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房產 > 正文

房地產發展高峰期已過 理性看待政策寬松效果

2022-04-27 09:02:33來源:第一財經  

隨著各地樓市因城施策推進,房地產領域需求端和供給端寬松政策不斷,但在疫情反復等因素干擾下,大部分城市的樓市成交仍顯低迷;融資緩慢回暖中,部分房企違約事件仍時有發生。

近日,在《2022·CF40中國金融改革報告》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分析稱,我國房地產的發展高峰期已經過去,未來將經歷一個長期持續放緩的過程。針對未來房地產領域兩大新的主要矛盾——都市圈房價過高給新市民帶來壓力、房企債務危機和過度縮表帶來金融風險,他提出,要構建面向新市民的都市圈建設方案,多措并舉推進房地產行業債務重組。

主要矛盾已變,理性看待政策寬松效果

繼4月初放松限購、限貸之后,蘭州近日再次對貸款政策進行優化:一是將住房公積金貸款最高額度由已婚繳存職工60萬元調整為70萬元,單身繳存職工50萬元調整為60萬元;二是取消住房公積金貸款結清滿一年后方可再次申請貸款的限制;三是對二套房認定規則進行了適當調整。

事實上,自去年四季度監管發聲糾偏房地產融資政策后,多個維度的邊際寬松政策陸續落地,僅今年以來就有數十個城市出臺新政。據中指研究院統計,截至今年4月24日,全國已有近90個城市公開出臺房地產政策100多次,其中既有樓市低迷的三四線城市,也有鄭州、哈爾濱、福州、蘭州、昆明、南寧、南京、銀川、長沙等省會城市,其中多數城市存在較大的去庫存和穩房價壓力。

從銷售端來看,政策從降低按揭利率、調整首付比例要求、增加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發放購房補貼,以及對人才、三胎及孝老家庭等的支持,拓展到放開限購、限貸。與此同時,各地因城施策的推進也在向供給端拓展,部分城市出臺的政策涉及降低限售年限、鼓勵金融機構為房企提供資金支持、優化預售資金監管等方面。進入4月,據中指研究院分析,各地優化房地產調控政策的落地節奏明顯加快,調整力度明顯加大,調整范圍也逐漸向熱點一二線城市擴圍。

就在4月18日,央行再次釋放個人住房商業貸款政策利好,提出“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合理確定轄區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最低貸款利率要求,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有業內人士預測,未來將有更多城市優化樓市政策,房貸利率尤其首套房利率有望降至基準線(4.6%),二套降至5.2%。

從成交情況來看,平安證券地產行業分析師楊侃團隊指出,從近期新房和二手房成交情況來看,雖然周成交環比回升,但短期內仍然承壓。除少數熱點城市外,購房者置業情緒未能實質性改善。

在4月24日《2022·CF40中國金融改革報告》發布會上,張斌表示,我國房地產發展的高峰時期已經過去,未來將是一個長期持續放緩的過程。他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從大周期角度,這是因為人口、城鎮化、城市更新三大支撐不再;從小周期角度,是因為受到疫情等因素干擾。

張斌在最新發布的《構建房地產新模式》報告中提到,當下和未來,房價大幅上漲、炒房、資金過度進入房地產部門等不再是房地產市場的主要矛盾,相應的政策也應該做出改變,未來新的主要矛盾在于:一是都市圈房價太高,使得很多城市打工者無法安居;二是房地產市場持續階段性的債務危機和過度縮表,既是房地產行業的問題,也通過整個產業鏈威脅到全社會的信用擴張(社融)和宏觀經濟穩定。

什么是新的發展模式?關注兩大解決方案

銷售帶來的經營性資金是房企持續經營能力的主要支撐,但短期內,不少開發商仍面臨“燃眉之急”。雖然國內融資環境有所回暖,但部分資質較差的民營企業仍面臨較大的資金問題,加上并購落地項目較少,債務違約仍時有發生。

張斌認為,找到當下房地產問題的癥結所在,需要用新的發展模式去解決,即一方面構建面向新市民的都市圈建設方案;另一方面,多措并舉推進房地產行業債務重組。

如何構建面向新市民的都市圈建設方案?張斌建議,第一,給予新市民身份,即為沒有戶籍和自有住房的長期外來打工者發放“長期工作簽證”;第二,允許郊區集體建設用地轉為新市民合作建房用地,不占用當地住宅用地指標;第三,通過免稅等政策支持新市民眾籌合作建房,并允許出售給其他新市民;第四,對開發商所持難以變現的工業、商業房產變更用途,改造為新市民住房;第五,優化新市民醫療、教育資源服務;第六,設立針對新市民的住房金融互助機構,并保持多家競爭的市場格局。

張斌認為,我國房地產行業過去的三大矛盾是高房價、高負債、高度金融化,其中,高負債的主要原因是在資產負債表上積累了大量的“沉淀資產”,即在拿地過程中的部分配建、自持等收益較差、周轉期較長的項目。“我們粗略估算,現在房地產企業僅僅是沉淀資產的(負債)利息每年就有幾千億元甚至上萬億元,”張斌認為,這對房企來說是資金壓力的重要來源,“房地產企業在行業上不具備自救能力了,過去通過高銷售、高利潤‘借新還舊’,但現在高銷售、高利潤不存在了。”

對此,結合當下監管方向,張斌認為,要解決房地產的沉淀資產和債務問題需要多管齊下。首先,要推動住房抵押貸款利率市場化,緩解居民部門的償債負擔,穩定居民部門的購房需求;其次,要用“貼息+REITs”模式盤活沉淀資產,在化解房企債務風險的同時增加面向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供給,包括公租房、保障類住房等。

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威斯康星商學院教授鄧永恒也表示,當前中國迫切需要一個長期可持續的住房市場,而一個堅實的REITs市場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不動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理事,高和資本合伙人周以升也指出,結合國際經驗來看,中國房產市場要實現“房住不炒”的目標,同時要通過“租購并舉”,發展保障性住房解決新青年、新市民在內的中低收入階層的問題,REITs和金融產品能夠起到核心作用。

但考慮到完全靠REITs收益較低,需要政府進行部分貼息,即利用杠桿“花小錢辦大事”。張斌認為,如果項目提供的穩定收益現金流能保持在2%,財政貼息2%可以讓該類金融產品具有市場吸引力。據他測算,財政支出對資產的撬動效應是1:50,即1000億元財政貼息可以撬動5萬億元沉淀資產,按照每套房產100萬元計算可以為500萬家庭提供政策保障性住房。(亓寧)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