力來講,選擇何種發展路徑至關重要。從殺出重圍的“蔚小理”到自帶光環的百度、小米等,企業造車選擇的路徑已然不同。有人才、有資金只是基礎,全篇規劃布局才是重點,恒大就是一個例子。目前,“新四化”開始進入后半段,造車也開啟“3.0”時代,那就是布局產業鏈,打造智能汽車生態。

中金公司的研究報告認為,造車標準化趨勢明朗,智能化程度成為主戰場。目前,軟硬件架構加速變革,造車走向標準化、模塊化,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將成為廠商比拼差異化的主戰場。

此前,針對小米造車,汽車電子工程師朱玉龍曾提到,下一代汽車最為關鍵的競爭元素已轉向高算力芯片和對應的計算平臺,在上面構建的一套軟件系統和生態將是決定汽車智能與否的核心要素。“未來,智能汽車的差異性非常重要。“邵元駿也如此強調。他表示,目前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部件在整車上的差異趨小,再加上國內汽車零部件供應鏈非常穩定,有充分的選擇范圍,小米造車直接采購即可。所以,真正的問題在于,如何讓消費者選擇小米汽車。

眾所周知,此前小米手機突出重圍的關鍵在于產品以性價比取勝。小米汽車再走這條路,還能行得通嗎?“傳統汽車市場單純靠LOGO(品牌)效應取勝的思路已經行不通。目前,小米注重圍繞未來智能汽車的核心功能布局,重點打造能讓消費者感知到的智能化體驗,就是從消費者角度思考如何去獲得市場。”邵元駿說道。

根據最新消息,小米汽車項目將分兩期建設年產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和二期產能分別各為15萬輛,預計2024年首款車下線并實現量產。這個時間點正好契合行業對智能汽車滲透率走高的預期。在邵元駿看來,30萬輛的產能意味著小米汽車平臺有很大的市場去應用動力電池、激光雷達、自動駕駛等解決方案。小米投資的汽車產業鏈上游企業,如果未來發展勢頭良好,完全可以在小米汽車上進行市場推廣,進一步提高技術和產品的占有率、成熟度等。

朱玉龍則認為,科技企業涉足汽車領域要“抓大放小”,重點是掌握汽車中能讓消費者感知到的部分——比如自動駕駛、智能座艙、車內和手機連接的軟件系統等交互類優先的部分。

縱橫兩大主線

小米布局汽車產業鏈的舉動,可以從其之前的投資路徑中窺探一二。此前,小米一直圍繞C端產品進行布局,以“投資+孵化”的模式打造封閉式生態環境,形成協同效應。

對于智能汽車產業的發展,業界的普遍看法是,其有望呈現與智能手機相似的迭代路徑。小米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小米是首創軟硬件結合模式的公司,對這套模式的理解遙遙領先,而汽車未來的發展恰好符合這一趨勢。

中金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小米造車具備以下的優勢,一是具備領先的軟硬件開發、制造能力;二是有供應鏈優勢,汽車智能化趨勢下,供應鏈將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結構走向扁平化,有利于手機品牌在其中掌控更多話語權,此外,手機品牌在銷售渠道方面亦有成熟的經驗積累;三是智能化“基因”潛力值得期待,手機品牌依靠在物聯網領域已積累的成熟經驗,有望快速推動多設備互動并打造智能服務閉環。

記者了解到,小米集團內部有兩支投資力量,一支是內部的戰略投資基金,一支是與長江產業基金共同發起募資的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小米戰略投資基金投了近300家企業,其絕大部分的物聯網、AloT

(即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的物聯網行業)產品都是以投資的方式奠定了生態基礎。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則主要投資小米相關的制造業上游技術和核心元器件,已投資近80家企業。小米的投資版圖被大致分為橫縱兩個方向,橫向為生態鏈投資,縱向為產業鏈投資。其中,前者以小米的AloT平臺為核心,投資方向主要為米系硬件供應商;后者主要以小米自身的手機、智能電視、智能手環等硬件業務為核心,對上下游關鍵技術、元器件、內容供應商投資。

對于小米進入汽車領域,行業人士普遍認為“智能汽車迎來了重磅參與者”。自宣布造車之后,小米就被視為提振行業信心、拓寬發展空間和加速行業進步的現象級公司。小米已經打造的全智能生態中,似乎已不能缺少汽車。從手機到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辦公再到全生態智能場景,如果能與智能電動汽車很好地整合,將產生極強的黏性和擴張性,完成家居、辦公、出行的全場景覆蓋。

邵元駿告訴記者,未來隨著業務做大做強,圍繞小米汽車的生態圈必將顯現,并在商業模式或運營方面做出創新。不過,小米要發展到這個階段,恐怕還需時日。(趙瓊)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